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 张敏
基金项目: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着力点研究”(课题编号:SGH22Y1742)。
作者简介:杜佳(1989—),女,硕士,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敏(1982—),女,硕士,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文化建设。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延伸,是夯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核心要义,也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教育理念革新的现实需求,更是明确高校人才培育基本导向的战略选择,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以“课程思政”理念为研究视角,对高校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结合当前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与高校的具体实际,提出从聚焦课程思政导向,强化协同育人体系革新、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紧盯课程思政落实,补齐课程建设制度短板三方面进一步把握好思政课程建设的著力点,加快“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有效构建,积极回应时代发展需求。
关键词:课程思政;现实困境;思政课程建设;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101-04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国际、国内思潮错综交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大学生思维认知模式的变革,高校思政工作在复杂形势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的教育发展需求,需要高校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将价值引导与各个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开启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综合变革的新思路,其更加关注教书育人的同向同行,是课程建设价值层面的重构,需要将其与思政课程建设进行有效衔接,进一步打破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脱节的现象,构建高校全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深入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1]。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
(一)深化新时代高校教育理念革新的现实需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新征程,需要在高校教育理念的革新方面进一步深化,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走深走实。特别是随着当前高等教育价值引领与授业解惑不相统一问题的日益凸显,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的提出[2],为高校教育创新指明了新的方向,需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与育人工作进行有效渗透,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桥梁作用,立足战略发展,进一步守好专业课程的“责任田”,科学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书育人精准对接时代需求,让理念革新适配思想主流,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升级优化[3]。
(二)明确高校人才培育基本导向的战略选择
新时代高校工作必须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统一,致力于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才要求,进行时代新人的科学培养。仅仅靠单一思政课程或专业课的学习很难实现,需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建设的资源优势,探索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以进一步凝聚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合力,助力高校教育实现多元化发展[4]。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思政课程建设,可以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依托思政教育的平台,进一步拓宽教育主题,完善教育内容,让各类思政元素全面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功底的同时,始终坚守思想底线,聚焦“两个确立”,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时代使命,踔厉奋发走好新征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实现贡献力量。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协同育人导向的模糊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效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育人理念,需要通过协同育人导向的准确把握,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得以全面优化。现阶段许多高校对于协同育人的理解还不全面,管理层日常管理更加关注一流学科的打造,课程考评局限于显性指标的把握,但是对于学生价值、道德等深层次的影响却有所忽略。协同意识理念相对不足,日常落实全都依托思政教学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务、教务等部门的作用发挥不足,思政课程建设效果并不理想。
(二)主体作用发挥的浅隐化
思政课作为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始终把握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学科,现阶段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入学前两年公共课的学习,专业课占70%,教学时间更加宽裕。本应充分发挥专业课的优势,深入挖掘其思政教育潜能,与思政课程建设进行显隐价值的有效配合。特别是“三全育人”理念提出,要求高校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强化立德树人工作的不断深化,为思政教育全面助力。但是,由于当前许多高校内部各类专业课教师隶属于不同的学科,日常工作精力集中于专业领域的研究,对于思政课程方面的涉猎较少,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教师主体思政教育合力整合不佳,“专人讲”向“人人讲”的转型还任重道远,使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被大大弱化,迫切需要高校重视教育主体合力的有效凝聚,以有效破解当前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各自为政”的难题。
(三)教学机制保障的式微化
高校作为专门的教研教学主阵地,内部各层级需要按照职责权限进行合理分工,为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经验还相对不足,具体工作的落实仅局限于文件精神的传达,任课教师对于自身的职能定位并不清晰,日常考评机制并不完善,难以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需要高校内部各院系对“课程思政”的推行有统一共识,通过思政课程建设的规范,进一步夯实协同发展基础。但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进度缓慢,协同育人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内部一些部门对于协同育人的推动较为被动,存在一定的观望心态,配套的保障机制还不完善,激励措施较少,评价体系对于教师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渗透等基本情况缺乏有效考评,协同育人的机制保障动力不足。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着力点
(一)聚焦课程思政导向,强化协同育人体系革新
高校人才的培养需要基于课程教学予以规范,因此离不开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作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主要前提,需要以“课程思政”为基本导向进行不断创新。课程思政需要进一步对协同育人体系的基本结构与作用发挥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真正把握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要科学把握新时代思政课程建设的现实需求与战略目标,深刻剖析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界定管理目标,精准把握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进行高校内部课程间协同价值的深入挖掘。要对专业课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立足不同学科的基本属性、研究模式、价值理念等进行思政元素的有效把握,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育人作用的有效渗透。总的来说,协同育人体系的革新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对标文件要求,把握课程建设的重点,要进一步明确高校课程育人功效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其价值引导作用,结合专业课、实践课与公共课的分类要求,进行课程思政内涵的合理阐释,结合专业课程的分类,细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目标,以科学指导协同育人体系的有效构建,严格遵循高校课程建设相关要求,把稳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要统筹规划体系改革,凸显思政相关元素,要系统梳理不同课程之间的基本关系,结合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困境,进行课程目标的有效调整。既要重视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更要把握不同学科的具体差异,以深入探索最佳的切入点,强化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思政元素在不同专业课程的合理分布;再次,要重视思政课程知识的深度开发,在优化各类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重视从课程理论、教学方法、研究视角等多方面进行课程知识的拓展,合理把握思政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的逻辑关系,基于历史、现实、价值等多维度进行思政教育价值的科学诠释,拓展协同育人的广度与深度,重视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实效性与科学性;最后,要优化高校思政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及不同专业课程之间协同发展的有效把握,要基于同向同行发展的课程导向,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理概括,将其价值要义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科学统筹,进一步深化课程设计与课程拓展的基本关系,强化协同效应,科学规避“单一”课程思政的局限性,明确课程知识体系,明确学科内容,把握学科建设要点,支撑高校教学育人工作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主体,其对课程要义的准确把握及其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事关课程教学的最终成效,因此,必须重视教师在思政课程建设中主体能动潜能的充分激发,全面调动其工作热情,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形势,激励其全力投入到思政课程建设全过程,保障课程教学得以提质增效[5]。首先,要切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责任的有效落实,要明确其是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者,需要对课程教学有科学的认识,以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课程革新。课程建设是一项动态发展的系统工作,教师的课程观直接决定着最终育人功能的实现情况,教师要转变传统知识“搬运工”的错误理念,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需要将其对课程的具体理解转变为授业解惑的基本动能,进一步指导学生科学把握知识的本质内涵,聚焦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进行课程理念的有效表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需要坚持批判性思维,进行课程知识的全面拓展,既要在教师教学主动权上进行规范,更要对其课程创新理念的强化、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主体责任的明确等全方位进行赋能,尊重教师自主思维的应用,以充分凝聚教师智慧,为思政课程改革建言献策。其次,要基于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进行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的深入探索。要准确把握教师育人的基本导向,从育人水平的提升方面针对教师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教学新问题、新要求,进行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的规范。虽然教师基本都具备一定的育才能力,但是育人意识却参差不齐,需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既要基于课程内容进行完善,更要从教师能力的提升方面进行优化,要深度钻研思政课程,对标当前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进行教师个人能力的持续优化,进一步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教师搭建思政课程建设的研讨平台,依托网络、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的深入研讨,实现理论研讨与实践教学、交叉研究与专业研究的有机统一,真正推动教研一体化发展,让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更加全面,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最后,要强化教师间的协同配合,特别是一些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本身并不擅长,因此可以由思政教师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组织与专业课教师关于课程教学方面的座谈交流,强化典型案例的应用,重视内外部交流合作,保障专家、优秀教师等全覆盖的课程教学培训学习,强化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互动交流,形成常态化课程思政管理,实现思政课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紧盯课程思政落实,补齐课程建设制度短板
课程思政面对的课程并不只是局限于单一的思政学科,而是可以覆盖高校的所有课程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逻辑建构有效发挥课程价值。在当前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思政课程建设要重视对整体课程的全面完善,进一步夯实制度保障,以科学指导课程思政在高校内部得以有效落地。首先,要在组织保障方面进行优化。要明确思政课程建设本质上是需要立足国家战略发展的视角进行人才的培育,因此,国家对于其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从政治高度上进行了认同,教育部也对课程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措施。高校必须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由党委总负责,党政部门共抓,教务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同配合,院系具体落实的组织机制,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思政课程建设新格局。其次,要进一步细化激励机制。要明确思政课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需要高校在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中进行持续优化,需要以“三全育人”原则为指导,充分调动高校内部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要及时将激励对象从单一教师层面的改革拓展到多个协同主体层面,既要在制度保障上推动其集中精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索,还要精准把握不同参与主体的重要价值,形成协同效应,凝聚其课程建设的共识,营造高校内部良好的课程思政实施环境。最后,要完善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的评价管理,基于多维度进行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综合评估各科教师、各部门在课程思政落实过程中的具体成效,推动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内部的全面深化。要规范评价机制的使用,明确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需要将知识传播、沟通交流、个体发展与价值追求进行全面统一,基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与质量提升进行思政课程建设情况的科学衡量,准确把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基本属性,克服形式主义,分步骤推进评价工作在高校内部全面开展,切忌好大喜功,不切实际,实现思政课程建设增值效应的充分整合,构建课程思政共同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内部课程的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回归課程育人主题的必然趋势。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充分发扬久久为功的攻坚克难精神,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需求,结合各高校的基本特色进行课程建设着力点的精准把握。要充分吸纳高校内部多主体参与,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聚焦课程思政,进一步创新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把好思政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向。充分发挥教师主体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强化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合作,探索思政课程教学的多元化路径。要进一步在“课程思政”的落实工作中转变思路,完善制度体系,推动高校课程有效联动,进行铸魂育人范式的科学构建,实现学科的深度融合,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追梦人。
参考文献:
[1] 江潭瑜,徐海波. 高校“大德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0-102.
[2] 李腊生,龚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36-38.
[3] 巩茹敏,霍跃. 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的新审视[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06):115-116.
[4] 张大良.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2022(11):126-127.
[5] 王学俭,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0):133-135.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