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墨影
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成就了永良这些年的快速成长。
从2007 年贷款租厂房、买机器开始做大圆机心脏,到如今发展到心脏、三角、铸造、针筒多系列产品,5 个工厂,3 亿多产值……漳州市永良针纺机械有限公司这些年的快速成长,或许就是李阿扁(大家习惯叫他阿扁)说的“天意”。
听完他的创业经历,我们不禁羡慕起他的“幸运体质”,阿扁却还是那句话,“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修行好,把人做好,运气自然就来了。”是的,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什么“宏伟蓝图”,也从未有过什么“雄心壮志”,不过是诸多的“顺其自然”,始终秉持的初心,成就了永良机械的今天,阿扁的今天。
“对于要做一个怎样的企业,产值做到多少,有多少员工,我从来没有做过设定。”阿扁没有妄言,很多人做事是目标驱动,可他不一样,全凭“随遇而安”。
机械专业出身的他20 岁毕业就到了第一家进入到大陆的台资心脏三角企业工作。专业技术过硬,为人随和,仅仅两年就当上了厂长,直到8 年后离开。阿扁说那十年他学到了很多,如今的很多管理经验也是从那时延伸而来。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也没钱,把房子抵押贷款50 万,开始买机器做大圆机心脏。”就这样老老实实做了一年也没有想过去做其他大圆机配套件。2008 年佛山一家铸造厂因故倒闭,其老板电话打给了阿扁,让他接手加工设备,对方的信任让阿扁无法拒绝,于是他们拉回设备开始做三角。“本想租个400 平方米左右的厂房,但找到的厂房却有700 平方米!”阿扁一咬牙,700 平方米就700 平方米吧!既然选择了去做,就要全力以赴。于是他开启了“买买买”的状态,连房东都调侃他,“自从你搬过来,我就没有一个月看到你不买设备!”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充足的厂房、设备为永良机械迎接2009 年到2012 年的火爆市场打好了基础。
阿扁不是个有野心的人,更多时候他是在被各种机缘巧合推着往前走。
当时开铸造厂的时候,他也没想要做多大,只是想满足自身和旁边主机厂的产能就够了。然而,当越来越多客户知道永良机械也在做铸造后,纷纷把订单下了过来,不得已阿扁只能持续扩大产能,就这样月产能从预想的400 吨,扩大到了2000 多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永良的铸件之所以能够很快占领市场,还是因为品质过硬,即便同一张图纸、同一款磨具,永良就是可以做到更好,几乎无报废。
现在永良蓬勃发展的针筒业务拓展也是如此。原有的心脏、三角、铸造业务已经如火如荼,阿扁同样没想过去做针筒,当接到佶鑫递来的“橄榄枝”,他才决定试上一试。“针筒对标准要求很高,一不留神就容易出问题,虽然制造不算复杂,但关键在于对细节的把控。”而这一点恰好是永良机械沉淀下来的强项。其实他们的针筒做出来以后,没敢推广,老客户知道后主动要求试用才慢慢推开。客户打电话过来说,“没想到啊阿扁,你从没做过针筒,这一做平度和圆度居然是我们用过最好的!”甚至还有客户反馈永良的针筒可以做到零投诉!阿扁也没有想到针筒业务居然后来居上,就这样成为了企业新的增长极。
总有人说阿扁够幸运,但他也确实有本事“接得住”、“守得住”这些幸运。
“我今年已经花了一亿元来建厂房、买土地,本来想停一停的,但今年客户订单上来的很快,没办法,‘倒逼’之下,又投了两千万买设备。”阿扁笑道。
“您认为永良机械还有多少快速发展的空间?”记者问。
“其实严格来讲,我从来没想过什么快速发展,我每年都想,‘这样就可以了’。坦白说,我感觉再发展的空间其实不是非常大了。从宏观来看,市场已经达到一定极限了,各行各业肯定要经历一场大洗牌,圆纬机行业也逃不掉的。”在针织机械行业做了二十多年,阿扁看得清楚。
据他分析,国内市场疫情之前至少有6 万台二手大圆机要淘汰,但是因为疫情海外市场无法接单,不仅二手机被统统抢光,新机销量也被带了起来,这让整个市场看起来欣欣向荣,看似利好实则利空。当“潮水”褪去,真相就逐渐显现,在“浪尖”上涌现的那批大大小小的主机厂、配件厂在市场冷却后,就会选择在厮杀中拼付款、拼价格。优胜劣汰的速度自然会加快。从终端市场来看,不少趁势发展起来的针织厂并没有自己的厂房,订单也不稳定,几乎没有抗击市场波动的能力,如果设备卖到这样的客户手上,怕是收款难度偏大,预计到春节后就能见分晓。粗略来算,从今年开始市场上约有10 万台大圆机要被淘汰。
不温不燥、无为而为,为永良带来了持续的拔节生长能力。
“既然预期没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大力上设备?”记者又问。
“我们的投资很少算回报率,因为所有出发点就是要满足客户。”阿扁这么说,并不是为了“冠冕堂皇”,而是确实对市场有理性的分析。
“未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国内订单会更急、更集中,目前我们的很多客户都在备料,一旦有订单过来客户都会去抢,谁最快把机器交出去,那么这块‘蛋糕’他就吃到了!”正如阿扁所说,不可否认,以后国内订单肯定是朝着高精密方向发展的,但相应配件的加工时间就会延长。永良机械如今对设备的投资就是在保障自身产能张力的同时,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为给客户又快又好供应产品而做准备。
阿扁认为,持续精益求精,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再从海外市场来看,全球采购商都在构建两个采购体系,除了原来占比很大的中国大陆供应商之外,也在培育印度、孟加拉、土耳其等等新兴市场,加之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针织机械的出口订单会呈增长态势。“但出口订单和国内订单不同,数量少、品种多,需求更杂。而这,也需要我们做出快速反应。”这也是永良机械一直坚持设备投入的原因之一。
以后的市场会越来越不好做,需要拿出真材实料。永良的突围,为自己,更为客户。
“整个市场已经竞争到这种程度,你只能是越来越精益求精!圆机所有一切核心就是‘圆’,各种零配件都是要沿着圆心运动,累计公差也都会体现在圆心偏差上。配件做好‘圆度和平度’就是唯一法门,别人公差做到2 个丝,你做到1 个丝,慢慢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阿扁始终都相信这一点。
不管是最初的心脏、三角、铸造还是现如今风头正盛的针筒,在他看来,想要做好,就必须要沉淀、要想办法把东西做到极致。“典型的头部理论,所有产业到后面都会集中在10%~20%的企业里,如果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到后面肯定是无路可走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阿扁做产品从来不急,不急着把产品推向市场,也不急着接订单。早在五年前,他就定下来了选择客户的标准:“一、要走高端路线,有品牌意识的;二、要有实力开发的;三要自己出口的。”这并不是他挑剔,而是对客户负责。
“不忙的时候你可以接100 家客户,可是忙的时候你只能接30 家,行业特性就是这样,每年3~5 月份怎么做都来不及,客户不能乱接,接了交不出货,那不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更难受!”每一单进来之前,他们都会对自己及客户产能做审慎的评估,来保障及时高质量供货。
如果把大圆机行业比作金字塔,那金字塔上面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永良的客户,永良甚至是他们唯一的三角供应商、唯一的针筒供应商。“那就意味着他们的提升、扩张,都有我的一份责任。”阿扁不愿意为了挣快钱损害客户的利益。在他看来,永良所选择的客户都是战略合作,无论从产品、技术、管理还是理念上,都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
阿扁这份对极致的追求是有底气的,他说最骄傲的不是产值做了多高,而是有一支能打胜仗的团队。“企业发展到最后,核心问题就是人,特别是制造业。所谓的工业基础也是沉淀而来,如果人都不能沉淀又何谈技术沉淀?”永良机械的管理是相对扁平的,五个工厂都是独立运作,独立核算,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责权充分下放给各厂主管,并给他们股权激励,现在大家收入可以保障,积极性也很高。五年前到永良的主管没有一个离职。在新生力量方面,很多人都拒绝三十多岁的应聘者,但永良不会,只要具备基础能力,阿扁认为就可以慢慢培养起来,晋升机制、发展方向设定好,后面一定能够成为骨干。
这或许就是永良的文化,不温不燥,无为而为,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