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向东,张战峰,李茂山,张显,胡彬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河南郑州 4500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常见慢性骨科疾病,是由膝关节软骨变性,以及继发骨质增生导致的慢性骨关节病,常见于60 岁以上老年人群,且女性多于男性[1]。早期KOA 临床症状并不显著,随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会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阻等症状,当病情发展至中后期时,关节发生肿胀、畸形甚至肌肉萎缩,使得运动功能受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既往研究[3]显示,KOA是导致老年人慢性残疾的主要原因,KOA 患者膝关节内异常的力学环境导致更多压力负荷集中于内侧间室,内侧间室KOA 则会导致患者下肢力线不佳、软骨磨损退变、内侧间室压力增加,进而发生膝内翻。“阶梯治疗”是内翻型KOA 规范化诊疗步骤,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是“保膝”治疗中的经典术式[4],术中依靠医生临床经验,根据术前X 线片初步测量及术中多次透视确定截骨位置及张开角度,在矫正下肢力线、缓解关节疼痛等方面疗效确切[5],但会合并辐射风险大、手术时间长、围术期出血量多等一系列并发症[6]。3D 打印技术可通过术前重建3D 建模,直观显示手术部位解剖结构并对其数字化分析,模拟手术进程,辅助定位,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提升了骨科手术的精确度及安全性,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中[7]。本研究旨在探讨HTO 联合3D 打印治疗内翻型KOA 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KOA 诊断标准[8];(2)膝关节内翻畸形,负重位X 线片显示膝关节内侧间室明显退行性改变,Ahlback 分级≥II 级,膝关节外侧间室良好;(3)体格检查证实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完整,功能正常;(4)入院前1 个月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者;(5)随访资料齐全者。
排除标准:(1)膝关节屈曲畸形,骨关节炎累及外侧间室者;(2)合并感染性关节炎者;(3)合并代谢性骨病、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4)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者;(5)认知障碍及精神疾病者。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内翻型KOA 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4 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8 例,女46例;年龄50~71 岁,平均(58.6±4.2)岁。依据医患沟通结果,47 例采用3D 辅助HTO,另外47 例采用传统徒手HTO。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HNSZSY-KY-2318,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与比较
3D 组:术前对胫骨上段膝关节行三维CT 重建,1 mm 薄层扫描,同时与术前拍摄的X 线片等影像学资料整合,采用逆向工程技术重建患者3D 胫骨近端模型。遵循下肢力线经过Fujisawa 点原则,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术步骤,采用Miniaci 法确定矫正度数及撑开高度,使目标离线通过距胫骨内侧平台边缘62.5%处。设计与患者胫骨近端解剖形态相符的辅助截骨导板。腰硬联合麻醉,消毒并放置止血带。先行膝关节镜检查,确定内侧室退变情况(图1a)。于内侧关节线下方及胫骨结节内侧做倒“L”形切口,分离筋膜,采用骨膜剥离器暴露股骨近端骨质,切断内侧副韧带浅层胫骨止点。将3D 打印导板置于胫骨近端内侧预定位置,经导板从胫骨上端最内侧凹陷处朝向腓骨上端打入多枚导针(图1b),确定矢状面截骨平面,并使其与胫骨后倾角平行。沿导针矢状面截骨,保留外侧合页约1 cm(图1c)。再行冠状面胫骨结节截骨,平面间截骨夹角成110°。根据术前预估撑开高度截取大小合适的同种异体骨块,并置入撑开间隙(图1d),C 形臂X 线机透视下采用力线杆验证力线是矫正满意,采用胫骨内侧锁定钢板固定截骨处。放置引流管,冲洗缝合切口。
图1 患者,女,54 岁,左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1a:截骨前关节镜检查,见股骨内侧髁软骨病变;1b:显露胫骨近端内侧,安放3D 打印导板,沿导板置入导针;1c:透视下沿导针矢状面截骨,保留外侧合页约1 cm;1d:撑开截骨面,矫正下肢力线;1e:张开的截骨间隙中置入同种异体骨块,钢板固定;1f:术后正位X 线片,显示下肢力线矫正良好。
徒手组:术前常规影像规划截骨,术中采用传统徒手技术行HTO,截骨间隙植骨与固定同上。
记录围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住院时间。采用完全负重活动时间、膝伸屈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视觉模拟疼痛评分(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9]、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10]及美国特殊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评分[11]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测量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并采用Kellgren-Lawrence(K-L)分级评价内、外侧室退变程度。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3D 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优于徒手组(P<0.05);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导致严重后果的并发症。
表2 两组围术期资料(±s)与比较
表2 两组围术期资料(±s)与比较
指标P 值手术时间(min)切口总长度(cm)术中失血量(ml)术中透视次数(次)下地行走时间(d)住院时间(d)3D 组(n=47)58.8±5.0 4.8±1.2 126.7±21.7 2.1±0.9 6.5±2.2 12.8±2.2徒手组(n=47)65.8±5.4 4.9±1.1 124.6±20.9 7.5±1.6 7.0±2.2 13.2±2.5<0.001 0.675 0.634<0.001 0.273 0.412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24 个月以上。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膝痛加剧,再次手术行UKA 或TKA者。随访资料见表3,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伸屈ROM、VAS、WOMAC 和HSS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 个月,两组间伸屈ROM、VAS、WOMAC 和HS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3D 组在伸屈ROM、VAS、WOMAC 和HSS 评分均显著优于徒手组(P<0.05)。
表3 两组随访结果(±s)与比较
表3 两组随访结果(±s)与比较
指标伸屈ROM(°)指标伸屈ROM(°)3D 组(n=47)68.7±3.2 96.8±5.8 124.5±7.3<0.001 7.6±1.5 5.7±1.1 3.3±0.8<0.001 44.8±5.1 28.7±3.9 17.4±2.0<0.001 42.4±5.2 58.5±7.0 73.4±8.1<0.001 P 值0.465<0.001<0.001徒手组(n=47)69.2±3.4 88.7±5.2 109.7±6.9<0.001 7.7±1.6 6.6±1.4 5.4±1.2<0.001 45.3±5.2 34.8±4.0 22.6±2.1<0.001 41.3±5.2 53.3±6.9 65.6±8.2<0.001 P 值0.465<0.001<0.001 VAS 评分(分)0.755 0.001<0.001 VAS 评分(分)0.755<0.001<0.001 WOMAC 评分(分)WOMAC 评分(分)0.639<0.001<0.001 0.639<0.001<0.001时间点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HSS 评分(分)0.308<0.001<0.001 HSS 评分(分)时间点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末次随访P 值0.308<0.001<0.001 3D 组(n=47)68.7±3.2 96.8±5.8 124.5±7.3<0.001 7.6±1.5 5.7±1.1 3.3±0.8<0.001 44.8±5.1 28.7±3.9 17.4±2.0<0.001 42.4±5.2 58.5±7.0 73.4±8.1<0.001徒手组(n=47)69.2±3.4 88.7±5.2 109.7±6.9<0.001 7.7±1.6 6.6±1.4 5.4±1.2<0.001 45.3±5.2 34.8±4.0 22.6±2.1<0.001 41.3±5.2 53.3±6.9 65.6±8.2<0.001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见表4。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FTA、MPTA,以及内侧室K-L 评级均显著改善(P<0.05),然而,两组PTS 和外侧室K-L评级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TA、MPTA、PTS,以及内侧室和外侧室K-L 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影像评估结果与比较
KOA 病理改变主要是以膝关节软骨变薄、磨损以及周围骨性关节面磨损、骨质增生及骨赘形成等,患者表现为膝关节局部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稳定性降低等[12]。当病情发展至中后期时,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明显,且多见内翻畸形,膝关节内翻负荷增加,致使内侧关节面磨损变薄,加重膝关节疼痛,关节不稳定性升高,病情呈现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13,14]。目前临床治疗KOA 的规范化诊疗步骤为关节清理→截骨矫形→单踝置换→全膝关节置换的“阶梯治疗”[15],其中“保膝”阶段中HTO 的治疗方式最为经典,可通过改善下肢力线,转移负重应力将其从患侧间室向转向健康间室,从而减轻病变关节面压力,缓解机体疼痛,延缓病情发展,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膝关节功能[16]。但该术式对医师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术前需精准计算截骨角度,术中需反复进行C 形臂X 线机透视,修正截骨位置及长度,不仅增加了医患人员辐射风险,同时还延长了手术时间,易造成围术期大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17]。
随着骨科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3D 打印技术在脊柱内固定、骨肿瘤、复杂创伤骨折以及矫形外科等领域均有应用[18]。既往研究表明,3D 打印技术用于骨科手术中可精确有效矫正内翻畸形[19,20]。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发现两组患者术后FTA、MPTA、胫骨后倾角等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提示两种术式均可有效矫正患者下肢力线,同时保留胫骨结节原有结构。3D 打印截骨模具根据胫骨近端解剖形态设计,于胫骨后侧皮质紧密贴合,使截骨方向水平由内向外,保证截骨合页轴的前后指向,维持胫骨平台正常后倾。这是常规截骨术不具备的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3D 组术后VAS 疼痛评分及WOMAC 骨关节炎指数均低于徒手组,提示HTO 联合3D 打印技术治疗内翻型KOA 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分析可能是与3D 打印技术增加解雇精准性有关。Kim 等[21]研究表明,3D打印技术辅助HTO 能有效提高截骨术准确性且不改变胫骨后倾角,具有显著疗效。此外,Fucentese等[22]研究也显示,3D 打印辅助HTO 能精确截骨,其临床疗效令人满意。本研究对术后6 个月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HTO 联合3D 打印技术在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效果更优,手术效率更好。与传统徒手技术行HTO 比较,3D 打印技术可通过术前数字化三维建模以及逆向工程软件,直观掌握手术部位的结构特点,通过打印出1∶1 骨骼模型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预方案、钢板、塑形及螺钉等材料,对其进行数字化分析以及模拟手术,使手术更安全精确,从而实现手术方案个体化,进而有效提高手术质量及效率。
综上,HTO 联合3D 打印治疗内翻型KOA 患者可有效简化手术步骤,避免多次透视及截骨操作,增加截骨精确性,提高手术效率,改善临床结果;同时在降低患者疼痛、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本研究尚存不足: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样本,可能会造成结果出现一定偏差,未来需扩大样本量及其纳入范围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