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探索研究
——以大学英语为例

2024-01-02 18:38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英语课程思政

李 勤

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省 宿迁市 2238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指示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思政课程,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需要打破各行其是的现状。为落实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意见,2020 年5 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并指出这一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有利于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实现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

(一)概念描述

“思政课程”是学校专门开设的专业类课程,其特点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思政教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确的课程名称和配套教材。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次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教育改革。是指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且主要通过隐性渗入的方式达到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共性与区别

两者共性主要体现在: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都是为了培养政治过硬、忠于祖国、忠于党的现代化人才,都承担国家法律规定的教学职责,最终的目标是高度统一的。在教学实践中,都是致力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崇高的国家命题,“育人”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都承担对受教育者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塑造“人”的功能,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表现和主要目的。

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

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的具体任务不同。“思政课程”是通过对思想政治类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任务。课程思政是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受到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熏陶,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思政内容呈现的手段不同。“思政课程”的教育是显性的,通过具体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功效。课程思政是隐性的教育,采用浸润式,隐性渗入的方法发挥课堂教学“1+1 >2”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最终实现教育生态的重构。

(三)思政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系

2020 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属公共基础课,需要达到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二者的建设要求和培养目标是高度契合、同向同行的。

1.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属性和思政课程相同

《纲要》指出,高校在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要着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2]等方面的认知能力。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属公共基础课,皆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人文学科,均是为了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忠于祖国、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现代化人才。

2.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能形成协同效应

大学英语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课程,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的培养,提升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素质。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必修通识课程,基本覆盖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大学英语课时较多,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开设两学年,历时较长。因此,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在对学生隐性人文素质培养、潜移默化立德树人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也使英语教师较其他公共课教师而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优势[],能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推动思政培养目标的达成

外语学界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为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优质资源。大学英语教材在选材方面注重时代气息、内容多样的素材,包含人文、历史、哲学、社科、科技等不同领域的内容。时代性、多样化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批判的视角看待个人、社会和世界的能力。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能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思政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堂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非常必要。

首先,从世界范围看,近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水平造成了所谓“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现象。世界很多国家为了提高本国文化软实力,防止被异国文化“渗透”“入侵”,在高校教育中都很重视意识形态问题。例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虽没有明确提出课程思政概念,但均认识到文科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日本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高校教育的第一位,拨出专门经费用于改善和加强本国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新加坡在高校设立东亚哲学课程对学生进行东方道德方面的系列教育。[]韩国在世纪高教改革中,倡导经济方面要学习西方国家,道德教育方面保持东方传统。西方思潮的涌入同样威胁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各种思潮的传播更加便捷,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更大。作为高校通识教育必修课,参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学生数量众多,覆盖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且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开设两学年,历时较长。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能对更多的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从我国发展方面看,中国不能离开世界大舞台,没有哪个国家能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发展成世界强国。中国不仅需要吸收外来科技文化的精华壮大自己,也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与中国科技经济硬实力的影响相比,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世界性影响要小很多。很多国家对中国人文领域发展的了解并不迫切,即使有所了解,有的信息也非常片面。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的就是培养大批既拥有外语能力,又熟悉对象国国情的高端外语人才[]。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提高与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息息相关,因此,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中国故事”优秀文化的宣传者、传播者、倡导者非常必要。

此外,从外语教育的价值属性看,外语教育兼具国际性、人文性、工具性等多重属性,外语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责任重大。高等外语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7]3。课堂教学是启迪学生思考、点亮思想火炬的重要阵地。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就是通过深挖学科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外语语言技能、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同时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这样才能实现“立足全球坐标、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3的目标。受传统教育模式和评估机制影响,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没有把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外语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让学生接触到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等内容,中西差异的冲击和碰撞可能使学生面临思想和价值选择上的困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有可能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现象,培养出没有“文化自信”,甚至“崇洋媚外”的人,这大大背离了外语教学的初衷。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外语教学改革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人格素养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三、从“思政课程”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一)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1.注重教学设计。根据《纲要》要求确立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在总目标的框架下确立每个单元、每个教学环节的思政目标,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其次,要注重思政元素的隐形渗入,这是课程思政实践能否成功的关键路径。在教学中,要提前设定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通过演讲、问答、座谈、案例分析等形式来实现,寓教于道、寓教于德,切实做到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2.注重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被选入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层层审核,才得以出版面世。只要认真挖掘,一定能找到思政元素。以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智慧版)第一册为例,第一单元主题Fresh start,其中课文A 是大学校长致新生入学演讲辞:Toward a brighter future for all,思政元素是强调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奋斗意识。第二单元主题loving parents,loving children,叙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强调“爱”与“孝道”,第三单元Digital campus强调新技术对学生生活和对大学建设的影响,体现了“科技强国”“创新”理念的重要。后面的每个单元能挖掘出符合单元目标的课程思政元素。课后习题的翻译也涉及“孔子文化”“中秋介绍”“中国科技进步”等主题,既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英文表达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3.注重思政案例的积累。发掘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思政案例,积累教学资源,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思政案例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性、严谨性、趣味性、教育性和时效性等各个方面的要求。注意平衡中西文化内容教学,强化汉语文化的主体意识;注意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不忘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思政案例可以增加中国时政热点问题英文版本语料的输入量,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外交军事、生态文明、科学技术等领域内容。学生能通过思政案例学到知识,开阔眼界,受到教育。严谨贴切的思政案例不仅能达到锻炼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目的,而且能激发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的时事热点问题思政案例保证了课程思政常讲常新。

(二)进行教学改革,保证课程思政常讲常新

坚持OBE(成果导向教育)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人出发,注重成果导向、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根据外语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快捷省时、超越时空、资源共享和实时交互等优势功能,切实解决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和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对于90 后、00后网络原住民来说,把SPOC 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发挥出互联网优势,保证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全程跟进。课程平台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发掘思政素材,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进行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学生本国文化认同。还可以利用Spoc 课程平台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实施启发式、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突破时空限制,达到课堂内外思政教育无死角。通过Spoc 课程平台可以及时上传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材料,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新,把对学生的思政隐形教育延伸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的状态。与时俱进推动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的同步创新,能保证课程思政常讲常新、常抓常新。[]

(三)进行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通过改变评价体系、改革评价内容进行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首先,改变过去以单纯检测学生语言能力水平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核、应用能力考核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养的全面考核与掌握。其次,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社会交往能力、心理情感健康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增加对学生意识形态的考核,强调“知行合一”,并把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评促改,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通过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全程性,巩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此外,加大对教师课程思政实施力度和效果的长效评价机制。开展教师课程思政课堂观摩活动,举办课程思政教案撰写、课件制作等竞赛活动,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的课程思政实施力度。增加学生评教系统中对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评价内容,以评促教,凸显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效果。

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重要意义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一贯要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促进高校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利于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从而落实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高校教学改革推动过程中在教书育人领域的重要变革。该变革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专业课程同样担负着德育育人的功能,打破了专业课与思政课完全割裂开来的现象。[]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意识同时教育、协同发展,有效推动高校专业通识教育学习与思政教育建设的有机结合。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是解决高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将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有利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当代青年人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地以所学知识回报社会,主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实践中[]。培养能担当中国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英语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