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析
——以《测绘法规与工程管理》课程为例

2024-01-02 18:38阮国杰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测绘育人思政

师 倩,阮国杰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测绘工程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测绘法规与工程管理》是高等职业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涉及测绘工程建设中项目招标投标、规划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营评价等各阶段的法律、法规、标准、规定,以及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内容、方法、组织、协调、控制、验收等诸多事宜。按照新时代大学生素质培养要求,以德育人温润课堂,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培养测绘法制意识,明确价值引领方向;激发学生技能报国信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一、“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在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号召下,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责任。课程教学要求育人的资源是课程中的真善美;育人的元素是课程中的生动有效方法;育人的动力是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前沿知识结合;育人的氛围是有情、有义、有爱、有温度的课堂。

(一)“五爱”引领滋育铸教

通过“五爱”引领,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准确把握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坚信中国道路为主线,结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任务、要求和特点,剖析其蕴含的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以赛促学”设置课程设计,重点考核学生是否树立相应法律意识、职业观、价值观,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爱党、拥党,爱岗、敬业,辩证、客观,具备勤奋、求实,科学、严谨的专业素养。坚守忠心、保持热爱、勤奋踏实,能做测大地方圆、绘神州经纬的测绘传承者。

(二)“双目标”统摄培育铸人

通过“双目标”统摄,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以工程测量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使专业技能目标与思政内容、德育元素无缝衔接,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到最大化[1]。通过特色与创新,将虚拟仿真结合实训实习让学生置身于真实项目中,便于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课程作业衔接学科竞赛、校企合作,把学科竞赛内容、企业项目任务书与课程作业相结合,使校企合作、以赛促学落到实处;将课堂讲授拓展腾讯会议、课堂派、慕课,便于统一管理学生考勤,省时、省力、高效率,增加课后提问及互动率,注重学生学习体会的收集、整理[2]。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创新思维、责任担当。秉承匠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能做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测绘奋斗者。

(三)“双通道”激发孕育铸魂

通过“双通道”激发,贯通课上和课下教学渠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一体化,课上和课下教学目标要真正统一、完全契合、教学相长。依靠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结构构件,采用案例分析、专题讨论、问卷调查等方法支撑课堂教学。同时与社会资源合力打造,紧跟时代主题设计专题,组织学生到测绘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调查收集资料,实现专业高质量“育人共同体”。相对于纯粹的思政课程而言,专业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能够植根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的责任感、归属感、使命感。树立雄心、挑战自我、追求卓越,能做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测绘创造者。

二、“改”要立德树人、传承匠心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测绘领域教育主渠道作用,肩负为国家测绘行业培养德才兼备工程人员的重任;深度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渗透思政教育;尊重测绘法规与工程项目管理两手抓的课程建设规律,授业解惑、执着专注,技精德高、润物无声。

(一)现状分析

第一,育人效果好、受益学生多。《测绘法规与工程管理》课程知识涵盖面广泛,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既有测绘法律法规体系,又有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其可挖掘的育人元素丰富、立德树人教育作用显著、具有育人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极大便利。该课程同时面向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授课学生基数庞大,能够受益学生较多。

第二,协同育人、同向同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仅凭一门课程进行教育改革,难以形成气候、营造氛围、全面达成教育目标,必须让思政教育全面开花,百花齐放。这就迫切需要转变现状中存在育人教育只属于思政课教师职责的误区,改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打破原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形成新时代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新风貌,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育人共同体的有效形成,携手合作、共同改革、协同育人,寻找多门课程思政改革的契合点,和谐共存、有机结合、同向同行。

(二)预设目标

第一,提升教学效果。授课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教学,讲课也会更有激情,这样就形成教与学双向的良性循环。为了更好地融入思政育人要素,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对国家的历史进程、经济发展、时政热点了解透彻,无形中提高了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例如在讲授测绘建设项目划分时,可以结合珠穆朗玛峰新高程勘测,引入“天下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之大事必成于细”的国学经典,提升学生国学素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在讲解测绘企业项目经理的素质要求时,引导学生观看全国优秀项目经理事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敢于挑战、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质[1],做到教与学双向发展态势良好、获益匪浅、教学相长。

第二,拓宽示范辐射。积极响应党中央、教育部号召,深刻领会主旨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力求实现全面、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倾力打造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的高职教学新模式。例如在阐述工程项目设计管理时,以建筑师梁思成、工程师詹天佑的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工程素养;在讨论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兴建案例时,培养学生严于律己、刻苦钻研、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同时有效利用现代测绘法律法规为工程项目管理保驾护航,高质量培养测绘行业制图、勘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专门人才。

第三,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坚持文化自信,树立文化传承的意识;学习工程巨匠先进事迹,做到“秉匠心、承匠艺、树匠品、立匠梦”;教育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勇挑重担的测绘工程职业素养。例如在列举广州塔、白鹤滩水电站等测绘安全生产管理案例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爱生命、关注环保文明意识;在引入测绘合同管理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应用,让学生具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光明磊落的优秀品德。为了赓续百年薪火、弘扬传统文化、实现强国梦想,必须言传身教、精准施教、知行合一,最终达到教书育人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第四,教后反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让学生在课程各项目单元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实现知、情、意、行的共融。一是构建多学科、多学校的教学合作激励制度,合力建设教学平台,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师生交流互助互进。二是联合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思政建设,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三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三、“新”要守正创新、坚守初心

以测绘法律法规、测绘工程管理两大知识体系模块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融入中外测绘工程发展历程,熟悉我国测绘工程的先进文化,增强学生理想信念,培养测绘工程人时代担当。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学以立德,具备团队协作、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精神。

(一)建设思路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安排校内、校外实训内容,开展贯穿“工匠技能”的实训项目,利用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及项目驱动完成课程设计,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一体化。相互承接、相互融合、有机统一,促进学生智与德共同成长,具备守正创新的大国工匠技能。

(二)创新模式

第一,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主要执行人是专业课教师,不是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既不是常规的思政课程,也不是生搬硬套的课程加思政;企业锻炼、实习回访,专家培训、督导座谈,线上观摩、线下讨论,教师交流、学生反馈等多渠道汇聚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有机地融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将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三牛”精神等伟大精神渗透在课堂中,让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安全春风化雨。

第二,整体设计。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情分析,充分研究教学对象,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个性差异,分析核心素养的达成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支撑,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的难点及学习瓶颈。其次,深入分析教材,掌握教学要点,理清教学内容与学生既有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采用易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将课程教学的育人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3]。最后,全面落实初心、使命、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征程、文化自信、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开拓者、创新者。

第三,课程设置。测绘类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军事工程、国土资源规划、国家战略项目、国民教育科学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设置思政元素时将爱国主义情怀放在第一堂课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思考我国古代怎么重视?有哪些丰功伟绩?新时代又有什么伟大贡献;进一步剖析教材特点,支撑五爱灵魂的提取;融入民族振兴史,科技智慧史,社会主义能够复兴中华史。在实践教学环节,学习测绘职业精神,树立奉献社会、奉献人民的价值观;学习安全和法规要求,培养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学习测绘行业作用,体现支撑国民经济、幸福千家万户的报国情怀。

第四,备课内容。制定新的备课流程:人才培养方案—教材—课程标准—课程工作手册—实训指导书—授课计划—教案—课件—习题。理论教学涵盖测绘法律法规、工程项目管理2 个模块,资质资格、法律法规、测绘成果、合同管理、项目控制、技术文件6 个项目,测绘法律法规体系、测绘行业职业道德、测绘职业技术规范、测绘资质管理、测绘合同管理等22 个任务。实践教学涵盖校内测量标志及其保护、测绘企业测绘标点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文件、新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组织、测绘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测绘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地图的绘制与编辑、四等水准测量技术总结报告等8 个实训内容。教师应不断挑战自我、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力争做到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

第五,教学融入。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授课、作业、实训、考试、研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综合融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怎样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做到“三全育人”,起到熨帖心灵的作用。

一是铸魂育人。从地球空间科学、国土资源属性特征、土地利用生态文明、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出发,加强学生对尊重自然、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科学理论的认同。以科学伦理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家国同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内涵的报国情怀。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入,加深学生对我国测绘法规的认识,强化学生依法治国的法治意识,培养优秀的测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二是技精德高。教学新模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在更高层次的具体表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辨析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4]。教学内容紧跟行业步伐,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及时对接,例如,白鹤滩水电站运营、深中通道建设、冬奥会赛道检测等诸多案例都离不开测绘人的辛勤付出,师生既容易产生共鸣,又回应了时代赋予测绘人的责任与担当,敢为人先、勇攀高峰、大胆创新、追求卓越。

四、结语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得到了全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我国投资及参建的国际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可见,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我们奋斗的新目标。美好生活离不开工程项目的建设,测绘工作又是工程建设前瞻性、基础性的工作。高职院校测绘专业课教师的使命光荣而神圣、任重而道远,匠心育人将成为教育目标研究的长期课题,开放包容、互惠互利、共享共赢等思政元素应运而生,将最大限度地助力课程教学改革创建新模式。

猜你喜欢
测绘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思政课“需求侧”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