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志 卢悠然 李澜
(1.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2.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重大价值,对国家兴旺、世界繁荣、人类社会进步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1]。学术界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也进行了研究,非遗既要保持“样本保护”,又要保持“活态生产”[2];实施“一村一非遗”可推动“三农”发展[3];推进乡村非遗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融合、强化政策落实增强非遗传承的战略性、创新非遗资源耦合支撑助力产业发展将成为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行性选择[4];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体系应从政策、产业、文化、人才四个维度来构建[5]。总体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于深入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农耕文明,是农耕文明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组成要素。江西省通过20年的探索、实践与努力,经历了从单一项目保护到整体性保护、从重申报到重保护、从物到人的转变过程,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显著成绩。乡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成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指标的重要助力。
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88 项。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表演、技艺、文学、民俗四个主类。
从表1中可以看出,表演类、民俗类、技艺类这三大类非遗资源占比较大。
表1 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划分
从非遗名录统计数据上来看(见图1),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比最小的是传统医药、民间文学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均占比 1.1%;传统技艺和传统戏剧占比较大,共占比 43.2%。在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见图2)占比最小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也仅有 9 项;传统技艺、传统舞蹈、民俗占比较大,分别为 26.4%、16.4%、18.6%,共计占江西省省级非遗总量的61%以上。
图1 江西省国家级非遗类型结构特征 图2 江西省省级非遗类型结构特征
从市级地域分布来看,国家级非遗分布相对平均,九江市18个为最多。省级的非遗分布主要集中在宜春、吉安、赣州。
总体而言,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非遗既可以转为文化资源,也可以转为产业资源,还可以转为乡村建设的精神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农村固有的传统和生活机制被破坏,但又没有相应地建立符合城市化生活的机制,因此出现了文化失调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大量农村青壮人口的外出流动,乡村整体抗风险能力变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当前,乡镇村合并快,村落消失速度快。自然村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使承载传统习俗的文化载体逐渐减少。“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从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中就可以看出,节气的设置完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而今乡村文化主角缺位,文化难以为继。
现代多媒体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压缩了农村公共空间场所。一方面,人们可以自由进入的传统公共场所,如宗祠、集市等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制度化活动形式减少,如红白喜事、祭祀活动、村民会议等,导致乡村人际关系不断疏远,也使得群体共同意识日益淡化。再加上当前针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富裕起来的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迫切,农民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反而比较淡薄,对非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够重视。
以传统手工艺为例,大部分传统技艺流程较复杂,工序较多,对体力要求较高,效率不高,产量不高,售价也不高。销售额上不去,自然影响传承人的收入。技艺学习难度大,需要投入的时间较长,工作环境往往较差,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年轻人也自然不愿意学这门手艺。
在非遗传承队伍中,传承人之间关系松散,个别群体内部因竞争关系甚至存在矛盾,相互间颇有怨言,没有完整明晰的产业发展设想。大部分从业者只图一已之利,而无行业发展意识。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不强,不利于打造完整科学的产业价值链,导致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效应。
在乡村振兴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旅游开发事宜。但目前,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缺乏长远的形象定位。一些地方在没有科学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指导下,把遗产当卖点,甚至迁走迁空原住民,招引商贩,导致民俗遗产失去鲜活的历史记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在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下被破坏。乡村的民俗文化开发,落脚点应在于“要在开发中利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为远在大城市目睹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个还原真实岁月印记的实体,了解并熟悉历史变革的文化进程”。非遗保护未能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忽略当地老百姓的需求,一味地走高大上的项目。
一是深入实施村落文化生态整体保护。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的《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第65号),《江西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7),《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管理办法》(2020),《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传播基地管理办法》(2020),《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2016]第111号)等,从法律法规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实施整体保护。二是有的放矢强化重点项目抢救性保护。在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实施重点项目及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原真性地保存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开展文化生态游,实现美丽乡村和非遗保护共赢。如推出了“三宝国际瓷谷”“高岭·中国村”“剪纸小镇”“篁岭晒秋”“甲路纸伞”等非遗旅游品牌。
注重挖掘各个村落的文化个性,培育优秀民俗文化,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美丽乡村的文化“金名片”。一是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如打造“剪纸之乡”“龙舟之乡”“根雕之乡”“豆香之乡”等,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二是培育村落民俗活动。支持乡村的“赶墟习俗”“龙舟赛”“元宵节猜灯谜”“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等民俗活动。三是组建村落民俗活动队伍。重视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发现、培养,让乡土艺术家在民间“红”起来。
一是开展“美丽非遗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开展美丽非遗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评比,对优秀镇街进行补助。二是大力扶持乡村非遗展示馆建设。开展非遗展示馆评估工作,对优秀非遗展示馆进行补助。三是鼓励举办传统礼仪活动。设立省市县传统礼仪活动专项补助资金。
一是扶持建设手工作坊。扶持农民建设手工作坊或工作室。二是打造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发展非遗“电商村”,举办非遗文化艺术展。三是持续举办手工艺技艺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举办非遗技能大赛,提升传统非遗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民宿,以此提升美丽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利用非遗品牌活动,扩大优秀乡土文化的影响力。举办“非遗保护月”活动,集中展示弘扬江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每年一个主题活动,反映农村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二是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如举办“醉美九江”四季文化赛事活动,包括书画戏曲季、传统舞蹈季、曲艺摄影季等。还可以举办送春联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传统民俗文化是培育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传统民俗中的节日文化特征,不断丰富节日文化活动,赋予民俗新的时代内涵,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使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广泛性、群众性和感染力、吸引力;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通过民俗节庆活动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让人们充分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戏曲是广大乡村中最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是东方戏剧大师汤显祖的故乡,江西不仅有赣剧、歌舞剧、婺源徽剧等众多剧种,还有九江的青阳腔、宁河戏,赣州的东河戏,抚州的抚河戏,宜黄戏、西河戏、采茶戏、丫丫戏等地方风情小戏,可以说是“百花竞放、争奇斗艳”。在“传统戏剧之乡”全覆盖的基础上,落实长效建设机制,到农村开展传统戏剧展演活动,各地结合实际组织优秀演员把优秀剧目送到田间地头、送进文化礼堂。传统戏剧、曲艺等文艺作品的创作更接地气,对农村题材应予以更多关注,为农民泼洒更多的笔墨。
积极探索实践符合江西实际的传统工艺振兴模式,振兴江西传统工艺,特别重视活跃在乡村、有助于乡村振兴的传统工艺。推进陶瓷文化、戏曲文化、稻作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推进非遗馆、非遗展示体验中心、传承工作室等的建设,打造非遗传承“江西样本”;鼓励试点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工作。
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围绕“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主题,加强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建设,发挥其旅游功能。继续支持非遗特色村镇、历史街区非遗馆建设,推进“非遗进社区”,精心打造非遗旅游主题线路,建设非遗主题民宿,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旅游小镇、非遗历史街区等,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加强文化生态的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并将其划定为文化生态保护区,使之成为“活文化”。要以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为龙头,稳步推进客家文化(赣南)、徽州文化(婺源)、景德镇陶瓷文化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及吉安庐陵文化省级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探索整体性保护与活态传承路径,促进生态保护区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加强整体保护,要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以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遗产业化是使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产业化过程也是培育和开发利用非遗资源发展相关旅游业、艺术文化产业的过程。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工商资本等利用非遗元素开发非遗旅游商品,打造江西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积极利用非遗集市、非遗购物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机为村民提供非遗产品集中销售平台。通过举办专业赛事、民俗节庆活动以及媒体集中宣传报道等方法打响江西非遗产品品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