■ 庄社明
随着昆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在经济总量的占比不断下降,2022年农业在GDP中占比不足1%,然而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因占比低而改变。昆山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提出全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位。
立足现代都市农业定位,深入挖掘昆山农业多元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更好满足现代都市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系统构建稳定保供、绿色生态、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等五大“兴农”体系,重点实施八大“兴农”举措,打造依托都市、服务都市、融入都市,以绿色生态、三产融合、辐射带动为特征,以园区化、设施化、数字化为路径,融生产性、生态性、生活性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标杆,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产业兴盛兴旺。率先建成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到2025年,五大“兴农”体系更加稳固有效。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粮食生产稳定度不低于1。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达90%以上。规模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70%,新型肥料普及率达50%,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昆山大米、阳澄湖大闸蟹、昆山梅山猪3条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基本成链。创建共享农庄(乡村民宿)15家。培育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村10个。中国农科院华东科技中心、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两大平台科技支撑能力更加显著,科腾生物、昆山梅山猪等种业企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引进农业“双创”团队超10个,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10家。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培育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促进全市耕地质量稳步提升。修订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管护标准,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计划。到2025年,新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2万亩,实现高标准农田动态全覆盖。
二是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定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确保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到2025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粮食生产稳定度不低于1。
三是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高标准蔬菜地建设,加快实现“美丽菜园”自然村全覆盖。探索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蔬菜种植新模式、新技术,提升地产蔬菜供应水平。推进地产生猪养殖与域外保供相结合,实现肉产品稳定供给。推进渔业园区高标准建设和长效管护,探索湖泊等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新路径。到2025年,全市“菜篮子”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常年蔬菜地面积稳定在1.45万亩以上,高标准池塘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
一是推广示范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开展化肥和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物理防治。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积极探索农业领域“双碳”实现路径。到2025年,肥药“双减”行动成效更加明显,化肥减量3%,农药减量2.5%。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8%以上。
二是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秸秆离田和高值化利用。加快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到2025年,规模畜禽场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秸秆离田率达1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农膜回收利用率达98%。
三是加大“两品一标”培育力度。推动地产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创建力度,发掘更多地产“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模式。到2025年,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4%,累计认定“名特优新”农产品8个,入网主体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率达100%。
一是培育乡村休闲新型业态。推动农业与昆曲、文创、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农庄、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型业态,集中建设一批设施标准高、服务质量好的特色民宿和共享农庄,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休闲旅游新格局。到2025年,培育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村10个,创建共享农庄(乡村)民宿15家。
二是打造乡村休闲精品线路。挖掘江南水乡民风民俗、非遗工艺、传统技艺等特色资源,结合本地知名农产品、农事活动推出多条“全时段”休闲农旅路线。丰富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内容,精心培育张浦插秧节、淀山湖稻香节、巴城蟹文化旅游节、高新区番茄节等农文旅活动,激活乡村农文旅消费市场。到2025年,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达10条,每年举办农事节庆活动10场以上。
三是做强乡村休闲旅游品牌。突出“江南古镇、水乡村落、世界湖区”三大品牌优势,借力“两湖两线”“昆山之链”“吴淞江整治”重要契机,主动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着力提升锦淀周一体化能级,打造富有江南文化韵味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到2025年,全市休闲农业年均接待人次超1000万。
一是高水平建设华东科技中心。围绕“70%为可以转化和即将转化或孵化的农业科研项目,20%为正在研究且3-5年内能够形成转化和孵化的科研项目,10%为具有重大影响力且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项目”的“721”共建愿景,聚焦智慧农业、智能装备、动物疫病防控等关键领域,建设一流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华东区域顶尖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到2025年,引进创业创新团队超6个,搭建国家、省部级科技创新与转化服务平台4个。
二是推进数字农业集成示范。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培育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智慧农业品牌和“智慧农村”示范村。建设农业智能化生产基地,打造无人农场、植物工厂。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建成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打造无人农场3个,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5个,培育智慧农业品牌2个和“智慧农村”示范村10个。
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全面深化北京大学与昆山市的校地合作,加强校地人才交流和产学研合作,共同建设“北京大学(昆山)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基地”。充分发挥高端智库力量,推动双方在村庄整治、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强研究成果的就地转化运用。
一是引育农业双创人才。深入实施昆山市“人才科创新政4.0版”。出台昆山市农业双创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依托华东中心、大闸蟹产业研究院、科腾生物等科研平台,积极引进培养农业双创人才,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推广。到2025年,引进培育农业双创人才10名。
二是挖掘农业乡土人才。实施昆山乡土人才培养集聚行动,深入挖掘三农精英、三农能手、富民标兵三类农业乡土人才,充分发挥农业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到2025年,培育农业乡土人才35名。
三是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做强“学院+中心+基地”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认定工作。围绕产业发展导向,突出素质能力提升,深化农民职业教育“农学交替、弹性学制、送教下乡”办学模式,培育更多“田秀才”和“土专家”。到2025年,每年培训农民1500名。高素质农民占农民总人口比例达10%以上。
一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向高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培育一批“亿”级以上“链主企业”。扩充各级农业龙头企业队伍,建立农业龙头企业矩阵,重点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更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10家。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4家。
二是打造优势产业全产业链。重点培育昆山优质稻米、阳澄湖大闸蟹、昆山梅山猪三大特色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布局,做高产业能级,打造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强化“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促进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升、利益链不断完善,不断释放产业富民红利。到2025年,打造重点产业全产业链3条,农业全产业链经济规模超100亿元,带动各类从业人员超10万。
三是擦亮农产品特色品牌。聚焦大闸蟹、昆山大米、梅山猪、张浦黄桃等特色农产品,开展标准再造,打造品牌体系,加强品牌培育,擦亮更多地产优质农产品金字招牌。构建“昆味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创新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经营模式,充分激发“昆味到”区域公用品牌联农带农富农能力。到2025年,“昆味到”授权主体超200家,新开设5个以上“昆味到”农产品专营门店。
四是推进农业园区转型升级。着力建设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升园区积聚效应,吸引更多龙头型、成长型农业企业进驻。打造阳澄湖大闸蟹、昆山梅山猪、昆山大米、智慧农机、休闲农旅五大产业创新集群。到2025年,农业园区建成面积比例达90%,入园企业超230家。争创1家以上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是支持本土种业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以“科腾生物”为代表的本土种业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建设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全面开展主要农作物种子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优先示范推广本地晚粳水稻品种。加大“科腾生物”申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培育一流种业企业。
二是推动昆山梅山猪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昆山梅山猪保种场提升改造,加快苏梅猪培育体系建设,推动苏梅黑猪肉产业化发展,推动昆山梅山猪遗传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保护遗传“芯片”,留住餐桌“土味”。到2025年,苏梅黑猪产业化、市场化得到更大发展。
三是推动阳澄湖大闸蟹新品种研发。充分发挥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牵引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水产良种技术研发与推广,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到2025年,培育出1-2个大闸蟹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系。
一是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范化经营水平,鼓励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业,鼓励以联盟、协会等形式联合发展,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到2025年,认定400家示范家庭农场、10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达100%。
二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持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耕、种、管、收”全过程农业服务水平。鼓励烘干中心等农业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探索高标准农田社会化管护。因地制宜提高水稻、大闸蟹等规模养殖面积与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期限,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开展农业生产。到2025年,培育综合型社会化服务组织50家,建成20个粮食“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