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端端
(福建省惠安县医院急诊科,惠安,362100)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上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因冠脉发生供血不足而影响心肌细胞,使其缺氧、缺血和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1]。该病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较为常见[2]。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75%会合并心律失常,而患者多数会存在负性情绪,比如抑郁、焦虑等,同时影响睡眠质量,不利于患者治疗和康复[3]。因此,为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需在患者治疗中做好护理干预,然而常规护理却缺乏人性化和针对性,进而不能达到护理目标[4]。优质护理是一种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方法,有利于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进而使生命质量得以改善[5]。本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生命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惠安县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51.45±3.15)岁,病程1~6 h,平均病程(3.55±0.45)h。对照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2.05±4.23)岁,病程1~6 h,平均病程(3.58±0.42)h。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临床明确诊断;2)患者沟通能力良好;3)完整的临床资料;4)患者和家属对本研究知晓。
1.3 排除标准 1)精神疾病者;2)其他心脏疾病者;3)恶性肿瘤者;4)无法配合而退出者。
1.4 研究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指导患者饮食,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做好监护、吸氧、并发症预防等基本护理措施。
1.4.2 观察组 给予优质护理。1)构建优质护理小组。组长为护士长,组员为助理护士和责任护士,且保证较深资历、护理经验丰富,在护理前需强化护理培训,充分掌握优质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保证考核合格,以便为优质护理的开展奠定好基础;2)确定护理目标。在对优质护理知识系统学习后,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确定护理方向,依据护理目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护理文献,科学分析文献知识,确定可行性后,科学制定护理计划;3)护理措施。a.病情观察和护理。待患者病情改善且未加重,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开始实施优质护理;因心律失常多数会在5:00~12:00发生,在这个时间段,要加强巡视力度,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率、体位、尿量等,熟悉抢救措施,一旦出现不良情况,要与医生积极沟通,做好急救处理工作;参考相关文献,在注意观察和改善病情的同时,尽量采用各种措施使机体各项功能得以改善;注意分析和明确潜在危险因素,对猝死进行预防;b.心理护理。基于患者病情严重,多数患者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会影响患者病情和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强化护患间的交流和沟通,告知患者和家属治疗的预期效果、治疗目的和方式,消除其内心顾虑,将疾病知识告知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对家属尽量安抚,减轻其不良情绪;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情感和精神支持,促进治疗信心提升,以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c.睡眠护理。因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患者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且疾病会伴有疼痛,进而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因而,护理人员应做好环境护理,保证住院环境舒适、温馨,合理控制室内湿度和温度,注意控制出入病房人员,避免患者受到外界干扰;病床与病床间设置隔帘,以保护患者隐私,使其充分休息;一旦患者胸痛,遵医嘱予以止痛干预,避免影响睡眠。d.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急性心肌梗死预防方法、治疗过程和发病因素,利用手册发放、海报粘贴等方式,促进患者认知程度提升;如果患者依从性较差,应强化护患间的沟通,找到原因,与家属联合做好协助工作,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尊重患者,保证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提升治疗配合度。
1.5 观察指标
1.5.1 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 观察2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
1.5.2 睡眠质量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于护理前后做出评估,21分为总分,分数越低睡眠质量越好。
1.5.3 不良情绪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护理前后不良情绪,总分均为80分,分数越低情绪越好。
1.5.4 生命质量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对护理前和护理后生命质量做出评价,共5个维度,分别为社会关系、总体健康、独立能力、心理状态、生理健康,每项0~100分,以分数越高生命质量越好。
1.5.5 护理满意度 护理后,向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并做好解释工作,并保证填写正确,共3个维度,即不、基本和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总满意度。
2.1 2组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前2组PSQI总分和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2组PSQI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均较本组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护理后PSQI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2组生命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护理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护理后生命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2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比较 护理前2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2组SDS、SAS评分均较本组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护理后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分)
2.5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67%(42/4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6.74%(33/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见表5。
表5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上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趋势,对患者生命质量、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影响[6]。急性心肌梗死常常会合并多种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为常见并发症,使病情加重,治疗难度增加[7]。因病情危重,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知识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常常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进一步会影响治疗依从性、病情和治疗效果[8]。同时会伴有胸痛、憋闷等症状,疼痛甚至会向其他部位放射,其持续时间也较长,在很多程度上会加重心理压力,也会影响患者睡眠质量[9]。相关研究表明,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睡眠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睡眠质量较差、睡眠时间较短,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概率,同时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一旦睡眠质量较差,也会影响病情、治疗和患者康复,因睡眠质量差会对代谢功能和内分泌造成影响,使其发生紊乱,对心脏健康造成影响[10]。而睡眠良好可使疲劳消除,可促进免疫力提升[11]。心理状态与睡眠质量也关系密切,不良情绪会对睡眠质量造成影响,而睡眠质量差也会导致不良情绪产生[10]。因此,为促进患者康复,使患者不良情绪和睡眠质量得以改善,需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予以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然而一般护理在不良情绪和睡眠质量改善方面效果却不佳,不能满足患者护理需求[11]。我院经实践发现优质护理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可达护理目标。
优质护理以患者为护理中心,重视临床护理文献的参考,并结合本科的实际,对护理目标确定,并分析和评价相关措施的可行性[12]。在整个护理中,以患者差异性为依据予以患者针对性、全面的护理干预,以保障患者生命质量[13]。重视患者身心护理需求的满足,重视患者心理护理和睡眠护理,以减轻或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使睡眠质量提升,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保证治疗效果,可缩短住院时间[14]。优质护理重视提升患者认知程度,使其治疗信心恢复,并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提升患者配合度,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可使患者生命质量得以改善[15]。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SDS、SAS评分和生命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优质护理可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使睡眠质量、不良情绪、生命质量得以改善,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施以优质护理效果满意,可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使睡眠质量、不良情绪和生命质量得以改善,可保证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利益冲突声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