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君 梁茜
作者简介:黎君(1993—),女,学士,贺州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运营;梁茜(1994—),女,硕士,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传播载体多样化,传播主体特殊化,传播内容丰富多彩,传播速度迅速等特征。贺州学院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舆情监测平台缺乏针对性、公众平台开通门槛低且较难监管、学校服务能力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贺州学院针对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提升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舆情应对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提升网络舆论监管力度等相关措施,以期完善网络舆情管理,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问题;贺州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026-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正式到来,高校网络舆情也日益高速发展。在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时,高校的教师或学生,对校内以及校外发生的热点事件和焦点事件,利用网络发表个人观点,展示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并表达态度与意见。高校在舆情管理方面,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网络舆情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管理水平,是评价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1],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发展稳定性以及未来发展状态。高校是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高校发展的稳定性,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发展趋势,针对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水平。
新媒体时代到来,提高了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同时加快了舆情发展、传播的速度。5G等通信技术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隐秘性和互动性。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传统的舆情管理方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挑战。文章以贺州学院为例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问题,制定更有效的策略提升其网络舆情管理水平。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是针对高校或校外固定空间中发生的社会性事件,该事件是由校内的相关成员,通过网络表达自身情绪的信息集合。高校舆情具有广泛性、易发性等特点,受众通过运用博客、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情绪,是民意的体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微信群、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舆情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载体。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具有更好的传播环境。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载体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推动了网络舆情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 传播载体多样化
相对于传统媒体,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平台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特点。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抖音等新兴媒体,均可以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工具[2]。这种多样化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意味着信息传递渠道更为丰富,网络舆情的传递速度和覆盖范围也更快更广。网络媒体已成为高校学子倾诉心声的重要平台,高校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提升了网络言论的自由性和开放性。
2. 传播主体特殊化
在高校网络舆情中,高校学生是重要的传播者。虽然与其他舆论主体相似,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个性鲜明,因此积极参与并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批判精神不足的问题,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加之缺乏较好的信息分辨能力,往往无法准确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也容易情绪化。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常常会被网络上舆情的波动所左右,极易出现非理性的冲动行为[3]。因此,需要加强高校学生的批判能力培养,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以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善于利用网络结交朋友,在网络中的发言具有较高的号召力,容易出现信息大范围转载的情况,推动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容易出现影响社会情况。
3. 传播内容丰富化
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具有更高的开放性,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传输信息。网络信息的传输特性更加复杂,网络信息迅速增长,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繁杂多样,包括国内外热点事件、高校公共事件或与学生关联密切的校内事务。由于高校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通常會更加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成为关注焦点。高校学生容易对社会热点话题和社会敏感话题产生兴趣,并积极转发,主动参与讨论。
4. 传播速度快
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容易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前,网络中并不存在相关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形成大量与事件相关的信息。事件发生后的时间,是网络舆情的传播高峰。伴随时间发展,如果没有引发二次舆情,网络传输与转发量逐渐降低直至消失。高校人员过于密集,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4],高校学生的思想过于活跃,创造意识丰富,对信息、知识的获取需求较大[5]。高校网络舆情形成时,可以快速吸引感兴趣人群,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特定群体,存在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影响范围较广。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问题——以贺州学院为例
(一)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
从贺州学院的网络舆情管理状况来看,贺州学院大部分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并未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学院行政部分人员兼职管理。在进行舆情管理的过程中涉及部门较多,且管理人员兼职处理多项事务,有时如果人员过于繁忙,或者处理方法不够恰当,会影响网络舆情管理效果。而网络舆情管理是一个非常讲究时效性的工作,一旦错过最佳时间,就可能导致舆论发酵,难以进行控制。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负责舆情管理的人员也是不固定的,不同的人处理事件的行为习惯、意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舆情管理的效果。
(二)舆情监测平台缺乏针对性
当前贺州学院采用的网络监测平台尽管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但是其缺乏针对性,无法实现针对校园自身特点进行舆论的监测,对于QQ、微信等媒介,得不到全面的监测,无法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难以了解学生的实际网络舆情状况,仅仅能够观测到学生在校园公共网站上的情况。缺乏高新科技的引入,缺少适应创新技术发展的水平,还要借助人工监测的方式,监测缺乏全面性以及时效性。
(三)公众平台开通门槛低且较难监管
伴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公众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微信公众号、QQ、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开通账号较为简单,且不受限制。如学生可以开通账号并冠以学校的名义,如“贺院表白墙”“贺州学院万能墙”等账号,并在上面发布相应的舆论内容,此时学校难以快速确定发帖人,无法及时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与管理,难以从源头上控制好舆论的发展,因而影响到学习网络舆论管理的质量以及效率。
(四)学校服务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贺州学院发生的网络舆情大部分与学校食堂卫生、热水供应、校园网等内容相关,可见贺州学院的服务能力水平与网络舆情发生的关系密切。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中度过,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也更为关注,且遇到相应的问题,学生有时只希望找到宣泄情绪的渠道。许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联系学校相关部门,而是直接在网络上吐槽,易形成舆论热点,对学校造成不利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措施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并不完善,一旦受到网络上信息影响,容易出现错误判断网络舆情的情况。高校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诉求逐渐多元化。高效率地管理高校网络舆情,将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推动高校的新一步发展。倘若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必然会给高校及整个社会带来不利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者有责任确立可靠的保障机制,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高效监管网络舆情,积极化解网络危机,以维护网络和谐稳定的局面。通过正确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式,维护高校稳定性,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就贺州学院在新媒体时代下面临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应该加强与各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以便更好地发现和分析舆情,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及时响应舆情事件,维护学校声誉。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测和信息收集能力,及时了解网民关注的话题和热点事件,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甄别和管理,确保网络舆情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仅能够提高学校形象和声誉,也能够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更好的网络环境,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当设立完善的危机预案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以及舆情善后机制,以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相关制度应针对网络舆情进行设置,规范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便于在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时,迅速对其进行溯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该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发布审核制度,网络管理部門应该设置专门的信息审核人员,对发布的信息要严格审核,审核通过方可以发布于网络。
(二)提升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舆情应对能力和服务能力
教师对于高校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影响巨大。高校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的师资队伍应该具有强硬的业务能力,理论素质较高,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网络舆情工作,让高校学生意识到负面网络舆情对于高校以及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正面舆情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需要实时关注学生的动态,高效监管学生即时评论的发布。对于高校学生发表的正能量信息,可以大力宣扬。网络舆情管理部门,需要重视负面网络舆情的处理方法,对于网络中存在的虚假信息和恶意信息,需要及时删除,避免负面信息蔓延。对于网络中存在的偏激评论,需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冷静处理。网络舆情管理人员需要避免粗暴删帖的情况,避免直接删帖,防止造成高校学生的反抗情绪。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需要审时度势,针对不同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令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舆情处理,产生共鸣,令正面言论成为网络舆情的主导。网络舆情中的正面信息,有益于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及高校的正向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提升网络舆论监管力度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管理部门需要重视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与地方网信办的合作,积极搭建完善的校园网络,从而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的网络舆论情况进行相应的监管,对于学生在网络中发布影响较大的负面信息或存在不文明的网络行为时,学校应配合网安部门进行核查,找到负面网络舆论产生的源头,对于发布信息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从网络舆情的源头治理网络舆情危机,避免网络舆情的进一步扩散,提高网络舆情的处理效率。
(四)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的宣传优势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与媒体的传播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在应对种种问题时仍面临巨大挑战。高校有必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处置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主流思想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舆情作用,宣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的高校学生。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宣传作用,为高校学生营造文明向上、健康的网络氛围。高校中包含众多不同类型的信息,网络宣传媒介多样化。新媒体时代,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宣传积极向上的内容。学生通过新媒平台接受正向舆论的引导,具备积极向上的性格,在网络中的言论发表更加正向。高校除了需要做好舆情管理工作外,还需要积极宣传先进的内容,全面提升网络舆情管理水平,通过网络积极宣扬时政热点新闻,夯实高校师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五)加强师生网络素养及思想教育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网络舆论管理质量,还需要加强对师生网络素养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事件,正确使用网络工具,避免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以及鼓动者。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讲座,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相应的知识,了解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以及如何正确认识热点事件等。高校可以开设相应的网络课程,对师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夯实高校师生的思想理论基础,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手段。
四、结语
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负面网络舆情的蔓延,将对高校发展带来直接危害。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具有较高的复杂性,高校应该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提升网络舆情管理认知程度,通过不断创新网络舆情管理技术,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以确保高校网络安全并促进其健康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高效信息传播特点和影响力,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强化网络舆论管理的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高效处理舆论危机。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水平,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着良性态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国红.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策略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82-85.
[2] 秦丽丽. 新媒体时代茶文化的网络舆情传播融合策略[J]. 福建茶叶,2022,44(03):210-212 .
[3] 黄一涛,史鸿文. 新媒体时代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建设研究[J]. 新闻爱好者,2022(07):98-100.
[4] 黄苏芬,司雯,穆亭钰.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机制创新研究[J]. 情报科学,2021,39(04):62-67+91.
[5] 成涛,乔泓瑞,黄敏. 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1(08):104-108.
(荐稿人:林松,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