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华芳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青岛,266034)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表现[1]。抑郁症患者对自身的社会价值、自我价值、自我认同感及持久性的心境低落、失落,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消沉情绪,在未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及治疗措施的情况下[2],将促使病情逐渐加深甚至产生自杀或其他异常行为,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等方面产生极大负面影响,不仅对患者自身的影响较大,对家庭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对抑郁症患者实施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发现[3],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虽能够对患者病情状况能够予以相应的控制管理,但对后续心理状况的持续性纠正效果并不显著[4]。相关护理研究表明,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患者心理护理措施,通过给予患者心理健康教育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抑郁症疾病表现及对自身健康安全等方面影响的认知[5],提高家属参与度给予患者充足的家庭关爱,从而促进患者心理情绪恢复正常。本研究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对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的抑郁症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24~48岁,平均年龄(38.34±2.16)岁,病程4~8个月,平均病程(5.36±1.28)个月。对照组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37.46±2.27)岁,病程3~9个月,平均病程(3.24±1.46)个月。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经相关心理检测及测试后确诊为抑郁症[1];2)无认知功能障碍;3)无严重药物依赖史患者;4)无肝肾功能障碍;5)无合并严重心脏疾病;6)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1)精神疾病患者;2)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3)依从性差患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研究方法
1.4.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评估,依据其当前病情的严重情况,严格按照医嘱指导患者服用或为患者注射正确剂量的控制药物。患者实施治疗护理期间,为患者创建舒适的病房环境,根据患者的喜好进行相应的布置。对病房环境情况实施管理,保持环境的安静,每天对病房卫生情况进行清洁,定时进行开窗通风从而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根据患者病情的逐渐恢复情况,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营养支持,给予患者清淡富含丰富营养的食物,保持患者体内电解质水平的平衡。在睡前予以温水浴足护理或给予其适量的牛奶等能够帮助睡眠的食物。
1.4.2 观察组 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1)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从中分析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对其产生抑郁心理状态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并为患者创建病例资料并完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予以详细的解答,为患者讲解疾病成功治疗案例,提高患者的治愈信心。使用积极的语言给予患者鼓励、关爱,尊重患者的隐私,努力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建立高效、良好的沟通关系环境,进一步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过程中,想要维系良好的护患沟通联系,护理人员需要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能力,但在提高患者接受能力及对他人的信任感前,保护患者隐私提高其安全感,创建良好护患关系,与其实施沟通交流并进行心理评估后,予以相应心理引导措施,从而提高其护理依从性。2)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予以其提出问题的机会后,对其提出的疑问进行详细的解答,对其所产生的不良想法和产生该想法的原因实施准确的分辨。根据其当前状况给予其适当的问题情境锻炼,讲解正确的认知方向和分辨正确认知的技能。对患者的行为状况进行观察,分析其活动行为及交流中产生自卑、自责等不良心理情况的主要原因。3)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予以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护理人员在逐渐了解其心理情况状态后,根据其心理状况表现及临床症状的主要特征、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实施综合分析,在患者进行游戏、谈话交流等活动时,使用温柔积极的语言,给予其语言和心理激励,根据其情绪状态及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情绪疏导缓解。4)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为患者家属讲解患者产生抑郁症的原因,讲解抑郁症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危害影响,提高家属对抑郁症疾病知识的了解度。为家属讲解家属参与护理过程对患者病情康复的积极作用,使家属在实施护理期间给予患者充足的家庭关爱,对患者的心理实施唤醒护理,从而推动心理健康的恢复。
1.5 观察指标 1)睡眠质量。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包括7个维度,每个维度0~3分,总分0~21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2)心理状态。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临界值为50分)、抑郁自评量表(SDS)(临界值为53分)评估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3)护理疗效。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包括显效(不良反应完全消失)、有效(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无效(对不良反应无影响效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 2组患者护理前PSQI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PSQI各维度评分和总分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2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SAS、SDS评分护理后较本组护理前均下降,且观察组护理后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护理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40/43),对照组76.74%(33/4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疗效比较[例(%)]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极易引发的心理疾病[6],在病情不断发展加深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逐渐产生自残、自杀等危险行为,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等方面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相关研究发现,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恢复。在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2],通过与抑郁症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所受到的创伤,对其抑郁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其当前抑郁情况实施评估,对心理状况实施抑郁严重程度判断。创建个人病情档案,通过对其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3],与患者沟通交流中所了解到的发病原因及病情程度等,对病例档案实施详细的补充,从而为后续的康复护理治疗提供详细的病情参考。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患者提出疑问并予以详细的问题解答,对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予以满足,根据其提出的疑问,对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实施进一步的分析研究[4]。引导患者将心理认知逐渐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更正,讲解正确的认知方向及分辨正确认知的技能技巧。根据患者抑郁心理的具体状况,给予其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对患者的症状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实施综合分析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护理计划。使用温柔、积极向上的语言激励患者,并根据其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予以其相应的情绪疏导。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为家属讲解对其实施护理措施的重要意义、患者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方面的消极影响[5]。提高家属对抑郁症的了解,讲解家属参与护理过程能够对患者病情恢复起到的积极影响,从而使家属给予其充足的家庭关爱,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干预措施可提高其睡眠质量,降低抑郁、焦虑心理状态水平,提高护理总有效率,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利益冲突声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