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蒙蒙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8000)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征程中要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以及劳动精神。现如今,国家高度肯定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并深入解读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号召党和人民积极向劳模学习,引领人民群众明确创造性劳动、辛勤劳动以及诚实劳动的新理念,使劳动光荣与创造伟大真正成为时代强音。新时代环境下,积极弘扬与传承劳模精神,并将其融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对实现立德树人以及培养时代新人有着重要意义。
劳动精神既是宝贵的精神资源,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引导学生群体明确积极劳动观念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把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丰富学生思政知识资源。劳模精神承载着诸多劳模的高尚品质、生活事迹与工作经历,这些无不呈现艰苦奋斗、精益求精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均能够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且,劳模精神对学生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均有着引领作用,在学生劳动观树立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劳模精神呈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品质是学生均要积极学习且养成的必备品质,也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生并成长于生活环境与物质条件较好的时代,通常难以体会艰苦奋斗的重要性,进而会产生出对个体发展造成反向影响的思想观念,呈现在不愿吃苦受累,且抗挫折能力薄弱等层面。其次,劳模精神中蕴藏的无私奉献精神亦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构成。当前,部分学生过于追求个体利益,忽略奉献的作用,难以体验无私奉献所带来的幸福感,如部分学生并非出于本心而做某些事情,甚至违背自身意愿,为了短暂奖赏和荣誉而做出一系列事情。总之,劳模精神是高职高专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借助深入学习和感知劳模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进而为日后择业就业奠定坚实基础[1]。
一般而言,劳模精神涵盖的奉献、敬业与创新等良好品质是对个体职业精神及职业伦理的有效升华,体现出新时期高素养人才职业素养主要发展方向。例如,从事制造业的劳动者要持续创新且精益求精,唯有如此才能制造出高质量、高品质产品;从事会计工作的劳动者要始终坚守诚实守信的准则,如此才能创造一流业绩。所以,以劳模精神为引领养成优秀职业素养是学生群体成才与成长的根本要求。而劳动模范作为劳动者群体的楷模,传播与弘扬劳模精神在培养学生群体职业精神、职业意识以及职业品质等层面有着促进作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推动劳模精神进思政课堂,有益于引导学生群体正确认知劳模精神蕴藏的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以及勇于创新等深厚内涵的强大影响力,也有益于学生养成崇高职业精神、较强职业意识以及良好职业品质,更有益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成功从学生身份过渡为职业人。
一般而言,劳模精神培养普遍以尊重劳动及崇尚劳动的正确价值导向为依托。受到市场经济理念巨大冲击和影响,当下社会风气呈现出急功近利与心浮气躁的特征,促使社会价值导向有所偏离,部分人好逸恶劳,存在一夜暴富的心理,过于投机取巧而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踏实劳动与埋头苦干等态度却受到部分人冷嘲热讽,更甚至产生劳模精神现已过时的不当言论。同时,也有部分民众认为现阶段我国已然“富起来”,物质生活整体条件也获得较大限度改善,在此环境下艰苦奋斗并无必要。部分学生深受社会大环境及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缺乏参加劳动的热情及自觉性,更有甚者存在好逸恶劳及眼高手低等不良行为。除此之外,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教育价值观及思想观念仍然对学生群体理解教育价值、选择职业岗位、认同劳模精神等产生深刻影响[2]。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对于劳模人物及其事迹的发掘还存在一定导向偏差。具体而言,劳模人物筛选普遍局限于生产一线,且劳模形象塑造通常强调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以及埋头苦干等,创新、敬业与一流等要素则逐渐被弱化,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劳模精神就是假大空与高大上的错误认知,使学生产生劳模与自身生活实际距离太远,过于虚幻。深受学生群体欢迎和喜爱的创新型劳模、文体界劳模以及知识型劳模的生动案例开发利用不足,并未帮助学生打造多样性且多元化的劳模形象。同时,在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当中,还存在一定只讲故事而忽视精神的问题,教师过于侧重劳模人物事迹的讲解,着重强调劳模无私奉献及勇于牺牲的精神,忽略劳动本身针对社会及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忽略劳模精神对高职高专学生所具备的价值引领作用。除此之外,高职高专院校对劳模精神的渗透只停滞于思政课程,尚未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且思政课程通常只是在教材部分知识点中体现劳模精神,促使知识点讲析未成体系,导致劳模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缺乏深度及广度。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及主渠道。全面深化劳模精神与高职高专院校的融合,需要以思政课程为重要基础,彰显思政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效能。一方面,思政教师应不断提高认知并展开深入探究,构建可呈现劳模精神内涵的系统化思政课程体系,并深挖鲜活案例,将其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所涌现的感人事迹和英模人物为例,充分呈现身为普通劳动者所具备的崇高奉献精神、责任担当以及职业品质,而这些均是教师开展劳模精神培养的生动、鲜活素材,要在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核心价值观培养等诸多教育内容中深度融合整合,多维度及多层次引领学生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劳模精神的重要价值,并将其内化成个体精神品质。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创新与调整思政教育形式。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劳模精神要在传统理论宣讲的基础上,融合学生认知诉求及学习习惯,引用访谈式、互动式及体验式等多元化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学习、教育及提升。高职高专院校亦可尝试“双师”共同上一节思政课,以某个主题为基准,由院校思政教师与劳模分别基于理论和实务维度加以讲析,使学生在领悟理论深度的同时,还可感受现实的温度。同时,各专业课程亦要积极协同思政教师,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重视对各专业课程劳模精神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将其适当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对教育实践中涉及的重难点知识或学生的思想困惑,高职高专院校可邀请相关领域工匠或者劳模进入课堂开展答疑解惑的教育活动,凭借其精湛技术与丰富实战经验,切实打动与感染学生。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劳模精神专题读物的编著。在课程教材及课外读物编著过程中,要将国内外典型劳模人物、劳模事迹与其承载的高尚劳模精神引入校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中,无形之中影响与感染学生,使其不断加强劳模精神[3]。
一直以来,书籍都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阶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亦起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进步的作用。所有思政教材均涵盖大量理论知识,由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讲析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融会贯通。虽然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材在编制中表达当下国情发展实际与社会发展现状,促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国家发展实际状况,但是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材尚未实现因时而新,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存在滞后性,部分内容并不契合新时代发展需求。而劳模精神作为优秀精神,不仅契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理念,同时也契合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需求,尤其是劳模精神中蕴藏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及无私奉献等崇高品质,均是学生群体应学习且具备的品质。所以,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材中具有必要性,不仅有益于加强学生个体综合实力,也能够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实效。一方面,在思政教材中适当增加劳模精神有关内容。以《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教材中职业道德与就业观相关章节为例,劳模精神与该章节知识具有内在联系,可在该章节增加劳模精神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等知识,同时匹配相关图片,如典型劳模人物及其光荣事迹介绍。如此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劳模精神内涵,实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未来就业当中,帮助其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各高职高专院校可基于地方办学特色,罗列优秀劳动模范,将其收纳成册,并整理撰写为《典型劳模事迹集》,精心筛选其中典型人物事例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当中,以供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诚然,这些劳模普遍源自各行业领域优秀代表,其多数均从事平凡工作岗位,但做出让后人歌颂与称赞的事情。借助聆听劳模故事、了解劳模过往,并与自身生活实际充分融合,可以强化学生们阅读热情,增加思政教育趣味性,有效丰富学生们学习资源,进而加强思政教育活动亲和力[4]。
众所周知,社会实践是高职高专院校各项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亦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借助实践锻炼,可推动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强化其对劳模精神内核的情感认同及行为理性。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可联动其他院校,借助组织开展课余生活竞赛、技术技能竞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多样性实践活动,在加强学生群体职业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其基于内心深处尊重劳动、勇于创新且敢于拼搏。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扩展教育途径,构建第二课堂与网络课堂,组织学生参观浏览劳模文化场馆。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创作微动画与微视频,让学生群体对劳模的认知由抽象化过渡到具体化,由具象化到行动化,推动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思考、领悟与践行劳模精神。其次,高职高专院校要构建劳模特色鲜明的实践教育基地,借助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劳模工作环境、接受劳模专业指导、深切感知劳模在平凡工作岗位中的艰辛历程,使劳模精神可亲可敬且可信可学。借助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明确个体未来职业岗位不仅具备技能规范要求,同时也具备职业道德操守要求,从而调动其以劳模为榜样积极追求精益求精与品质卓越的内生动力。除此之外,高职高专院校亦可构建师生科研小组,以实践育人为着眼点,构建科研兴趣小组,引导师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调研活动。在此过程中,各院系可基于自身特色,深化自身特色和劳模精神的融合,并与其他院系展开积极交互,互相借鉴和学习。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理念呈现着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基调以及文化底蕴,且校园文化所具备的积极引导作用能够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治学理念的贯彻落实。校园文化有着文化育人的作用,且对于生活其中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会产生无形影响,其可以把抽象化管理目标切实转变成奋勇拼搏及坚持不懈的具象化目标,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渠道,亦是劳模精神广泛宣传的有效载体。而劳模精神作为积极健康的精神,可以丰富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内容,将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着眼点,组织实施内容丰富且形式多元的教育活动,把劳模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各个角落,开展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主题教育。一方面,借助建设及完善校园硬件设施,供给劳模精神传承及弘扬的物质载体。比如,构建具备鲜明校本特色的劳模雕像、文化景观及专题网站;在师生频繁出入的公共区域张贴劳模标语、视频、图片及文字;学校各院系设置行业领域劳模宣传专栏及文化长廊,借助隐性教育融入师生群体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潜意识中,从而将劳模精神真正外化成行为自觉。同时,重视新媒体工具的应用。以新媒体工具为依托传播劳模故事,缩短学生群体和劳模之间的距离,借助微视频及微动画等载体优化宣传工作,延伸劳模精神培养场域,使劳模精神真正“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并实施蕴藏劳模精神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创设尊重劳动与崇尚劳动的积极校园环境。高职高专院校应在新生入学教育、劳动节、青年节以及毕业典礼等重要时间节点传播劳模精神;组织实施劳模精神主题社团活动及班会学习活动,深化核心价值观宣传及劳模精神弘扬的融合程度;高职高专院校可邀请地方劳模进校园兼职担任德育教师,面向学生定期举办劳模专题报告会与劳模大讲堂,选定日期组织劳模校园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劳模面对面接触与互动的机会,使其近距离接触新时代劳模,进而在缩短学生和劳模距离的同时,加强劳模精神感染力;亦可立体化及多维度宣传本校知名校友及优秀教职工,使学生深刻感知劳模的鲜活性,从而起到榜样示范引领效能。因此,借助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劳模精神在学校与课堂中的渗透,在校园中创设尊重劳动、追求卓越与精益求精的正确价值取向[5]。
综上所述,弘扬与践行劳模精神可以推动大学生群体明确积极劳动观、就业择业观以及价值观,与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深度融合有益于学生成才与成长,是高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为推动劳模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高职高专院校应彰显协同育人效能,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拓宽实践教育途径,延伸劳模精神培养渠道,切实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