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新达
归根结底,作文评改的主要目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为悦纳,二为进步。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的著名论断,阐释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悦纳学生,即让学生产生兴趣,便是作文评改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作文评改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多角度的评价,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让学生产生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认识到写作的乐趣,并主动参与到言语表达活动之中,从而养成爱思考、爱表达的习惯。
在悦纳的基础上,作文评改的另一大目的是进步。第一,改进学生的写作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写作技巧和方法尚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在写作时难免会在语言表达、作文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出现问题。作文评改便是改进学生写作方法的重要途径,让他们辩证性地审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第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作文评改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让他们自主评判和审视作文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自省能力会不断提升,他们会尽力规避“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情况,真正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写作效果。
总之,作文评改的目的在于悦纳和进步,它们的共同指向都是学生。这说明,教师要将学生视为作文评改的主体,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依据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做好作文评改的指导工作。
流动性评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需求自由组合、灵活变动的一种作文评改方式。与传统的作文评改模式相比,它更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流动性评改因其功能和作用的差异,可以细分为三个小类,即专项型、常规型和挑战型。
其一,专项型流动性评改模式。何为“专项”?它指的是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某一个或者某一类问题而展开的作文评改活动。在这一类型的流动性评改中,最关键的是明确核心,即学生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写人类作文为例,在评改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提前挖掘共性问题,以其作为专项型流动性评改的核心和要点。比如,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人时,经常会出现“抓不住人物典型特点”的问题,这就使作文整体上流于表面,吸引力和感染力都不强。据此,教师可将“人物的典型特征”作为专项型评改的核心,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作文,针对作文中“是否凸显了人物的典型特征”这一要点展开合理评价,并推动写作者与评改者、评改者与评改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共同反馈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写人的规律。
其二,常规型流动性评改模式。与专项型相对应,常规型流动性评改模式,其综合性更强,采用此类评改模式时,学生要提前明确评改的具体要求或标准(见表1)。
表1 常规型流动性评改的主要标准
表1 中的评改标准具有统摄性价值,学生在常规型流动性评改中,可参照上述标准,在他人的作文上进行圈画和标记,并将评语填写在评改表中,从而达到互享写作经验、增强写作能力的目的。
将Y=1.2 m处各个测点的实测速度与通过Airpak模拟得出的速度进行对比,发现两者误差不大,证明Airpak可准确地模拟出室内热环境,可靠性较高.
其三,挑战型流动性评改模式。在流动互评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作文评改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挑战型的流动性评改模式,引导学生以批注阅读为手段,对他人作文中的词语组合、修辞手法、结构安排等,进行细致分析和评判,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在实施挑战型流动性评改模式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课文为学生示范批注评改的方法。以“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这一写作模块为例,在示范评改时,教师可将同一单元的《春》作为范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 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评语】
此段中大量采用了动词和形容词,赋予了小草以拟人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日里小草破土而出的场景,增强了整篇文章的艺术效果。
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旨在让学生掌握批注评改的方法与技巧。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流动性评改中展开挑战,针对他人作文中的词语运用、句式建构、写作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等,进行批注分析和解读,并据此撰写一段形式简练、内容得当的评语。
综合以上分析,流动性评改模式凸显了学生在作文评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全面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在互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由此即可提升作文评改的能力。
多元化评改是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总评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综合评改模式。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采用多元化评改模式,既能启迪学生的自主反思意识,还能间接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他们获取更为丰富的写作经验。
首先,在自评中反馈。传统作文教学中,当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时,往往急于提交作文,忽视了自主评改和反馈的重要性。在多元化评改模式中,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要出示评改标准,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立意角度、行文结构、情感内涵等不同的角度,逐一分析和评判作文的内容,初步了解作文的写作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在能力范围内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改换字词语句、调整文章格式、增添修辞手法等方式,提升作文的整体质量。
其次,在互评中积累。经过学生的自主反馈和修改后,教师打乱作文的顺序,随机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一篇作文,要求他们按照既定的评价标准,公正客观地阅读和解析作文。以议论文为例,在随机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要从整体上审视和分析他人的作文,围绕“观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合理”“布局是否完善”“语言表达是否有创意”等多个层面,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在作文旁书写评语,为写作者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写作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议论文写作方法,也能更为透彻地理解作文评改的标准,从而达成积累写作经验、提升自省能力的目的。
最后,在总评中深化。在前两个环节的加持下,学生的作文已经渐驱完善。所以,到了评改的最后一个环节时,教师要重点深化学生的体验,让他们能够解决更高层次的问题。比如,在议论文的评改中,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几条标准之外,教师要从“是否体现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否契合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等角度,进一步评判议论文的主旨与内涵,以求达到深化学生评改体验、强化其论证深度的目的。
生本化评改,即高度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评改方式,激励他们进行真情表达,引领他们在交流互动中评改作文,让他们追踪作文评改的过程,进而从多个方面认清自身优势、了解自身不足。
首先,生本化评改要换位思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相对敏感,而这种敏感的情绪也会体现在他们的作文之中。在评改时,若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即可了解学生的情感波动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书写评语或进行当面评改,方可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生本化评改要真诚得体。对于教师给出的评语和修改意见,学生通常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以无论是书写评语还是集中评改,教师务必要真诚得体,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交流,给予他们最贴切、最科学的修改意见,帮助他们理顺言语逻辑和写作思路。在这其中,教师要重点修炼亲切、得当的口头评语,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个性化的语言评价,从而真正凸显出生本化评改的重要性。
最后,生本化评改要暗含期待。作文评改的目的是推动学生的进步,要想进步,学生就要对未来充满期待。所以,在生本化的作文评改中,教师要提出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修改对策,始终维护学生对写作、对语文学习乃至对生活的兴趣与热情,以此加强他们的期待感。
综上所述,教师以流动性评改、多元化评改和生本化评改为主要对策,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评改的活动之中,其目的是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其写作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从主导者的身份,逐渐淡化为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身份,重点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这一转变既能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能力,也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当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后,就会鼓励学生创新评改对策,从而全面提升作文评改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