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是否相信永恒和绝对的真理,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疑问。如果过去说到永恒的真理,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但中国人毕竟现实主义者居多,特别是现代人,大多已经变成了“相对论”的信徒,认为一切东西都是相对的:黑白是相對的,真理是相对的,对错是相对的,道德也是相对的。
如果一切都在“相对”,那追求真理还有什么意义?于是一切都可以混淆,一切都可以去“辩证地理解”,结果完全成了诡辩。
相信永恒和绝对的真理,对一生治学至关重要。我们可以相信有一种无所不在的、莫名的、难以理解的、巨大的规定力,是它决定了世界的秩序,形成了规律。这种力量是存在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当我们接近真理的时候,会有各种途径,它们通常会表现为各种思想体系。所有学说都会号称自己找到了通向永恒真理之路。一个人既要相信绝对真理,又要对所有通向它的路径保持一定的质疑能力。一切的学说和探索都是不完全的,都不妨将其看成接近真理的路径和假设之一。如此一来,要探索真理就不能轻易排斥其他学说,就要有巨大的包容性,包括反省和自我批判。只有这样,才能处于整合和“解码”当中,接近终极的意义。
把一切学说都当成通向永恒之旅的假设,既要有怀疑精神也要有包容精神。无论某一种学说如何铿锵有力,我们仍然可以去质疑。一个学说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真理,无论它多么丰富、博大、精深,都只是认识世界的一个侧面、一个层次和一个角度。它来自不同的人群、生活经验和道德禁忌,来自不同的社会需要。
面对各种各样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不妨大胆地包容和质疑。这如同胡适说过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一种很好的治学精神。
河河//摘自《也说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