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与互嵌: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以安徽区域文化为例

2024-01-02 09:29程立中魏宏灿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安徽育人特色

程立中,魏宏灿

(1.亳州学院 亳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亳州 236800;2.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延绵不绝。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1](P245)中华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我国各地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地方特色文化,是当地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安徽位于我国中部,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古往今来,英才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悠久灿烂、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因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2](P14)就其内容而言,涉及思想、文学、科技、戏剧、建筑等文化样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的育人价值。

目前关于安徽区域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安徽区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如罗本琦等认为安徽区域文化中心的变迁是经济、政治、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王童雨认为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各有利弊[4]。还有涉及安徽区域文化的品牌、传播等内容,如薛业浩等通过对凤阳花鼓文化进行关联研究,透视安徽区域文化品牌的价值和发展问题[5];何梦婷认为安徽区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竞争,更应当注重符号的作用[6]。还有涉及安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如郝春晖等认为安徽要利用文化“软实力”资源,发展软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7]。此外还有涉及安徽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融合问题等[8],但关于安徽区域文化在地方高校中的育人路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较为薄弱,本文将对此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定位: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

形式多样的区域特色文化,是各地文明进步的结晶,蕴含着较为丰富的育人价值。地方高校通过推进特色文化教育,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涵养学生精神气质,助推地方特色文化的赓续传承。

(一)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9](P4)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内容和途径更为丰富和便利,但其间夹带着杂乱不良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安徽区域文化中的内涵特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如淮河文化中的大禹治水,“反映了淮河流域的先民们在早期氏族社会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10]又如徽州文化中徽商精神,因是地少山多,交通不便,乡民外出谋生,从而“养成徽州人民坚韧、吃苦耐劳,以及困境求变等好的品质。”[11]安徽区域文化体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可凝聚大学生坚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资源,包括振兴中华、精忠报国等重要元素。

地方高校作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融汇、创新传播的功能。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素材的提炼,在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以传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哺育。

安徽区域文化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自古以来,安徽境内的先民们,在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了光辉业绩,也“培育和造就了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13](前言P1)皖江文化中南宋词人张孝祥,存世200余篇词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14]同时,淮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系统治理的第一条河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治淮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15],形成伟大的治淮精神。这些强调个体与民族荣辱与共的家国情怀,对启迪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三)涵养学生的精神气质

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既是祖国的未来,又是民族的希望,“其素质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16](P1)当今大学生呈现理想远大、情操高尚的整体特征,但部分学生抗压能力低、承受挫折力弱。高校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敢于担当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优良风貌,可以给予大学生行为的引导和思想的启发。

安徽区域文化蕴含丰富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是激发大学生蓬勃奋进的精神食粮。如徽商背井离乡从事商贸活动,铸就了勤勉俭朴、奋发进取的“徽骆驼”精神,“这是中原精英才俊接受逆境的磨练,并与土著越人融合的成果。”[17]又如“面对自然,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治水精神;面对不公,舍身忘我的奋起抗争精神,是淮河文化最鲜明的主体特征。”[10]由于创新意识比较浓,因此“皖江文化中有许多方面曾在全国领先。”[14]这些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赋能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涵养大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气质。

安徽区域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地方高校在开展文化育人活动中,应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提取代表性文化符号,将文化符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及课堂教学之中。

二、困境: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现时状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复杂的外部环境与独特的情感体验,为高校文化育人增添新挑战。当前地方高校在积极开展特色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资源挖掘力度不强、表达方式创新不足和实践深度拓展不够等困境。

(一)资源的挖掘及整合

文化资源“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和丰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精神的存在对象。”[18](P15)其中蕴含深刻的育人功能,值得深入挖掘。安徽区域文化悠久,内涵丰厚,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安徽地方高校积极利用当地特色文化,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如黄山学院利用徽州文化,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并由该校徽州文化研究所编撰了《徽州学概论》,该书“作为大学生徽州文化特色教材受到了大学生和教师们的欢迎。”[19]蚌埠学院编撰了《淮河文化导论》,“为一些开设淮河文化课程的高校提供一份教材。”[20](P2)然而,从整体上看,安徽区域文化中特色文化育人资源的挖掘力度略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安徽区域文化“就像一座极其丰饶的矿藏一样,只有对之深入挖掘和筛选,才能去继承和发扬它。”[21]安徽地域文化深厚,文化样本独特,日常不为学生所接触,加之对其育人价值的发掘整理不够,故直接引入课堂,学生短期内是难以理解和体认的。如由徽州文化发展而成的徽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兴起,成为国际性显学。”[22]所涉及内容较为专业,如不进行有针对性挖掘和转化,对于大学生尤其非本区域内学生而言,接受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作为高校文化育人重要方法之一的案例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大禹治水”“庄周梦蝶”等学生熟知的故事上,应加强安徽区域文化中新内涵优质案例的挖掘力度。

(二)传达方式的创新及多元化

文化的表达方式影响文化育人成效,地方高校应重视表达方式的创新。安徽部分地方高校在利用区域文化实施育人过程中,不断探索较为多元、有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如亳州学院充分利用亳州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面向全校在校大学生开设“亳文化”通识课,并编撰《亳文化概论》作为学生读本,由于该书学术性较浓,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又组织编写了《亳文化十讲》,作为亳文化特色教材使用,正如该书“后记”所言:“改用十讲,概括地、系统地、通俗地讲述亳文化的主要内容。”[23](P174)但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授课模式,学生积极性不够高,文化表达方式还需不断改进。

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安徽高校在推进区域文化育人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时俱进。如亳文化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将地方特色文化内容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事物相结合,融入新的场景之中,通过探究性和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亳文化的育人效果。又如淮河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内容大多哲理深邃、抽象辩证,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故需要对育人内容进行转译和再造,以适应学生的表达习惯。教师在文化育人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以陈述性知识讲授为主,地方特色文化中的育人因素难以被充分阐释。

(三)实践活动的拓展及深化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4](P55)安徽地方高校在推进区域文化育人过程中,认识到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比较重视特色文化育人的实践性。如皖江文化中的黄梅戏,在部分高校中开设有相应课程,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编撰校本教材《黄梅戏艺术概论》,普及黄梅戏知识。安徽中医药大学开设了特色课程“新安医学概论”,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新安医学著作的兴趣,提升学生运用新安医学理论开展研究和诊治能力,培养具有地方医学特色的复合型中医临床人才。故该课程教学比较重视实践应用,通过情景再现、参与式教学等方法,不断拓展实践深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安徽高校在积极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实施育人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实践不够深入,随机性较强,形式较为传统,文化实践教育重视度不够。尤其是安徽区域文化中的中医药文化、茶文化和地方戏剧文化等内容,实践性非常强,在开展文化育人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系统设计实践内容。

三、实践: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文化素养,方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与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多方位挖掘教育资源、多维度创新表达方式及多层次推进实践活动,持续创新文化育人路径,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一)结合典型素材,积累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精华,是历史与时代熔铸的产物,需要持续挖掘其时代价值,推动文化的赓续传承。尤其是目前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25]因此,安徽地方高校应注重从悠久厚重的地方特色文化中,多方位挖掘教育资源,推动文化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如内容精深的徽州文化,涉及建筑、绘画、戏曲、宗族、商帮、教育等多方面,可以对其进行多方位挖掘,实现徽州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涉及的徽派文化特色课程整合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完善教学计划,整合课程体系,并使之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26]从而打造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

从事安徽区域文化研究与教学的一线教师,是实施地方特色文化育人的主力军,处于教学的重要位置,教师在地方特色文化育人过程中,通过文化传承,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需要授课教师系统梳理地方特色文化的演进脉络,重点整理蕴含育人价值的经典内容,启迪学生智慧;注重整合地方特色文化中的典型事件,发掘积极向上的价值元素,激发学生的奋进力量;关注地方特色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以他们的事迹为榜样,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运用地方特色文化知识阐释社会热点问题,如利用道家文化理论,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从中医药文化的视角,剖析世界抗疫的中国奇迹,全方位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育人的鲜活案例。

(二)运用生动话语,创新表达方式

高校实施文化育人,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可塑性,尊重学生成长规律。”[27](P9)因此,有效增进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表达方式创新,成为比较重要的环节。安徽地方高校在实施区域文化育人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群体性差异,采取相应的育人方法。课堂教学作为特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表达场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改变单纯照本宣科的传统表达方式。如内涵丰富的“亳文化”,既有震铄古今的文化名人,又有数量众多历史遗迹,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将亳文化转化为“有图有真相”的图文,便于学生接受,随着现代校园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亳文化课程的教学也应跟上现代网络发展的步伐,积极推动该课程教学的网络化,提高地方特色文化的育人水平。

安徽地方高校面向的是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其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故增进文化认同尤为重要。因此,在表达方式创新方面,应重视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表达艺术性,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通俗化表达地方特色文化;尊重不同地域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日常;增进地方特色文化的育人互动性,结合学生的日常话语,传播文化内容,拉近地方特色文化与学生的距离,不断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育人效果。

(三)强化多点联动,推进实践活动

高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任何文化价值观念“只有通过主体的吸收内化、并外化行为实践,文化育人才收到了应有的实效。”[27](P8)安徽高校在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育人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文化实践活动,实现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理论教学形成更大合力。如高校戏曲音乐专业开设的黄梅戏课程,“通过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对黄梅戏专业能力进行实地践行。”[28]淮河文化中的花鼓灯艺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真实的、欢愉的花鼓灯舞蹈节庆表演,提升对花鼓灯舞蹈的文化认知。”[29]实施地方特色文化育人,需要生动具体的实践体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4](P56)安徽高校在地方特色文化育人过程中,应多层次推进文化实践。强化师生联动,围绕地方特色文化育人的目标,发挥授课教师与学生组织的优势,打造科学全面的文化实践体系;加强校地协同,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联合搭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机构,发挥高校人才、学科优势和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共建特色文化育人实践平台;推进内外一体,校内特色文化教育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实现校内外有机结合,增强育人效果。

四、结 语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厚重的文化,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梁漱溟指出,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30](P32)作为生活“样法”的安徽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延绵不绝,虽几经跌宕,依然波澜壮阔、蔚为大观。

需要明确的是,文化中的地方特色并不等同于地方高校特色,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资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后者强调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深度嵌入地方特色文化研究。通过地校联合搭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平台,组织和培养专业研究力量,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为学科建设和文化育人提供支撑,彰显特色。地方高校所产出的特色文化研究成果,又能服务于安徽区域文化建设,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搭建融通的桥梁,建构具有特色的标志文化符号”[6]。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实现多方共赢。

安徽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透过安徽区域文化漫长的发展历史,能够领略文化与教育同频共振的关系,“特定文化的内涵与风格决定着教育的模式、内容和手段;教育伴随文化的产生而产生,并获得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使命。”[3]内涵多元的安徽区域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素材和重要的育人价值。尤其是在国家明确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25]的大背景下,安徽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文化育人,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猜你喜欢
安徽育人特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