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真 尤晶晶 吴莲花
(泉州市第一医院城东分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泉州,36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属于常见慢性气道疾病,表现为持续性气流受阻,患者会表现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加重肺脏负担并累及其他脏器,引起呼吸衰竭、营养不良、酸碱调节失衡、神经性症状等疾病[1-2]。呼吸衰竭是慢阻肺常见并发症,因肺部通气及换气功能受阻,机体无法进行有效气体交换而造成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发失眠、消瘦等一系列综合征,不断削弱机体生理功能[3-4]。对于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治疗多是采取常规抗感染、化痰止咳、吸氧等对症治疗,虽会缓解呼吸困难、缺氧等症状,但效果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辅助通气技术的发展,无创呼吸机逐渐应用于呼吸困难的治疗中。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86例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5.27±5.36)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6.69±2.05)年,吸烟史20例,合并冠心病5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17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4.35±5.60)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6.82±1.83)年,吸烟史22例,合并冠心病6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18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中关于慢阻肺的诊断标准[5]者;2)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1 mm Hg=0.133 kPa),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50 mm Hg者;3)病程≥3年者;4)符合无创呼吸机适应证者;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心、肝、肾等器官严重衰竭者;2)合并其他呼吸道疾病者;3)合并面部创伤无法佩戴面罩者;4)合并呼吸抑制者;5)合并躁狂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者;6)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7)依从度极差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对症施药:雾化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勃林格殷格翰,注册证号:H20150159),规格2 mL:0.5 mg,以扩张支气管,1支/次,3次/d;服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国药集团致君坪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744),规格100 mL:0.3 g,以排痰,10 mL/次,2次/d;服用盐酸莫西沙星片(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432),以抗感染,1片/次,1次/d;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根据身体状况针对性给予吸氧,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无创呼吸机治疗干预,患者仰卧位,头部抬高30°,使用飞利浦伟康BiPAP S/T呼吸机,连接氧气管,患者戴好头套、面罩,设置呼吸机参数:S/T模式,呼吸频率12~15次/min,吸气相正压6~8 cm H2O,呼气相正压4 cm H2O,期间监测患者血气指标,根据耐受度及血气指标表现逐步调整吸气相正压至10~20 cm H2O,控制日通气时间>12 h,可根据指标表现分为2~3次/d进行治疗。2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比较2组治疗效果,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部杂音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气指标显著恢复;有效:患者生命体征较稳定,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部杂音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血气指标有所恢复;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均无改善甚至加重。2)血气分析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包括酸碱度(pH)、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指标值。3)肺功能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指标值。4)睡眠质量。比较2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质量情况,量表共19个自评及5个他评条目,选取其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4个成分进行测评,每成分计分0~3分,得分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6]。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FEV1、FVC、FEV1/FVC肺功能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pH、PaO2、PaCO2、SaO2血气分析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S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各成分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慢阻肺是以持续性肺部通气及换气受阻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但多与遗传、吸烟、职业粉尘暴露、气管感染等因素有关,流行学数据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发病率可达8%,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可达13%,慢阻肺具有不可逆性且会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诸多威胁,给国家卫生健康事业造成极大负担[7-8]。慢阻肺会直接干扰机体氧气摄入及二氧化碳排出,患者患病初期多会表现出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疾病逐步发展,呼吸系统受阻加重,机体缺氧症状加重,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并可进一步引起身体异常反应,睡眠障碍是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常见异常症状[9]。
慢阻肺并呼吸衰竭导致睡眠障碍的机制主要有[10-11]:1)身体感受。患者气道受阻,呼吸困难,入睡时会有咳嗽、胸闷等现象,影响患者入睡;2)生理作用。气道受阻致机体摄氧减少,大脑处于部分缺氧状态会造成兴奋性神经递质异常增高,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机体二氧化碳排出障碍,造成二氧化碳潴留,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会刺激神经兴奋,产生更多的神经递质,使得人体出现失眠、兴奋、烦躁等症状,从而导致失眠;3)心理因素。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长期受疾病影响,对健康状态及未来生活有很大忧虑,其睡前容易思虑过重,从而影响入睡。
无创呼吸机是近年来辅助通气研究发展新产物,通过提供人工机械通气装置,辅助或控制患者自主呼吸运动,实现肺部气体交换的目的,可以降低人体自身消耗,促进呼吸功能恢复。本研究通过分组对比的方式,分析了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12]。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干预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仅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aO2、SaO2、PaCO2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疗效显著,患者血气改善明显,无创呼吸机治疗通过为患者提供辅助通气装置,能够畅通气体出入通道,帮助患者更好地摄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改善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提高血氧饱和度。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肺功能恢复更佳,慢阻肺会使机体付出更多呼吸功能,导致呼吸肌肉过度劳累进而加重症状,无创呼吸机使用正压通气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帮助呼吸肌肉充分休息,有助于肺功能的恢复。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更佳,通过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身体康复明显,血气指标极大改善,同时肺功能得到恢复,以上因素均会降低患者身体不适感受,减轻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造成的神经性兴奋,同时患者症状缓解会降低自身对健康的忧虑,减少焦虑抑郁情绪,均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13]。
综上所述,无创呼吸机治疗可明显提高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治疗效果,改善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情况,利于睡眠质量的提升。
利益冲突声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