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苏辉(1994—),男,硕士,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资助育人。
摘 要: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贫困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也能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部分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还存在些问题。基于此,文章从立德树人视角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展开分析,首先分析了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究了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完善措施,希望可以借此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资助育人;育人精准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072-04
一、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问题,使其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工作的开展可为大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它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而且还能解决贫困学生学习活动的后顾之忧,以更好地保障贫困生学习的质量,推动教育的公平性。资助育人体系也关注贫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为其提供經济帮助的同时强化思想教育,其中渗透着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可提升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避免贫困生由于经济问题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
立德树人视角为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不再将资助育人局限于经济帮助,而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帮助贫困生,有效创新了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方式。在对贫困生进行帮助时,还有相应的咨询活动,可帮助被资助的学生建立信心,推动其全方位发展。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将心理咨询室纳入资助育人的范畴,提升了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立德树人理念丰富了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工作的内容,将思政因素和德育融入资助育人模式,完善了扶贫先扶智的资助育人理念,不仅能够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而且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2]。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
(一)受资助大学生情况分析
当前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更多的是来自农村,城市户口的贫困生人数占比较少。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超过80%的贫困生日常生活支出主要是来源于父母的收入,部分学生会进行勤工俭学和兼职,借助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占比较少。我国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还注重思政教育,用多样化的形式来强化资助育人的效果,因此大多数贫困生都可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整体的思想觉悟较高。而且部分贫困生能够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关心国家的实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贫困生的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贫困生大多比较注重文明礼貌,乐于助人,懂得感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集体荣誉感较强。当然,也有少部分贫困生出于经济压力或学习压力,参加集体活动较少。但是贫困生的性格大多较为内向,他们与人沟通交流较少,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对较多。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烦躁、焦虑、抑郁,这些压力主要来源于其就业压力和职业规划的压力,还有部分压力来源于经济。当遇到各类问题时,他们很少找教师倾诉,知心朋友也较少,很多问题只能压在心里。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贫困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不高,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弱。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积极参加就业求职活动的贫困生占比较少,很多贫困生没有对职业生涯做出细致的规划,这表明学校相应的指导还有待完善。还有部分贫困生对未来较为迷茫,感觉自身的竞争力不足,不知道应选择什么方向[3]。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
高校借助多样化的形式宣传国家资助政策,贫困生也能从多种途径了解到国家的资助育人政策。在贫困生认定方面,高校能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但是整体的评定工作精度仍有待加强,存在少部分伪贫困生的问题。除经济资助外,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个性化资助育人的方式,注重心理引导和思政工作的开展。目前大多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效果较为理想,能够合理地安排资金。当然,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多样化的资助育人活动,但是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在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度方面仍有待加强[4]。
三、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资助育人体系是为了推动教育的公平,不让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资助育人政策的效能发挥。具体而言,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精神层面的教育与引导
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存在重视物质帮助,轻视精神层面教育引导的问题。高校并未将立德树人理念充分融入资助育人体系,因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考虑不充分的问题。很多情况下虽然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是忽略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部分被资助的学生产生了焦虑的心理,这违背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初衷。虽然部分高校将思政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融入资助育人体系中,但是整体实践上仍存在形式化现象,对学生的精神指导时间较短,不能帮助受资助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5]。
(二)队伍建设有待优化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还存在人员短缺的问题。资助育人工作在开展前需要对贫困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分类与补助的措施。整体的工作量较大,需要完善的工作队伍。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人数存在欠缺,很多都是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他们对资助育人工作的了解不够充分,相应的工作流程掌握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高校对资助育人队伍的培训机制也不完善,他们缺乏专业与完善的培训,因此专业素养受到影响。此外,部分高校工作人员对立德树人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更重视物质帮助,忽略了心理问题的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6]。
(三)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不完善
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体系的支持,在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不仅要考虑到经济补助,还要有完善的心理辅导,用多元化的形式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资助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体系支持,部分环节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造成了人员遗漏的问题,有部分贫困生未能获得有效的经济资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还存在困难,这反映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的模式整体较为单一,监督与管理工作还存在不足。工作人员在发放补助之后并未持续跟踪,学生的生活补助资金核算也较为随意,导致资助育人体系的作用发挥受到影响。
(四)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程度不足
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推动贫困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有效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在部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中,并不能精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此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另外,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心理健康状态关注不足,仅仅是发放相应的补助金,未能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精细化的安排。从实际来看,部分贫困生对心理疏导的需求更大,而高校缺乏这方面的安排,导致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不足,而受资助的学生每年的情况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储存与更新,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7]。
总体而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育人的效果发挥。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高校要立足自身细致地分析问题,然后针对性地制订解决措施,以此让资助育人工作切实发挥作用。
四、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完善措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立德树人视角,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要注重贫困生的全面培养,在优化体系的基础上完善队伍建设,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推动资助育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一)物质帮助与精神指导双管齐下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需关注物质帮助与精神指导,借助心理咨询和疏导的形式解决受资助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中不仅要关注物质帮助,也要把精神指导放在同等的高度。除传统的咨询和谈话外,还可借助公益活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生提供精神指导,在其中渗透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这样就能帮助受资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推动其全方位发展。当然,物质帮助与精神指导之间要有科学的衔接,引导受资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其自强精神,这样才能引导其更努力地学习,真正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作用。
精神教育与引导十分重要,其能够缓解被资助学生的焦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特别是对于很多贫困生而言,他们遇到问题后不知道找谁倾诉,只能不断压抑自我,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把思政教育、精神引导等融入资助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以此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8]。
(二)优化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建设
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离不开完善的队伍支持,因此高校要针对资助育人队伍进行优化建设。首先需积极招聘专业人员,补充现有的资助育人工作队伍,这不仅能推动资助育人的专业化建设,而且也能减轻现有工作成员的压力。只有解决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紧缺的问题,才能确保后续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效率与质量。高校也要对现有的资助育人工作队伍进行科学的培训,借助讲座、研讨会等提升其专业能力,丰富其认知和见解,为后续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引导教师对资助育人建设树立正确的观念,强化政策的讲解与宣导,让相关工作人员正确理解资助育人的内涵及工作开展方式,以此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9]。
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对于推动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校领导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队伍打造方面投入人力和物力,以保障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质量。不仅要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督与考核,借此剔除不满足要求的人员,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建设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而且也要有完善的体系建设,这样才能将各项工作细化,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这一方面,高校首先要完善认证机制,贫困生名额的确定以及资质审核等需要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资助之后也要有相应的跟踪,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全面化建设。另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监督机制也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式等要进行全面的考查,借此发现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然后针对性地采取完善措施,保障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完善。当前大部分高校对资助育人工作评价的指标主要是奖学金和助学金,忽略了思政方面的评价。后续要注重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功能发挥,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道德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体系的作用。
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相应的资助育人体系建设要充分考慮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问题,然后将各项工作细化,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才能有效地完善体系建设,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持[10]。
(四)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度
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需切实了解受资助学生的需求,实现精准帮扶,这样才能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作用。高校首先要对受资助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需求,之后针对性地采取帮助工作,以此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其次,高校还要强化资助育人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受资助人情况及信息的更新可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工作量,也能更好地保存原始资料。当然,高校还要对资助育人的工作开展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了解受资助学生后续的情况,然后从中总结不足之处。
资助育人工作应是完整的闭环,在提供相应的资助后还要进行全面的跟踪,了解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变化,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况针对性地做出资助调整。这样才能让自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度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提高其实效性。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度提升是需要改善的主要方向之一,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优化,完成资助育人的闭环管理。
五、结语
学生的资助属于惠民工程,是推动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对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对资助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进行体系的构建。我国高校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忽视精神层面的教育与引导、队伍建设有待优化、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不完善与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程度不足四个方面。基于此,文章从物质帮助与精神指导双管齐下、优化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建设、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度四个方面探究了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完善措施,以期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龚颖,杨程程.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C]. 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2022:25-26.
[2] Runzhi Z. Research on the support mechanism for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pacity Poverty Alleviation[J]. The Educational Review,USA,2022,6(10).
[3] 史明月,张梦菲,刘启迪. 浅析后疫情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策略——基于“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研究[J]. 吉林教育,2022(32):14-15.
[4] 刘莉.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22(45):17-20.
[5] 张舒一,孙蕾. 高校资助育人创新模式探究——以“思政+资助”育人体系为例[J]. 人才资源开发,2022(19):21-23.
[6] Zhang Y,Chang J.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ampus card dat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 example of Precise Financial Aid for poor students[J]. Frontier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2022,5.0(6.0).
[7] 韩錦泽. 初探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1):48-50.
[8] 王战辉.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5-8.
[9] 邱化民,段骁峨.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资助育人體系构建——基于关怀理论的分析[C].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三全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研讨会摘要集,2021:33-34.
[10] 王战辉.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3):108- 110+114.
(荐稿人:刘宁,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