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管理的探讨

2024-01-02 02:42韩立英范希峰
天津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专利成果

韩立英,范希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 北京 100097)

科技成果是指通过分析、实验、研究、试制和辩证思维活动等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结果[1]。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科研人员应用自然科学理论,借助先进的实验手段,研究获得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对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利于农业发展、可为农业生产带来效益的,且通过鉴定、审定或认定的新技术与新理论[2-3]。

科技成果管理主要包括制定科技成果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科技成果培育、登记、评价、奖励,科技成果档案,科技保密,等方面。科技成果管理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单位学科发展规划、项目目标制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撑,为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单位科技成果交流与转化应用提供渠道。农业科研院所作为“三农”发展的主要科技支撑,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其科技成果的产出和推广应用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4]。本文通过对作者所在单位“十三五”以来(2016—2022年)科技成果产出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管理的措施。

1 科技成果管理概况

作者所在单位主要从事草类花卉种质资源创新、景观生态提升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主要科技成果类型包括新品种、标准、专利、论文、科技奖励等。2016—2022年期间,共产出科技成果327项,其中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培育新品种20个,制定行业及地方标准13项,获授权国家专利80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发表学术论文207篇(其中SCI论文78篇)。

单位内设有科技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科技成果申报、登记、评价、奖励、保密及档案等。单位内部针对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

2 科技成果产出分析

2.1 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数量差异较大

2016—2022年期间,作者所在单位共取得327项成果,具体成果类型及数量情况如表1所示。从各项成果产出占比来看,论文比重最大,占所有科技成果总数的63.30%;其次为专利,占24.46%。这与科技成果取得的难易程度、产出时效和完成方式等都有关系。品种、标准、奖励等类型的科技成果需要较长研究年限积累,尤其是省部级科技奖励对科研成果的创新性有较高要求,取得难度较大,而且成果获取过程中的许多工作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协作完成;专利和论文类成果所需数据积累的年限相较其他成果更短,而且可以由科研人员独立完成,减少了沟通协调工作,且从成果完成周期上看,论文和专利类成果取得所需的时间周期较其他成果短。此外,科技成果的产出通常与科研项目的任务指标关系密切,科技人员更倾向于选择论文类、专利类成果作为考核指标,这有利于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也大幅提升了该类型成果所占的比例。

表1 2016—2022年各项成果比重分布情况Tab.1 Distribution of proportion of various achievements from 2016 to 2022

2.2 政策引导对科技成果产出有一定影响

专利和论文除了在成果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外,其组成在各年度间也存在差异,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发明专利数量占当年专利总数和SCI论文数量占当年论文总数均呈现随年度增加的趋势,这些变化与单位政策导向有一定关系。

表2 2016—2022年专利和论文分布情况Tab.2 Distribution of patents and papers from 2016 to 2022

笔者所在单位的专利类型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种,相对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审查程序少、授权周期短,更易取得,但发明专利的价值和认可度高于实用新型专利。2016年,单位科技成果奖励办法中对专利的奖励未做具体类型区分,但因实用新型证书获取快,所以科研人员更倾向于申请实用新型专利。随着单位对发明专利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奖励政策也逐步调整,即降低实用新型专利奖励比重、提升发明专利的奖励比重,发明专利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20年,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不再给予奖励,科技人员申报热度也随之消退。2022年,发明专利占当年授权专利的比重达到了100%。SCI论文发表数量受单位内部政策的影响亦较大,2016年的奖励办法中,以SCI论文当年的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计算奖励分数。随着SCI论文发表数量的增加,为了体现成果水平和层次、加强对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2019年单位进一步细化了SCI论文的评价标准,将论文的学术分区和影响因子均纳入评价指标。随后几年,SCI论文的数量持续增加,而且发表的分区以Q1和Q2分区为主,表明论文发表质量也在不断提升。除了成果奖励政策外,与科研人员个人发展和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也会对成果产出有一定的影响。如2021年,单位进一步调整了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降低了SCI论文的奖励权重,但SCI论文发表的热情尚未减退,所占比重仍在较高水平,因为项目申报、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等工作也需要SCI论文的支撑。

2.3 不同学科间科技成果产出差异较大

笔者所在单位分为种质资源和景观生态两大学科方向,种质资源学科人员占总科研人员的比例约为60%,设有6支研究团队;景观生态学科人员约占总科技人员的40%,设有4支研究团队。除品种为种质资源学科的成果产出类型外,2个学科方向在专利、论文、标准、奖励等方面均有产出,具体产出成果和数量如表3所示。从成果数量来看,种质资源团队各项成果数量均高于景观生态学团队,这与种质资源团队科研人员数量较多有一定关系,同时还与团队结构及团队协同能力有关,尤其在标准和奖励方面,种质资源学科的产出远高于景观生态学科。种质资源学科各团队具备层次分明的人员结构,既有资深的学科带头人,也有科技骨干和青年人才,整体分工和定位比较明确,团队之间在整合资源、协同攻关方面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在争取高水平成果方面具有较大潜力。景观生态学科各团队目前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主,在成果谋划整合方面缺少顶层设计和领军型人才带领。

表3 2016—2022年各学科科技成果情况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disciplines from 2016 to 2022

3 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科技成果跟踪管理,提升科技成果谋划水平

一般情况下,科技成果形成于科研任务执行过程中,因此,应加强项目与成果的联动管理。单位在签订项目任务前,可依托学术委员会或组建专家组对项目预期取得成果形式、数量等指标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以保证成果与项目同步完成;对于在研的科研项目,要按照年度计划或实施进度督促科技成果产出,制定科技成果管理相关制度,加强对科技成果全链条的管理,规范申报和材料审查等程序要求,对科技成果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审和把关,推进科技成果质量不断提升;强化成果培育工作,围绕重大成果产出目标制定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引导项目围绕农业生产中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优势。因此,可以引入信息化系统,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为项目绩效考核、人才评价等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科技成果产出除了满足项目任务需要之外,还应当与单位发展目标一致。科研单位若想取得长足的发展,既离不开科研项目的支撑,也需要科技成果的不断积累和突破。简单地依靠项目任务产出,科技成果可能会呈现小且分散的特点,单位难以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突破。因此,单位应当充分认识科技成果在创新和技术引领上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深入分析年度发展目标,提前谋划和布局科技成果产出,使单位任务目标与项目任务目标有机结合,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上取得突破;加强成果汇集和储备,尤其注重重大科技成果的跟踪管理,对于有希望冲刺省部级奖项的重大科技成果,要及时梳理整合。

3.2 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创新环境

激励政策的适当运用在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激发科技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技成果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研项目绩效奖励等政策都会对科研成果产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应当及时总结和归纳现有的成熟做法和有效经验,构建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的激励机制,引导科研人员不断突破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氛围。科技成果奖励政策是促进科技成果产出最直接、有效的激励手段,单位可结合自身科技成果特点设置各类成果奖励标准,尤其对于学术影响力较高、创新性较强、综合性较强且取得周期较长的成果,要加大奖励力度;在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中,应当将科技成果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绩效奖励发放上有所侧重;对于应用型的成果,注重成果在生产实践转化后取得的效益,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促进应用型科技成果产出。

科技成果在科研单位的作用并不局限于科研任务的完成,还与科研人员个人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单位可深度挖掘其关联性,建立人员、项目、成果之间的关联机制,丰富激励形式,强化激励效果。如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审、项目评审、人才推荐等工作中,科技成果可以作为参考指标,激发和鼓励科技人员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引领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科技创新工作;可以通过建立奖惩制度,让成绩突出者获得精神物质双丰收,对工作懈怠者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奖惩分明,促进单位健康发展;还可以设定团体奖励,对在代表性成果、团队建设、协作机制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团队进行表彰、奖励,促进个人与团队协同发展。此外,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单位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因此,单位要长期开展内外部调研,对现行政策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及时调整不适合的政策或条款,不断激发新的创新活力。

3.3 发挥团队作用,谋划高质量成果

团队建设对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具有推动作用。优秀的团队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围绕一致的目标进行分工协作,并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团队目标应当符合团队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要与每个团队成员达成基本共识,让每位成员都有发挥的空间。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既不能过于宏观空洞,让团队成员无从下手,也不能太过分散,导致整个团队无法形成合力,降低团队凝聚力。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定短、中、长期目标,有计划地分步落实,为冲刺重大科技成果做好积累和储备;要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团队内既要有经验丰富的领军人物,也要有中年科技骨干和青年科研助手,团队成员要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形成积极的科研氛围。要将团队成员个人发展与单位发展、团队发展有机结合,针对不同人员制定与之相应的培养计划,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加强青年后备科研力量的储备,锻炼和发展青年人才,拓展科研思路和研究眼界。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专利成果
专利
工大成果
发明与专利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