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2024-01-02 23:23:14姚书志何林
高教学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职业能力辅导员

姚书志 何林

摘  要: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域由现实生活单个场域延伸为线上线下多个场域,给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网络管理、网络服务方面问题凸显,严重影响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网上网下融合着力推动网络育人创新;加强技术管理贯通,切实提升网络安全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通过网络素质提升作为增长点,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素质;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165-04

Abstract: In the era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tended from a single field of real life to multiple fields online and offline, which puts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ability. However,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aily network management and network service are highlighted,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cess of counselor professionaliz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o promote network education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technical management through,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twork security ability, tak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strive to improve personalized service level. Through the network quality improvement as a growth point, it can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counselors; network quality; vocational ability; improving path

高校輔导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时代新人的引领者、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理论创新的推动者[1]。由此可看出,教育、管理和服务作为解读高校辅导员职业内涵的“三架马车”,同时也是其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支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重要作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凭借其便捷性、隐匿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迅速占据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而高校辅导员需要在“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价值引领,实现网络时代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职责的协同发展,进而提升其网络素质,这对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网络社会化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于应对时代新挑战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三因”理念彰显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指明了网络社会中社会变革的主体趋势。全球数智技术在互联网巨头全球布局进一步扩张,人类社会深陷信息化海洋,线上线下生活进入普及化和常态化阶段,网络社会的全新社会秩序图景正在悄然形成,这也为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目前,辅导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潜在问题,难以应对网络新兴技术的飞速更迭带来的影响。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旁落,价值传导和思想引导难以有效渗透入网。信息资源垄断地位的丢失和高校学生在网络空间的“野性生长”,使得高校辅导员在网络空间的“失语化”现象越发严重,严重限制了辅导员网络空间价值传导和思想引导的发挥。二是供给内容形式单调乏味,难以集聚学生注意力。当前高校辅导员却囿于重理论文本、轻影音图像的偏文字型、静止型的内容供给模式和枯燥乏味的供给内容缺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黏着度不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无法搭建起教育良性互动的桥梁。三是网络化媒体兴起,争相夺取辅导员价值“传声筒”。各种网络新媒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积极在公共网络空间同辅导员争取学生注意力资源,扩大其影响力,其开创的网络互动板块和内容由于采取图文并茂和情声融合等新颖网络交流方式,迎合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偏好,在学生中拥有大批“拥泵”,极大削弱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价值引领力。

(二)  日常管理适应不了网络环境新变化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加剧了人类社会技术化的趋势[3],加强技术赋能,推动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生产力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新特征,改变了辅导员学生管理的环境要素。学生管理事务面临着复杂网络环境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需要建立起以大数据赋能的新型科学管理模式,这给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提出来了更高要求。

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与网络技术搭建的融合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数据赋能思政的新秩序蓝图正在悄然形成,但其中潜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数据精準思政细节尚未捕捉完整,影响学生管理科学筹划。由于学生人群体量庞大和自身事务繁多,辅导员的精力和时间大大分散,再加上两者沟通中存在的“隐形壁垒”,辅导员无法实现对学生中的少数人的特殊情况进行排查,科学筹划管理。二是数据精准思政渠道不够畅通,影响管理资源调度。辅导员管理科学有效的数据信息需要翔实细致,传统的人工搜集途径承载不了信息化条件下智能管理的速度和即时性要求,学校部门间存在的“数据孤岛”也为数据运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增加障碍。三是数据后决策科学性不足,影响精准思政效果。辅导员对于关涉学生的事务处理仍停留在对数据的浅层解读,欠缺对于数据的精准分析和处理,无法捕捉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代张扬个性的需求和思想活跃的行为表征,并进行科学管理工作决策。

(三)  学生服务满足不了全面发展新需求

复杂的信息,多元的文化乃至价值的分化和冲突在网络这个方外之地酝酿发酵,放大和透视着青年学生的欲望和兴趣。高校辅导员的传统学生服务工作模式滞后、僵化应付不了网络环境下学生网络行为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也即高校辅导员端的服务供给侧结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高质量需求,形成一定的错位落差,自然更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新需求。

高校辅导员学生服务工作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明显的难以契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实际,呈现出诸多问题。一是主体服务供求失调。网络社会眼花缭乱的海量信息在算法分析和智能推荐机制的加持下,精准捕捉青年学生群体信息需求和独特偏好,满足了学生的信息需求和娱乐消遣,学生的个性得到极大张扬,他们更加积极活跃在网络空间进行思想碰撞和志趣交流,网络化生存的图景越发突出。然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仍在网络外,采用传统方式提供服务供给,忽视了学生网络世界行为和思想上的新变化,满足不了学生在进入网络世界后全面发展的新需求,而且再加上辅导员在网络世界同学生互动的缺乏更引发了辅导员服务供求和学生需求的落差程度,形成了巨大的服务供给鸿沟。二是工作重心不明确,工作场域严重错位。高校大学生进入网络,其学习、工作和生活围绕网络增加了“新底色”,所需的服务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而高校辅导员由于对于信息网络的接受和反应速度较慢,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服务工作筹划尚显单薄,形成了主体场域和对象场域的严重错位。

二  高校辅导员网络素质问题溯源

(一)  形式载体单一,思想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匹配

网络时代的来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新媒体和各种互联网平台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域,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形式和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效益。网络社会中学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为辅导员创新和丰富形式载体、提升思想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发挥网络载体的独特优势,推动交互功能和覆盖渗透功能的网络新技术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优化。一方面,从内容形式来看,辅导员推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整体水平较低,忽视对于“网言网语”的融入,简单依靠文字缺乏使用图片、视频、语音进行融合创作的能力,同时内容主题设置更多偏向于学校政策、党政会议等,缺少对于诸如5G、算法推荐、VR等先进技术搭建起来的新媒体的利用,缺少在内容形式上的革故鼎新,供给内容在学生中缺少感染力和吸引力,出现了曲高和寡的现象。另一方面,从载体利用程度来看,高校辅导员的网络阵地以个人微信公众号和主题性思政网站为主,尚未实现对于网络平台的深度挖掘。辅导员简单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无法建立起以网络载体为中心,融合大众传媒、网络社区媒体、自媒体的网络载体利用模式,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建合力。

(二)  技术赋能滞后,日常网络管理与网络社会不适应

网络社会的崛起不同于以往传统社会模式的发展演变,处于网络社会中的高校学生网络化生存现象越发凸显,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阻隔,实现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交融,酝酿着行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契机。

高校辅导员日常网络管理跟不上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究其根源,在于网络技术赋能进程的滞后。一是互联网+管理模式尚未成熟,赋能机制效用不显。高校智能化和大数据平台虽已建立起来,但在平台深层使用和数据挖掘以便进行分众化、精细化管理对接尚不成熟。在诸如“两微一端”、QQ、今日校园和易班等学校运营和参与的学生网络数据管理平台上,对学生的行为轨迹和思想表征的信息数据处理和分析欠缺“深加工”,无法对学生进行360°数字精准画像,在掌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成长情况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层面的技术赋能,科学性和有效性欠缺。二是辅导员缺乏相应知识技术,人机协同配合不高。网络社会中,海量信息数据的挖掘是推动技术赋能的重要途径,而要进行数据的有效挖掘,必须提升辅导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人机协同水平。三是技术逻辑同价值内嵌张力过大,管理内容融入度和发挥度不高。在辅导员可以参与和运营的网络平台中运营模式相对固化、靶向偏移,缺乏对于符合学生思想和行为特征内核的挖掘和生产,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需求侧改革推进不够,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

(三)  服务观念落后,个性服务与学生实际难对接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要“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对于辅导员融合网络思维,改善学生网络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针对学生网络行为表现出来的复杂多样的特征,高校辅导员只有立足学生实际,转变服务观念,推出个性服务,才能实现服务与学生实际的对接。

服务观念的偏差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辅导员提供的灌输式服务出现的不对等,影响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侧重于凭借经验、主观进行网络服务工作,忽视学生主体性。“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极大地张扬了人的个性和解脱了思想的束缚[4],学生在虚拟空间积极宣泄现实情感的同时也在无形中被网络衍生的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智能过滤技术进行智能化分众,其兴趣和需要顺着脉络状的网络逐渐延伸,编织成越来越紧密的趣缘网络。而辅导员往往喜欢采用传统方法处理网络空间事务,无法精准捕捉学生需求,导致服务内容与学生需求脱钩。二是网络化思维不强,缺乏师生联动,无法提供分众化、个性化服务。网络社会中高校学生渴望更加贴心、更加暖心、更加细心的定制化、分众化服务。而辅导员网络化思维的欠缺,导致辅导员较少将网络思维与服务理念融合起来,推动学生网络服务的升级,真正从学生的情感触点展开从“键对键”到“心连心”的交流过程[5],在虚拟和现实的转换节点上通过温情和真诚传递润物无声的教育服务,从而于无形中提升辅导员的整体服务水平。三是缺乏双线联动思维,线上引导与线下教育脱节。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飘渺感,但同时也和现实空间具有不可忽略的联系。如果没有做到线下发现问题、线上解决问题,就无法实现线上线下合力,推出让学生满意贴心的服务。

三  高校辅导员网络素质助推职业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一)  网上网下融合,着力推动网络育人创新

网络社会的崛起引起了一场交往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交往方式逐渐由现实在场转向虚拟在场。我们必须看到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重视网络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网络世界的根源在于现实世界,其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化、虚拟化映射。

高校辅导员必须立足网络社会发展的特点,推动网上网下融合,着力推动网络育人创新。一是要线上线下双向互嵌,推动育人机制联动发力。网络行为是现实情感和思想的虚拟映射。高校辅导员应有针对性地将学生网络空间的行为进行线下情感和思想的“抽丝剥茧”,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协同发力,实现线上线下育人联动。二是要虚拟行为和现实情感贯通,制造育人新契机。网络空间海量的信息流和复杂的思想流相互交杂,构建起了一个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而凭借算法推荐机制的加持越发智能化的网络又以迎合学生兴趣、爱好推荐相应内容为“主打”。高校辅导员应该抓住虚拟行为与现实情感这个结合点,实现线上线下贯通,阻断学生现实情感集聚造成的负面情绪蔓延至网上产生错误网络行为的过程,全力保障学生网络世界的“天朗气清”。三是要推动网下教育引导入网,完善育人供应链。坚持推进线上线下网络育人合力,必须完善线上育人供应链,将网下育人经验进行网络化“存写”,同时在网络空间中进行适应信息网络传播规律和智能化分众原则的创新,加强精品化、精准化、生活化的网络教育内容输出,打造育人精品,提高对于教育对象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二)  技术管理贯通,切实提升网络安全能力

当今以信息和通信、互联网、数字媒体、算法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智能技术正在悄然塑造并形成日常生活的经验,高校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安全隐患风险增加。在辅导员网络工作场域中,技术和管理是高校辅导员做好网络管理的关键,只有在技术、管理上进行良性探索,寻求两者之间的融合机制,才能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构筑起学生网络安全的“防火墙”。

打通技术和管理之间的隔阂,完成两者之间的要素连接,形成治理网络空间的合力,对于辅导员构建网络安全壁垒,守护学生网络安全至关重要。第一,在主体力量上,在辅导员中塑造技术-管理二元兼备型人才,提升网络安全储备力量。高校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随着网络社会的扩张越发紧密地联系起来,在高校辅导员中加强技术-管理二元兼备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可以从宏观上对技术和管理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技术和管理贯通融合的共识理念,有效规避极端化的“技术异化”和师生之间“数字化鸿沟”的形成,最终形成技术和管理双向同行的合力。第二,在发挥机制上,搭建辅导员-校内技术人员的技术管理融合机制,建强网络安全防护壁垒。高校网络技术业务有着专门的主体部门,由于部门的区划归属同高校辅导员之间交流性和互动性不足,处于一种隔离、孤立的状态,严重影响到技术管理融合机制的形成。构建服务于辅导员的校内技术人员联动的技术管理机制,能极大增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壁垒的强度,促进高校网络安全的良性发展和提升。第三,在目标指向上,形成“技术+管理”合力效应,增强数字思政针对性和黏着度。技术+管理模式是高校辅导员推动学生日常工作融进网络时代背景的重大趋势,必须突出这一过程的目标导向,要夯实服务学生思政工作创新的目的。

(三)  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首要任务是把人聚集起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6]。网络社会的崛起释放了人的本性,促成了人性关怀的回归,人们的个性化得到增强。通过一根根承载着思想和信息的神秘网线交织,人们在网上完成思想信息的交流互动过程。高校辅导员作为重要教育主体,应在肩负服务职责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人制宜推进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化,推进学生服务工作的提升。

高校辅导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顺应网络化条件下智能化、分众化的趋势,优化服务供给,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第一,深度挖掘学生网络需求,确定服务供给方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释放了学生的本性,唤起了他们的自我意識,具有更加强烈的表达和分享欲望。网络空间迅速集聚起来的青年学生,对小到校内师生秩事,大到社会热点事件发表意见、参与“论战”。学生需求是辅导员改善服务供给的重要着力点,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入网研究学生网络空间行为特征和思想表现,进行线上线下需求比对,深度挖掘学生真实需求,确定服务供给的方向和达到的目标。第二,深入推进学生服务智能化分众,创新服务新形式。抖音、微博、微信和哔哩哔哩等学生青睐的网站或平台凭借其精准算法和推荐机制完成服务内容和产品由粗犷式服务供给到个性化服务模式的转变,智能化分众的趋势越发显现出来。高校辅导员应利用网络数字技术推动服务供给的智能化分众,精准分析学生个性特点,进行“点对点、人对人”的服务提升,打造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第三,持续注入“硬核”价值,优化提升服务内容。价值引领永远是服务供给的核心内容,在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服务引导时,同样必须要注入主流价值于其中,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正向的引导,整体提升服务内容的质量成效。

参考文献:

[1] 冯刚,刘宏达.新时代辅导员工作十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2-45.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姜长宝,任俊霞.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困境与破解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1):110-113.

[4] 王鑫.理解微文化:基于媒介的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5):21-25.

[5] 范赟,王俊.新时代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内涵再审视——以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为中心[J].思想理论教育,2021(6):100-105.

[6] 冯刚.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4-8.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职业能力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结构与提升路径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54:20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19:30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10:41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5:36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