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汇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了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在政策基调方面,会议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穩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而就业是增加消费者收入的重要途径。如果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达到5%来衡量,按照经验数据来看,一个百分点增长能够吸纳的就业在200万至220万人,甚至更高一些。通过扩大就业等方式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才有支付能力。这也反映出保持国民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性。
而高校毕业生作为稳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也一直被中央重点关注。在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为青年铺路搭桥,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支持青年在创新创业的奋斗人生中出彩圆梦”“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等。
据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再创历史新高。在政策落实上,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实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作为就业市场的晴雨表,人才招聘网站掌握着第一手数据。智联招聘集团董事长、CEO郭盛在“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现场接受采访时透露,从智联招聘制作的就业景气指数来看,整体就业形势在三季度得到了较好的修复,当下就业情况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差,更多的是结构性错配带来的压力,长期的新增人口、年轻人口、年轻就业人口应更加重视。同时,郭盛还就如何促进稳就业、保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此前,中央政府曾多次强调“稳就业是‘六稳’之首”“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了就业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莫荣认为,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11月15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与上月持平。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以来,在稳就业各项政策举措的持续作用下,随着经济运行持续恢复,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较快恢复,就业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具体而言,在11月份就业情况中,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平稳。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保持在5%的水平。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整体就业形势比较平稳,而且在持续改善。
此前,对于就业形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晓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2023年以来,中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保持基本稳定。”1-9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0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基本稳定、持续好转,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继续增加,3297万脱贫人口实现务工增收。
王晓萍说,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中国实现了就业稳定增长、失业率平稳回落,成果来之不易。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2023年更是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合理确定财政、货币政策取向,加强产业、投资、消费政策协同,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各方面加力推进,无数企业家和劳动者也在努力进取、拼搏奋斗,上下一心、统筹政策、调动资源,为就业局势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于未来就业走势,王晓萍表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将持续巩固,稳就业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对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充满信心。与此同时,市场岗位需求总量虽然多于求职人数,但与老百姓对工作收入、社会保障、稳定发展等方面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下一步,人社部门将加快构建部门协同、系统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着力稳岗扩岗,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力巩固就业向好态势,全力确保就业目标任务完成。
智联招聘掌握的相关数据也支持上述判断,郭盛透露,从就业景气指数看,二季度的确就业压力较大,但三季度已经有所恢复,四季度还会继续恢复。当下就业情况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差,更多是结构性错配带来的压力,长期的新增人口、年轻人口、年轻就业人口应更加重视。
刘爱华指出,尽管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但促进就业稳定的有利条件也在不断积累增加。下阶段,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继续落实稳就业各项举措,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不断巩固就业稳定形势。
在谈及如何面对2023年的就业压力,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哪些方面发力时。王晓萍说,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经济发展。2023年以来,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有力支撑了就业改善。国务院及早明确了今明两年到期阶段性政策后续安排,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恢复和扩大消费等方面推出一批有效举措,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这一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所在。同时,服务业加快恢复,三产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55.1%,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带动力不断增强。就业形势的总体改善,也印证了经济恢复向好的态势。
同时,王晓萍表示,2023年以来,一系列稳就业政策措施出台,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为就业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提出了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等政策措施。稳就业政策调整优化,稳岗返还政策持续实施,吸纳就业补贴延续拓展,一次性扩岗补助及时重启,形成了稳岗扩就业的系统性、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2000亿元。
王晓萍介绍说,大力培养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技能素质,既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对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来说,也很重要。2023年人社部门着力发展技工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环境。深入实施“技能中国”行动,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超过1300万人次。
作为稳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一直被中央、各级地方政府、社会各层面重点关注,尤其在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继续增加,促进就业任务更为繁重的情况下。
12月5日召开的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透露,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在2023届毕业生1158万人的基础上再创新高。从2001年的毕业生人数114万,到2024年增至1179万人,20多年来高校毕业生已增长超十倍。
在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就业还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大环境。据国际机构预测,2024年世界经济和贸易整体上不如疫情之前。从国内看,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企业存在不愿投、不敢投现象;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化解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需要一个过程。
即,大学毕业生在2024年就业竞争压力并不会降低。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很多职业和岗位都将被机器人所取代,对毕业生的机会相应减少,而要求则会更高。
王晓萍指出,近年来,中国青年人口总量稳中有增,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促进就业任务依然繁重。我们将统筹把握青年特点和就业工作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促进并重、需求引领与供给优化并举,从五方面不断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在工作格局上,注重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紧密结合;二是在方式方法上,注重将普遍服务与精准施策紧密结合;三是在能力提升上,注重将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养紧密结合;四是在服务供给上,注重将数字赋能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五是在观念引领上,注重将尊重意愿与加强引导紧密结合。
刘爱华也表示,有关部门在不断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加快建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劳动者大军。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强化统筹部署、协同联动和高校责任,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全员促就业工作合力。要大力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加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招聘推介力度,鼓励中小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此外,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同时,要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群体毕业生。
郭盛表示,社会首先应认识到大学生既是年轻劳动力,又是高质量的年轻劳动力,而中国人口结构里面特别短缺的就是年轻劳动力,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年轻劳动力不应该面临非常大的就业困难。但是,我们从现实里面也看到大学生就业面临一些挑战,要把这些现实的问题往下拆解:
第一,有多少人是在大学毕业以后真正想就业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学生他的第一选择未必是就业,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结构进入了一个丰裕社会,大学生的焦虑程度和家长的焦虑程度、社会焦虑程度是不一样的。而真正想就业而面临有困难的,这一部分是相对比较少的。
第二,社会需要特别关注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就業问题,因为这些大学生读书的成本很高,而且在大城市或者其他地方没有社会关系去帮助他就业,一旦没有解决就业问题就会非常焦虑。我们看到,其实政府也花了很多力气,让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
第三,为什么有些年轻人没有被企业充分接受,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技能不匹配。主要有两点不匹配:一个是其所学的知识是不是企业需要的;另一个是他们校园经验和职场经验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技能匹配做得更好以后,是非常有机会进行更充分的、高质量的就业。
对于如何促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郭盛给出了以下建议:一是改革学校的课程设计。当下的课程体系设计时间特别长,而社会的工业变化则特别快,导致课程体系落后社会发展的需要。举一个例子,芯片人才是一个“卡脖子”领域,我们希望瞬间能够多培养芯片人才,但是培养一个芯片人才可能就是10-15年,就算在五年前甚至十年前开始培养高质量的芯片人才,现在芯片人才仍然是一个瓶颈。这个人才脱节需要社会、教育体系等一起来努力。
二是大学生自己要做努力,就是尽快的跟社会接轨。很多学生在大一到大四往往以学业为主,在未来找工作以工作为主,但是工作和学业两个事情可以融合,在大学期间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实习生涯,这样可以更快跟社会接轨。同时由于有了实习经历,企业也不会把大学毕业生当做一张白纸,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同时,学习终生制,要把工作和学习融合起来,持续学习,提升自身价值。
三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光学知识,而是应该学习知识的底层逻辑,学习思维模式。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模式、学习方式这样一些逻辑,这样不管未来行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你都可以站在潮头。
最后,郭盛建议:“大学生无论文凭是什么,你真正要学的是硬科技、硬技术,这在未来找工作、对社会做贡献的程度就容易很多。最重要的不是说你工作稳不稳定,而是对社会产生价值稳不稳定,当把这个作为目的,钱也赚到了,生活幸福指数也会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