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刍议

2024-01-02 07:55:38刘洁高升牛云凤孔艳娇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交叉学科

刘洁 高升 牛云凤 孔艳娇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21年度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理论研究项目“山东省国别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项目编号:2021-XHKT-10)。

作者简介:刘洁(1981—),女,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科长,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流、区域国别;高升(1976—),男,博士,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国际政治及区域国别;牛云凤(1992—),女,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副科长,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孔艳娇(1980—),女,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科长,研究方向为俄罗斯语言文学。

摘  要: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中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外部世界,以应对世界格局深刻变革和全球治理体系重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教育部近期已将区域国别学正式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是我国区域国别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反映了区域国别研究在我国战略发展中日益凸显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家对区域国别研究与日俱增的重视。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发展,指出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机构考核与实体化建设、研究方法及宏观统筹六方面提出关于区域国别研究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科发展;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G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175-04

区域国别研究就是指对特定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等开展全方位综合性研究,其本质是交叉学科,其首要宗旨是咨政服务。任晓教授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既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识性探索,又是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钱乘旦教授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是大国才有的需求[2]。区域国别研究随着早期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圍内的殖民扩张而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的分水岭。二战后,传统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区域国别研究被打破,区域国别研究在新兴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蓬勃发展起来;美苏冷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都极大地刺激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快速发展[3]。

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迅速发展同中国的崛起密不可分。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外部世界,以应对世界格局深刻变革和全球治理体系重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22年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区域国别学正式被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4]。这是国家顺应经济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反映了区域国别研究在我国战略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家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视,对提升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地位意义重大。

一、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历史发展与现状

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六十年代是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起步阶段。面对美苏对峙和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党中央大力发展区域国别研究,在涉外部门机构和部分高校成立了一批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在我国各沿边省份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批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研究的机构[5]。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主导、分工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第二,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的兴起阶段。中国社科院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形成了制度化的研究集群。这些研究机构引领了区域国别研究在我国的快速发展[6]。总体来说,这一阶段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得到恢复并获得明显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进入了壮大发展阶段。特别是最近十年来,教育部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库作用,服务于我国的大国外交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大力支持高校发展区域国别研究[7]。2012年,教育部在全国布点设立首批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2017年又在全国布点建设了300多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截至2017年9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批准建立了国别区域研究培育基地42个,国别区域研究备案中心395个[8]。到2021年,全国共建立444家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实现了对主要大国、关键小国、重点地区三位一体式全覆盖的局面[9]。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被正式列为一级学科。这一阶段,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队伍更加壮大,研究机构更加多元,研究成果更加丰富,但在这种“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宏观布局与规划管理

一方面,研究机构数量庞大,但是研究水平却参差不齐,有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人才队伍配备充分,研究成果丰硕。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机构存在人才不足、研究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优化布局、实施全过程规范管理,在机构准入、评估、淘汰退出等方面细化制度以保证研究机构的高质量发展,是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设计规划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下一步建设。钱乘旦先生指出,“然一个新学科出现,应充分意识到其学科建设之艰巨,可谓设学科易,建设学科难。区域国别学作为新生事物,其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起步时若不能把握住方向、端正好步伐,一旦走歪道路铸成惯性,以后想纠正就很困难。”[10] 截止2021年6月,全国有二十所高校建立了26个区域国别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11]。我国在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资源和基础。现在正是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如何利用好已有学科和机构的研究基础和资源建设好新学科,处理好新旧学科的关系、机构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关系,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缺乏综合型人才与复合型研究团队

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对研究人员提出了较单一学科更高的要求。从研究者个体来说,要求研究者既要掌握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又需具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并经过专业学科的学术训练。从研究队伍团队来说,需要由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组建,形成学术能力和素养上的互补,在研究中相互配合、彼此融合,才能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学科制很难培养出区域国别研究本质属性所要求的综合型人才;尽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在2013年将国别和区域研究归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研究领域,一些具备条件的院校外文系陆续设立了相关的区域研究学科专业,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和培养出的人才数量实难满足当下国家战略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需求。

(三)缺乏自成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

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与成熟学科相比仍然显得缺乏理论深度和科学的研究设计,导致相当一批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学术水平不高。许多学者都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对象国家或区域问题开展研究并得出结论。区域国别研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综合分析和判断,这种按照学科的分割往往会因为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形成有失偏颇的结论,产生误导作用,是非常危险的。许多区域国别研究者往往只聚焦某个国家或区域的某个方面,满足于对事实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基本上不追求理论构建或验证,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四)缺乏畅通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许多区域国别研究者仍在闭门造车,停留在为做研究而做研究的状态,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当割裂。除此之外,做区域国别研究就必须了解先了解研究对象,获得对方一手资料,这就需要有畅通的与对象国的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对话、合作研究的统筹协调机制。而目前绝大多数国内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都没有聘请对象国的专家学者作为科研人员,中国研究者到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深入扎实开展长期调研考察工作的也不多。

三、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考核管理机制

教育部于2015年和2017年先后印发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建设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是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一,应按照《办法》和《指引》严格准入环节管理,对在组织架构、研究人员配备等方面达到基本要求的研究机构才纳入备案中心或培育基地的名单进行管理;第二,在备案或培育期内,主管部门应委派区域国别专业委员会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对备案中心/培育基地的研究成果、开展研究活动的质量等各方面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对达到建设要求的可予正式挂牌,对达不到建设要求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达到要求的才纳入正式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第三,对正式挂牌的研究中心/基地也要建立3—4年定期评估考核制度,对达到建设要求的予以延期;对达不到建设要求的要限期整改,整改仍然无法达到要求的应撤销挂牌资格;第四,可建立高水平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基地评选制度,对区域国别研究成果丰富、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中心/基地要给予相关支持。

(二)扎实推进区域国别学科建设

随着区域国别学在2022年正式升级为一级学科,我们需要尽快建立起区域国别学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充分利用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学科优势,吸收借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知识内涵等,形成区域国别学独有的融合优势,才能少走弯路顺利发展,提高学科建设的综合效益。主管部门应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学科资源、师资力量的调研,制订好学科申报的基本要求和建设要求,做好学科发展统筹规划。高校应紧抓住这一重要发展机遇期,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做好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申报准备工作。特别是有深厚的人文社科学科基础的院校应抓紧申报和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可根据各国、各地区在我国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性和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而设立。

(三)积极打造区域国别学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本科学生特别是外语专业本科生,最好实行非通用语和英语双语学制,学生需精通至少两种语言。增加文学、历史学、哲学等通识类课程,允许学生辅修相关学科专业,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为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做好准备。第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纳入区域国别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允许研究生自主选择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构建自己的跨学科知识框架。第三,健全区域国别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把境外研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支持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带着课题走出国门到对象国家和地区开展实地研究,把学问扎根在各国、各地区真实的环境里。第四,可建立区域国别研究导师库,从校内外不同学科专业聘请专家学者。第五,组织跨学科学者、专家撰写专属于区域国别学学生的专业教材。

(四)大力推进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实体化建设

首先,应建立实体化组织架构:1. 建立理事会,负责对机构重大事项的决策,负责整合校内学术资源、聘任专兼职研究员等;2. 设主任和副主任等行政负责人,负责执行理事会的决定,制订年度工作计划等;3. 建立学术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队伍规划和建设、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把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4. 配备专职管理辅助人员,负责机构运行日常事务管理等;5. 配备专用的办公场所、设施和图书等。其次,应建立恰当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岗位评定、业绩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能考虑区域国别研究的特殊性,对咨政成果进行科学认定,以利于研究者做长期的研究积累。第三,设立区域国别研究专项账户。第四,加强信息传播平台建设,开发和维护专门的学术网站和自媒体平台,重视研究成果的整理、传播和更新。

(五)综合运用人文社科方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

一方面,区域国别研究者应善于综合运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特定国家或区域开展研究,不但要重视对对象国家和地区的本土资料收集与解释,而且要能够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概念、方法与工具进行区域国别问题的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能够帮助区域国别研究者凝练主题、建立研究框架、设定研究路径、分析数据并得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要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区域国别研究者就必须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意识,自觉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概念、方法与工具。另一方面,研究者还应紧跟世界局势的发展和变化,不断调整区域国别研究角度和方法,善于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以确保研究方向、研究价值符合当前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六)充分发挥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作用

当前,教育部已在北京语言大学建立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负责国别区域研究综合协调、组织学术评议、牵头信息建设等工作。第一,应继续充分发挥秘书处的组织和管理功能,由秘书处建立区域国别研究学术交流机制和成果分享机制,定期举办区域国别研究年会、主题研讨会、论坛及工作坊等,发展区域国别学术圈力量,形成学术共同体,共同服务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大局。第二,秘书处还可积极策划和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互鑒,扩大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第三,秘书处还可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搭建合作桥梁,定期举办校企论坛,结合企业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研究机构服务社会的功能,研究机构也可以依托企业解决部分经费问题。

四、结语

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和国际角色的深刻转变赋予了区域国别学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动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要完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考核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积极打造区域国别学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进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实体化建设,综合运用人文社科研究方法,充分发挥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作用,为优化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和学科宏观布局,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区域国别人才,扩大区域国别研究人才队伍,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保证区域国别研究行稳致远,在中国崛起并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任晓. 今天我们如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J]. 国际关系研究,2022(04):3-16+155.

[2] 钱乘旦. 以学科建设为纲,推进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J]. 大学与学科,2021,2(04):82-87.

[3] 崔建树. 从服务海外拓殖到应对全球性问题——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与演变[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04):10-13.

[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2022-09-13)[2023-03-18]. http://m.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2209/t20220914_660828.html.

[5] 任晓,孙志强. 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趋势和方向——任晓教授访谈[J]. 国际政治研究,2020(01):141-142.

[6] 戴長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J]. 国际论坛,2022(03):14-15.

[7] 李晨阳.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式的思考[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10):143-155+160.

[8] 努力开创教育开放发展新局面[EB/OL]. (2017-12-21)[2023-03-1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 2017_zl73/201712/t20171221_322106.html.

[9] 张译心. 区域国别学迎来发展新机遇[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2-25(002).

[10] 钱乘旦.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EB/OL]. (2022-09-30)[2023-03-19].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0128783.

[11] 王珩,王玉琴. 区域国别学如何担当智库使命[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19(002).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交叉学科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02:01
建筑学建造教学探讨
求知导刊(2016年21期)2016-09-29 12:46:49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商(2016年14期)2016-05-30 17:18:59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途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期)2016-02-01 18: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