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护理干预改善高龄心肌梗死患者睡眠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结果探究

2024-01-02 07:13黄乐璇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龄心肌梗死依从性

黄乐璇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362000)

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个体平均年龄较过往有显著升高,老年群体占社会构成比不断刷新,人口普查显示,2003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2010年为1.6亿,2020年激增至2.3亿,预计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赶超多个欧美国家老年人总和[1]。高龄个体数量的增加使得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了一定提高,如GRACE、CRUSADE等多个机构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超30%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年龄大于75岁[2]。同时心脑血管疾病又具有较高的致死率,约占居民病死原因的40%左右。心肌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病种,也是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对高龄患者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案已较为完善,包括药物治疗、冠脉溶栓、外科搭桥等,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效果显著[3-4]。但也有研究指出,高龄心肌梗死患者积极治疗后生命质量仍较为低下,再住院率较高,分析原因可能与疾病应激、睡眠障碍、依从性低下等相关[5]。本研究通过设立对照分组的方式,发现行为护理有助于改善高龄心肌梗死患者睡眠和生命质量,降低患者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高龄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76.23±5.16)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4.13±3.21)kg/m2,并发高血压30例,并发高脂血症10例,并发糖尿病21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75.95±6.28)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3.98±3.86)kg/m2,并发高血压29例,并发高血脂11例,并发糖尿病23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调研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者;2)年龄≥65岁者;3)资料齐全者;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并发先天性心脏病者;2)先天性心肌病者;3)并发恶性肿瘤者;4)并发严重肝病者;5)纳入其他未结题研究者;6)并发严重睡眠障碍者。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心肌梗死护理,包括入院后发放健康宣教材料,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照顾患者日常起居,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强调戒烟戒酒、按时复查的重要性,患者在院内接受治疗期间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遵医嘱开展各项治疗和康复活动,出院后定期随访(电话或微信),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并做好针对性指导。

1.4.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行为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疾病认知干预,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与患者开展交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并依据患者的认知程度开展针对性宣教,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明确治疗目标,提高治疗依从性;2)自护能力培训,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并进行详细讲解的方式,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开展自护能力培训,强调自我护理在院外干预中的重要性,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示范,指导患者或家属开展自我护理,培养患者良好的疾病管理习惯;3)行为护理,了解患者出现睡眠障碍、依从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如是否存在不良睡眠和饮食习惯、是否记忆力减退等),结合患者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干预,对存在不良睡眠习惯者可嘱患者家属进行监督,纠正患者不良习惯,对存在记忆力减退导致依从性较差者,可通过定闹钟、家属提醒等方式提高患者依从性;4)家庭成员参与,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护理工作中,多鼓励、安慰、支持患者,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社会支持。

1.5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变化,睡眠质量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6]进行,该量表得分0~21分,区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7个维度,每个维度均采用0~3分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生命质量采用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评估,该量表共35个条目,采用0~4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生命质量越差;依从性采用依从性问卷开展,问卷包括服药、复查、“三高”维度,区分好和差评级;随访统计2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发生率。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依从性量表中的服药、复查以及“三高”维度中好的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上述3个维度好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2.3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2组患者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相关数据推测,截至2050年全球将有105个国家的老龄人口占比达到10%以上,而中国预计至204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会升高至28%,老龄化趋势形势严峻。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多种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会随之升高,同时受不良生活习惯、较高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基础疾病发病率升高等影响,高龄个体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大幅增加。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该症是老年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多见的急症,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是导致高龄个体死亡的重要原因,高龄个体每增长1岁,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就会升高1.6%。积极的治疗与良好的护理是改善高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临床上多重治疗而轻护理,尤其是对诸如心肌梗死这类需要长期接受护理干预的疾病,无论是医疗资源还是患者本人都难以坚持接受规律的护理干预,影响了患者预后。

睡眠障碍在高龄心肌梗死患者中较为常见,原因包括手术诱发的疼痛、缺乏疾病认知带来的恐惧、对后续治疗的焦虑等,良好的睡眠是保证高龄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重要基础,因不良睡眠会导致患者出现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也会出现改变,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持续时间更长,诱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行为护理干预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习惯调整,改变患者的睡眠方式,同时患者家属的协助也有助于为患者奠定良好的睡眠习惯,从而提高其睡眠质量[7]。

综上所述,对高龄心肌梗死患者开展行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和生命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且有助于降低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利益冲突声明:无。

猜你喜欢
高龄心肌梗死依从性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超高龄瘙痒症1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