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晨,王树粤
(1.常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32;2.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新时代背景下, 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在围绕着新形势下的主要矛盾进行调整与转化,以适应新的变化,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与道路。 中国武术的发展也不例外,从发展进程来看,中国武术的社会定位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图景,其内容、形式、功能价值亦随着时代的变迁与需求的变化而出现转向。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说的那样,“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2]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势必会根据当前时期的需要进行转向。
基于此,通过查阅中国武术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归纳、总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出现的发展转向进行研究, 分析其发展转向的基本趋势、动因,以及所遵循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武术发展进行思考,以期探索其发展规律。
长期以来,中国武术“西方体育化”的发展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武术发展偏离了本体,造成了技术层面“异化”,文化层面“离体”的境况。 有学者认为,“技术的异化是中国武术思想文化、 生命意义走向失落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武术技术的异化意味着其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违反了自身的固有系统。 ”[3]中国武术在“体育化”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被“同质化”的生存困境。 修正技术层面的“异化”,找回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化解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危机, 成为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必然选择。 为此, 武术管理部门对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与规划,中国武术技术“异化”、文化“离体”的境遇迎来了发展转向。
2019 年8 月5 日至7 日, 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议指出“武术套路发展要姓‘武’,要遵循项目本质特点,强化攻防,要去体操化和舞蹈化”[4]。 这无疑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武术技术发展转向提出了初步设想。 武术套路的发展开始逐步修正“体操化”“舞蹈化”的技术“异化”,回归到“强化攻防”的武术“主体”技术特点中来。 对于中国武术的整体发展而言,强调武术姓“武”是对武术技术原点的复归,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国家战略的宏观把控下,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在技术层面由“操舞化”转向复归强调攻防的本质特点,武术姓“武”的文化主体性表达。 立足于技击性特点和传统文化内涵,保持中华性和民族性特征, 是中国武术有别于世界其他武技的关键所在。 回归文化主体性的技术转向是遵循中国武术自身固有系统的发展应然,符合中国武术自身发展的需求,是基于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做出的战略转向。
中国武术蕴含着中国传统“体、医、养”的综合健康智慧[5]。进入新时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健身和健康的需求开始日益增长, 体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于此,中国武术的功能和价值主体出现了相应的转向与调整, 中国武术的健身功能和健康价值开始逐步凸显。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武术在发展历程中,基于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取向而发生的功能和价值主体转向并不是否定和排斥其自身其他功能和价值, 而是呈现出以某种功能和价值为主体,多种功能和价值并存的转向。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管窥其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6]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合大众需求的传统武术健身和养生的功法得到不断地挖掘和整理,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武术健身项目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 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也对中国武术的健身功能与健康价值进行了肯定与推介,“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7]成为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 武术与中医的结合与应用成为助力全民健身,促进人民健康的“新风尚”。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武术运动应用于疾病的防治与康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武术的健身功能成为防疫、抗疫、疫后复健的重要手段。 同时,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防大于治的理念深入人心,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成为人们追求的健康理念。 不难看出,在当代语境下,中国武术发展主体上的以健身为核心的转向符合时代发展需求[8],中国武术的健身功能及健康价值成为助力“健康中国”,提高国民身心健康水平,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保障。
中国武术从体育走向文化的发展转向并不是一厢情愿的遐思。 事实上,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然。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频次地出现在国家有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中,它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与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兴盛密不可分。 因此,在体育场域发展的中国武术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需要[9],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推动着中国武术的文化转向。
新时代中国武术从体育走向文化的发展转向,“并不是否定中国武术本身所具有的体育价值和功能, 恰恰相反是在唤起我们对中国武术文化价值功能的挖掘和认知上的提升。 ”[10]在注重体育场域的发展路径基础上, 走向更为广阔和多元的文化发展领域,旨在最大化地发挥中国武术多样的功能价值,为国家战略服务,更为人民服务。 为此,中国武术开始在各个层面进行调整。 在学校武术教育方面不再停留在单一的技术外显层面,而是遵循“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理念,开始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兼修”的双向教育追求;在武术项目推广方面,倡导推广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众项目,积极引导全民参与,助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同时,更加注重“文武兼备”的全面推广,使受众全面地了解中国武术,认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在原有成果上追求“提质增效”,在做好武术技术传播的同时,追求更深层次的武术文化传播,力图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精神”,弘扬中国文化。
总体上来看,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转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发展目的、价值与意义落实在“一切为了人民”的需要之上,旨在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中国武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潜在问题,探索更好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中国武术的当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转向的内在动因是中国武术本体遵循发展规律的自我革新, 外在动因则是新的时代使命与责任对中国武术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与愿景, 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推动着中国武术发展转向。
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11]。 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武术发展与变迁,始终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 并随其变化进行调整与变革。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发展也不例外,需要遵循发展规律进行自我革新, 从而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事实上,中国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的某种需要。 因为,“无论是人类的认知活动、 实践活动, 还是人类的思维活动,无不是由需要引起、经思维调节的创造性的活动。 ”[12]显然, 武术也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某些需要而创造的一项技能,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自我革新是中国武术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极具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如在原始时代,武技为满足人类的自卫需要而产生。 在人与兽斗、人与人斗的过程中,早期武技得以产生和发展;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进入冷兵器时代的武术主要为满足军事战争需要而存在和发展;随着两宋时期城市文化的发展,在武艺结社组织出现了“套子”表演的武术形式,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健身、娱乐的需要等。 可以看出,中国武术具有很强的内部张力和调整能力,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进行自我革新, 通过时间、空间和武术自身的综合作用来实现自身的进化。 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发展亦是如此, 遵循发展规律的自我革新是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国武术发展转向,突破发展瓶颈的内在动力。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转向的外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社会层面而言,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武术的发展势必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转向与调整, 以适应新的时代环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良性发展。 其二,就国家顶层设计而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文化自信” 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对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 相关发展规划与政策的相继颁布都旨在推动中国武术发展全方位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去,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其三,就人民的需求层面而言,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逐渐转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中国武术的功能价值需求更加丰富多元, 这就势必推动中国武术向“充分平衡”的方向多元化发展,丰富文化功能价值供给,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总之,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转向的外因是由当前国家发展之需、社会发展之需、民族复兴之需、人民追求之需等因素构成的,在此基础上,全新的时代责任和使命促使中国武术发展进行转向。
综上所述,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转向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无论中国武术发展转向如何抉择发展方向与方式, 都必须把社会需求和人民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只有这样,中国武术发展转向才具有现实意义。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转向首先要处理好继承性与创新性2 者的关系,“继承”意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 “继承性”意指连续接承的基本特性。 “创新”意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创新性”意指破旧与立新共存的基本特性。 在哲学发展的历程中,继承始终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充分的理论继承,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创新;而不包含理论创新的理论继承,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理论继承。 “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13]因此,对于中国武术发展而言,要辩证统一地对待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关系,遵循其发展的内在要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武术发展的源头活水,就是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身体运动技术,以及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滋养的处世智慧。 因此,在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转向的进程中, 首先要理清中国武术的发展源头,坚持从传统继承开始。 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探索,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在固有的传统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认知,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实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从而使中国武术保持充足的发展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为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发展、人民健康、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研究认为, 中国武术发展转向中的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武术发展永葆活力的必然保障,是中国武术发展转向的首要环节。 因此,在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转向的进程中,继承是第一步,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符合时代价值需求的合理创新, 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代武术被人工地划分为具有传统性的武术和现代性的武术,两者甚至一度成为相互对立的范畴。 ”[14]然而,这样的人工划分割裂了2 者的有机统一。 正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推动着中国武术的变化与发展。 在新时代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下, 怎样将现代性建立在传统性的基础上已经成为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们并不否认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警惕其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与挤压。”[15]在世界文化交融的背景下, 要处理好中国武术发展转向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2 个方面:1)从中西方横向视角来看, 怎样应对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造成的严重冲击与挤压;2) 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纵向视角来看,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在新时代以怎样的内容、 形式与功能来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武术文化的需求。
研究认为, 新时代赋予了中国武术新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 我们应该以“积极主动”代替“消极被动”,以“文化自信”代替“文化自卑”,客观辩证地去面对继承传统与时代转向的关系,既要避免“消极保守”的保护态度,又要杜绝“全盘西化”的单向同化。 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去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地发挥时代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实现中国武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
“任何文化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6]具体到中国武术文化而言, 一般性是指中国武术与世界其他民族身体行为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即世界性;特殊性指的是中国武术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文化个性和差异性, 即民族性。 在新时代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中国武术发展转向要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二者的辩证关系。
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融合势必会形成“求同”与“存异”2 种趋势。“求同”与“存异”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同”,“异”就无法沟通交流,没有“异”,“同”也就失去了意义。 “求同”可以为文化交流与融合共存提供可能,减少文化对立冲突,促进共同进步;“存异”则是推动不同文化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求同”的趋势下,不同文化在自身发展中更会增强“存异”的意识,从而促进人类文化繁荣多彩,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对民族的东西,必须强调和保持它的个性,因为这是它存在的理由。 ”[17]因此,中国武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转向要保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张力, 把握好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坚持个性,不要在文化融合的浪潮中丢失了自我,同时,也要合理借鉴与吸收融合,以符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需求, 从而解决好中国武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中指出:“我们绝不可以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18]因此,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中国武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 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动摇根基,无论转向何方,都要坚持从其文化主体出发,做好保“根”护“魂”工作。
首先,坚守“根”与“魂”,全面传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 中国武术的“根”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传统,“魂”是深藏在传统里的中华智慧、中华精神和中华价值[19]。 做好保“根”护“魂”工作是中国武术不忘本来,延续文化血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应该牢固坚守和恒久秉承的发展原则。 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应继续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在强调传统武术技艺的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保持中国武术中华性、民族性的本质特色,弘扬其内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其次,关注中国武术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强化文化主体意识。 “文化的主体性,是一种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所必须坚守的底线”[20]。 随着“武术入奥”战略的推进和国际化推广的深入, 体育化发展将继续引领中国武术的现代化改革与发展。 诚然,近百年的体育化发展给中国武术注入了活力,补充了新的文化内涵,成绩斐然。 但也出现了武术技术“异化”、文化“离体”等发展问题,动摇了中国武术的文化主体性。 中国武术发展转向的进程中,不能单一地以“西方体育”为标准范式和价值取向,而是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以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的意义价值为引领,牢固树立保“根”护“魂”的中国武术发展决心和信念”[21],以此来推动新时代中国武术的转型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应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把握其文化主体性,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凸显中国武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实现中国武术以技术为传承载体,以民族精神为文化内涵的双向发展。 最后,坚定文化自信,立足时代要求,推动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
“功能决定价值,价值决定社会存在,武术发展史上的每次大转折无不是武术功能价值重心随社会需求而发生转移的结果。[22]”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发展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日益多元的人民需求,而“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现状, 距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23],其功能价值重心需要在新的历史语境进行调整与变换。 新时代赋予了中国武术更加丰富的内涵,它的功能价值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审美、文化、健康等美好生活的需求。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在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应以人民为中心,挖掘中国武术本体的深切内涵,彰显其多元的功能价值,从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应答。
近代以来, 以西方体育发展范式为引领的中国武术发展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的结果。 西方价值体系的引领促进了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武术功能价值在发展上的 “不平衡和不充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厚此薄彼”会使中国武术的部分功能价值逐渐弱化甚至消亡, 自然也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所以,在新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转向应该立足“中国立场”,根据新的时代内涵与要义,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国武术多元功能价值,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道路。 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发展,应牢牢把握中国武术主体,关注中国武术的历史演变、技术传承、文化特性,从健身、防身、修身等多样的功能着手,挖掘中国武术主体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等丰厚的价值内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内容选择, 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于中国武术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应强调站在“中国立场”发展中国武术,给予中国武术不同内容均等的发展机会和现实关照,实现“全面、协调、平衡、充分”的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中国武术多元的功能价值, 满足时代发展对中国武术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提出并积极倡导的一种处世理念,以人类整体文明的视角,推进一种由不同文明凝结而成的共识文明的发展[24]。 这种理念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共生共存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情怀”的优秀品格。 中国武术作为独具特色的东方文明身体技艺,是实现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25]。 从文明载体的意涵与高度出发,本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明成果人类共享的要求, 中国武术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推广与传播中需要构建新的发展理念。 中国武术的新发展理念,即“以体育传播武术,以文化彰显武术,以文明提升武术”,从“体育武术、文化武术、 文明武术”3 个立场来构建中国武术的全新发展格局。 以体育和运动为形态的中国武术发展为核心抓手,以坚守民族文化精髓“不能改”为底线,弘扬其“人类文明成果”,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首先, 以体育和运动为存在形态的中国武术发展是全球化推广与传播的核心抓手。 竞技武术是中国武术拳种体育化和竞技化发展的成果,肩负着进入奥运会,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战略任务。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奥运会不仅是各国运动员体育竞技的盛会, 而且为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对话搭建了桥梁,为人类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平台。 从这个层面来讲,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明代表性的身体技艺,进入奥运会有着多重的意义。 以体育传播武术,站在体育运动和竞赛项目的立场向世界推介中国武术, 能够直观地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武术,为后续的文化理念认同、文明交流互鉴奠定基础。 其次,“求同存异,平等相待”是中国武术全球化推广的思想基础,坚守民族文化精髓的“不能改”是发展底线。 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具有从属于世界体育文化整体的永恒价值,并无优劣高低之分,只有在尊重文化差异与文化平等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建立一种命运与共的关系。 中国武术的中华性和民族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恰恰是文化共同存在与发展的对话基础。 如果中国武术在文化全球化的交流中,因过度的文化模仿而丢失了民族文化的精髓,那也就不存在“共存与发展”了,更无从谈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最后,以“文明成果”的立场来向世界推介中国武术,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文明成果。 对当今世界而言,中国武术多维度多向度的身体行为具有促进人类健康的价值, 可以作为疾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它内蕴的诸多人文精神和文明要义是世界健康前行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所需要的理念[26]。 以文明提升武术,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发挥中国武术作为文明互鉴的载体作用, 将中华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观贡献给世界, 从而在世界变局下实现全人类文明的共赢共享。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 它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同所处的时代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对于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发展而言, 它的发展必定会根据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与人民需求发生转向, 以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生活需要,成为人们“日常所需”。 其发展转向是遵循发展规律自我革新的结果, 亦是当前中国武术新的使命与责任使然。 在“东升西降”的世界变局下,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转向应强化中国武术文化的主体意识,坚守“根”与“魂”;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其多元功能价值;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文明成果共享。 总而言之,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应紧紧围绕“自身文化的主体性”“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等实际需求,转向“全面协调”“平衡充分”的发展道路。 最终实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共享“中华文明”的时代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