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 中国经验运用探析

2024-01-02 01:21刘会洪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经验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

[摘 要]“宏观经济学”是分析宏观经济如何运行的学科,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成就与成功经验,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材料。“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大量的知识点可以与中国经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讲授有所侧重,对中国经验的案例材料进行编排加工,并选择合适方式讲授。将经济学理论楔入中国经验的分析中,用中国故事来讲述经济学理论,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制度自信,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意识。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中国经验;课程思政;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1008-2549(2023) 12-0110-03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此后,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趋势与新领域。实施课程思政,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授业与育人相分离的思政教育模式下灌输式与空洞式教育的弊端,将思政教育化为涓涓细流,无声地润入学生的头脑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将思政元素引入专业课程讲授中,而是需要设计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案,将思政元素精准导入专业课,[2]实现育才与育人并重,成才与成人相统一的目标。[3]

“宏观经济学”是关于国民经济运行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是西方学者根据西方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与政府调控实践提炼与抽象出来的经济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也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因此,经济学课程也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具有明显优势。[4]但“宏观经济学”理论存在争议与意识形态特性,叠加当前中美博弈背景下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使得实施“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成为必要。[5]同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调控手段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宏观经济学”教材的许多内容与中国实践有较大距离,学生难以理解。[6][7]因此,“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与中国经验相融合,[8]课程设计可以采用更多的中国案例,引导学生探讨我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将爱国、担当、自信融入课堂教学中。[9]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国的成功经验融入“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好经济学理论与知识,又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国成功发展经验的理解与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达到既授业又育人的目的。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运用中国经验的可行性分析

“宏观经济学”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如何运行的理论学科,具体探讨政府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等政策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由计划控制转变为宏观调控管理,并越来越多地使用市场性手段来调控经济。这些市场性调控手段的作用机制与西方国家政府调控手段是大体相同的,因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也是可以分析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具体来说,上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所追求的目标,而采取的经济调控手段主要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需求管理政策,以及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知识与技能、促进劳动力流动等供给管理政策。因而,中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有非常多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以及我国政府所采取的宏观调控实践,可以与“宏观经济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经济学理论来剖析中国经验,用中国故事来解析经济学知识。

当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是有区别的,体现在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以及政府对土地、信贷等生产要素的强力控制。所以在宏观调控手段上,我国除了使用市场化手段外,行政性手段也使用得较多,如房地产调控中的信贷控制,清理过剩产能的关停并转等手段。这些行政性管控手段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被视为低效的,会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但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这些行政性手段往往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因为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完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往往受到干扰,也就是出现宏观市场失灵,如过剩产能与僵尸企业的大规模出现,就与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以及过分追求GDP的政绩观密切相关,因此运用行政性调控手段来处理这些问题效果更好、时间更短。上述这些问题可以运用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以及市场失灵理论来进行分析。此外, “宏观经济学”理论所涉及的政府干预效率问题,也可以剖析我国宏观调控实践中出现的短期效果好但长期效果欠佳的问题,特别是行政性手段的长期效果不好,说明社会的预期及由此产生的规避行为,以及政策执行中利益取向行为会导致政策效果不断衰减。 因此,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经济问题及调控实践,也是可以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的。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楔入中国经验的知识点探讨

现行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主要探讨国民收入统计、国民收入如何实现均衡(封闭与开放条件下),以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与现实联系较强的主要是国民收入统计、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与货币政策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完全可以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成功经验结合起来,用中国经验、中国故事来叙事,既可以让抽象的知识点找到现实的注脚,也可以提高年轻一代对中国改革成就的认识,增强对中国道路的制度自信。

(一)国民收入统计与核算

这部分内容有多个知识点可以与中国经验结合起来。如用收入法来统计国民收入时,可以结合我国劳动者收入与资本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介绍我国的劳动者收入占比在21世纪以来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这是因为我国经历了一个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短缺,以及劳动者技能与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另外,资本也经历了一个从短缺到充足的过程,还可以将此内容延伸,分析我国现行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及这种分配制度安排下的激励机制问题。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的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也反映出GDP核算方式及以此为基础的政绩考核体系的缺陷,引出中央提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保护好环境的政策。还有GDP折旧、GDP与财富的关系,可以与我国过去所建房子使用寿命较短以及现实中的大规模房屋拆迁活动等结合起来,说明GDP高不一定代表财富积累也多,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这部分内容可以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太多的故事可讲,最能体现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如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与直接因素,基本因素中的制度、文化、地理,完全可以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进行分析。正是由于采取了市场经济制度,鼓励竞争、优胜劣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总产出。改革开放后,在缺乏资金、技术、管理及高技能劳动力等直接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与丰富的土地资源换取了巨额的外商投资,缓解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外商投资也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且知识的外溢效应让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获益良多,使得国内企业较快地缩短了与国外企业在技术与管理上的差距。我国老百姓吃苦耐劳、有组织性、重视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让外资企业以较低的管理成本与劳动力成本获取了高额利润,使我国多年来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良好区位所带来的交通与贸易便利化,使得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起来,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高地。当然,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我国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以及渐近式的改革开放战略。因此,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与直接因素,可以很好地与中国经验结合起来。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人口、储蓄率、折旧率及技术等影响因素,也可以用我国的现实来进行分析。我国的人口多、储蓄率高,可以较大程度解释GDP总量增长快,且增长速度要比发达国家快,但折旧率高的现实也影响了我国的财富积累,使得居民财富的增幅不及GDP的增长幅度;技术进步,同样解释了我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现实。而内生增长模型的技术内生性假定,既可以说明为什么发达国家垄断了大部分发明创造与技术进步,也可以解释我国近年来在诸多领域实现的巨大技术突破与领先,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者。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现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经济问题,在市场化改革后的中国,也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可以运用中国故事进行讲述。如1988年價格短暂放开所引发的物价大幅上涨,及1992年市场化改革重新启动带动需求大幅增长引发的通货膨胀,就是由于需求拉动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对于通货膨胀的货币过多成因,可以结合过去20年来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来分析,说明流动性过剩是导致我国房价,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推动因素。此外,周期性失业可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及就业的冲击来分析,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可以结合我国企业优胜劣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为农民工子女就近就学提供公办教育、给大学生就业发放房租与购房补贴等事例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失业的类型与特点,及我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的。

(四)财政与货币政策

这部分内容涉及政府是如何调控和管理宏观经济的,这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有大量案例可以进行分析。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严重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就使用了严厉的金融紧缩政策成功实现了软着陆。1997年后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第一次成功使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大幅扩张政府投资需求来弥补社会总需求的下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再一次使用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实现保八的增长目标,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这些事例,是我国政府成功运用需求管理政策,来管理调控国民经济的。在具体的实施中,有着我国的特色,可以在讲述中进行说明,来提升学生对我国宏观管理水平的理论与制度自信。在财政政策实施中,我国更多的是扩大政府性投资,如地铁、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基础性设施,虽然增加了政府性债务,但形成了大量固定资产,这与西方国家扩大政府支出更多的是增加居民消费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国即便有债务问题,也不至于出现国外那种债务危机。

三、中国经验楔入“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材料选择及编排

课程知识点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案例材料也应与之对应,大的重要的知识点,选取内容丰富、有一定深度的案例来讲解;而对于简单的、单个的知识点,就选取用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案例材料来讲解。如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运用,就可选取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政策实践来进行讲解分析,对政策背景、具体政策措施、政策效果等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消费的示范效应,可简单以影视明星的穿着装扮对粉丝的影响来讲解,如王一博同款鞋。材料选取的原则一般是应与知识点相匹配,能说明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材料内容最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材料选取后,应根据讲解要求进行编排加工,对于特别大的案例材料,应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深度,同时也具有较好的趣味性,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

(二)讲授方式与时间安排

根据材料内容与课程进度要求,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讲授。内容丰富、综合知识较强的案例材料讲授,可采取老师讲述、学生讨论的方式。老师讲述的方式既可以是PPT讲述,也可以是视频播放,或学生阅读材料后讨论,老师再总结;学生讨论既可以是课堂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也可以是课后提交小论文的方式。如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为何取得了巨大成功,而非洲国家却长期陷入贫困状态,就可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做成PPT进行讲述,让学生讨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是如何解决资金与技术短缺的,再让学生在课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分析非洲国家长期陷入贫困状态的原因。

在时间安排上,由于经济学内容较多,而课时相对较少,所以时间是比较紧凑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把知识点讲清讲透,又要把中国故事楔入课堂讲授中,这就需要在课堂讲授中有舍有取、有侧有重。一些内容,可先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老师课堂上略讲,这样可掌控教学进度。重要知识点与案例材料的讲授,老师讲解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以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完成。一堂课中,最多安排一个大的案例材料讲授,或进行一次课堂讨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和本科人才培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5).

[2][9]李舟.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探析——以广西科技大学的教学实践为例[J].对外经贸,2021(1):147-151.

[3]唐德海.“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

[4]魏博通.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20(7).

[5]李迎旭,靳炜伟.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审计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17).

[6]程栋,周洪勤,韩平.课程思政视角下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探析[J].高教论坛,2022(5).

[7]霍红.新时代“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J].营销界,2021(12).

[8]杨阳.课程思政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以西方经济学认知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

(责任编辑:王义祥)

作者简介:刘会洪(1974—),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科研。

猜你喜欢
中国经验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机理与中国经验
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机理与中国经验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宏观经济学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浅析
G20领导人纷纷表示学习“中国经验”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
论赛珍珠小说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