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水平专业群就业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研究

2024-01-01 00:00:00王楠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专业群体系

摘 要:文章针对国家经济“三期叠加”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材料成型专业群围绕学生技术技能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探索形成了“五融入五阶段”就业育人体系,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能力。

关键词:专业群;就业育人;体系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Employment Education System of

High level Specialty Groups in the New Era

Wang Nan

(School of Material Engineering,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Shaanxi 712000)

Abstract:Aiming at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economic “three-phase superposition”,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employment education system of “five integration and five stage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he material molding specialty groups in different periods during the skill growth process,which has improved graduates’ ability to find and choose jobs.

Key words:specialty groups;employment education;syste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1]“六稳六保”之首均与就业有关,[2]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就业是民生之基、财富之源。14亿多人口大国保持就业稳定,难能可贵,蕴含着巨大创造力”。[3]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4]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千万学子,承载着万千家庭对安身立命的寄托;同时也关系着国家发展大局,关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做出了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5]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并于2022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6]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加之数字化、智能化产业转型带来的“机器代人”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社会需求总量增幅放缓,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产业转型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挑战

2020年以来,多种外部因素叠加,对尚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恢复阶段的国家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增量来看,2023年GDP增长率为5.5%,与2021年(GDP增长率8.4%)相比,约低了三个百分点。据测算,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每增加或降低一个百分点,将引起就业岗位新增或减少100万个。同时,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约为909万人,2023年这一数据达到了1158万人,经济增速的减缓引发的新增就业岗位的减少和毕业生规模的持续增大,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此外,除国民经济整体特点以外,技术升级也为毕业生就业和之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超大带宽智能互联网、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催生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转型,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全方位智能化再造,普遍地催生新网络、新平台、新基础设施,以及新要素、新流程、新产品、新设备、新机制,形成新创新链、新价值链、新产业链、新供应链,形塑出新企业、新产业、新流通、新贸易、新金融、新服务、新教育、新科研、新医疗、新社会,[7]其催生的大量的新职业、新岗位给市场经济带来了巨大效益,引领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但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产业的快速转型和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催生了技术对劳动力需求的“促进效应”和“替代效应”,[8]“机器代人”等是产业智能化的替代效应发挥典型表现,这一现象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劳动收入的降低,这一现象在国际、国内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9-10]但“机器代人”在减少低端操作岗位,影响就业规模的同时还催生了机器学习工程师、生产线维护工程师等新职业、新岗位的出现,在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需求,表现出“促进效应”。[11]与此同时,“机器代人”等趋势的存在,也引发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即中等技能岗位被大量替代而高、低端就业岗位需求不断增加的“就业极化”现象,以制造业为例,具体表现出以普通机床操作为代表的中等技能岗位被大量代替,而智能制造工程师等新兴岗位、五轴加工中心操作人员等高端设备操作人员、特种材料或复杂工况的焊接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同时外卖员等低技能岗位需求也不断提升,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就业极化”的存在,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速度的加快,已就业的学生为紧跟技术发展,满足岗位需求,其在岗学习、培训需求也日益增加。

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中的自身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是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将职业教育建设与改革成效的评价指标浓缩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服务贡献”等三大部分,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适龄人员能够获得自己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聚焦毕业生“出口”问题,各职业院校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以“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教材”“金基地”等“五金”为抓手推进职业教育“新基建”,强化职业院校的关键办学能力,推动职业院校服务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在职业院校纷纷就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办学能力提升路径等问题开展深入探索研究的同时,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却在决定人生未来的就业问题上过分强调就业环境、工作地点、上班时间、待遇水平等因素,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等外在条件,从而表现出“慢就业”“懒就业”“难就业”甚至“不就业”等现象。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就业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偏远地区、艰苦环境、辛苦岗位的抵触心理,希望在择业过程中能够留在大城市从事比较体面的白领或者服务岗位工作,而不愿意选择国家急需、产业急需的热加工类等工厂操作类岗位,其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引领不足,未能构建起完善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产业的需求有效融合。

二是在就业过程中过度强调工作收入和自由度而忽视了技术的积累和个人的长远发展。对高技术岗位来讲,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接受了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但由于学校学习需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在相关岗位上的普适性的操作技能,而非某一企业特定产品、特定设备的生产操作技能,因此,学生在到岗后仍需要进一步接受企业的专业培训和训练,这一时间段对于企业来讲学生创造的价值甚至低于培养学生的支出和工资支出,这一现象在高技术岗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西安某企业招聘的焊接员工为例,当年七月进厂的员工需要在厂内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大师指导下经过2~3个月的强化训练和半年左右的轮岗,然后再到工作室接受1个月左右的强化训练,才会进入定岗阶段,技能好的学生会被分配到钛合金或其他有色合金的焊接岗位,而技能一般的学生则从事一般碳钢结构的焊接,在这一时间段内的工资是相对较低的。同时,由于制造业、工程行业的从业特性,导致从业人员需要加班、倒班、夜班现场作业,学生因收入或上班时间问题而放弃该岗位,典型表现为学生就业时对倒班、夜班等十分抵触,进而选择工作时间灵活、入门工资较高的快递、外卖等行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长远规划欠缺,过分强调当前就业环境自由舒适而忽视长远发展。

三是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对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自身的定位过高等问题。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学生及家长对装备制造类工厂的印象是“进厂打螺丝”,对自身的认知是“我家孩子是大学毕业,应该从事一份体面的白领工作”“高中毕业就可以进厂打螺丝了”“上了几年学,工作岗位的工资不比高中毕业打工强”等。却对现代智能工厂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缺乏认知,对自身在实习期能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存在过高预期,导致了自身认识的偏差,进而产生了个人择业期望与市场岗位供给之间存在供需失衡。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在《“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要构建就业育人体系,加强“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加强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能力。在此背景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群(国家双高A档院校立项建设专业群,下文简称材料成型专业群)开展了系统的就业育人探索,形成了“五融入五阶段”就业育人体系。

三、探索就业育人体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材料成型专业群以“为党育能人,为国育匠才”为使命,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就业育人,按照职业启蒙、新生入校、人才培养、社会衔接、追逐梦想等五个阶段系统开展就业育人工作,并将思政教育、文化教育、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入就业育人全流程中,探索形成了“播种子、发新芽、闻花香、结果实、增基肥”的“五融入五阶段”就业育人模式。

(一)构建“五融入五阶段”就业育人体系,夯实毕业生综合素养

思政教育融入就业育人。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两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相融合。通过“课程思政+就业指导”集体备课活动,准确把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衔接点,将就业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提升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及职业约束能力,将个人职业目标规划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大浪潮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集体价值目标上的统一。

文化教育融入就业育人。打造以“红色工匠+”为特色的生涯教育新机制。传承学校“用革命的精神,创办革命的学校”的办学初心,优选、萃取陕西孕育的红色文化和工业文化的精华,将“革命精神”和“职业精神”培养融会贯通,形成“红色工匠”文化注入就业教育,组建“技能筑梦”红色工业实践团、“再唱南泥湾”红色基因实践队、“追寻红迹 赓续星火”社会实践团等学生团队深入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南泥湾、梁家河等地学习,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双重浸润下成长成才,个人发展与祖国同行。

行业教育融入就业育人。依托材料成型国家职业教育集团,构建“教职员、研究员、宣讲员、大学员、联谊员”聚合的“五员团队”,囊括职教名师、大国工匠、杰出校友、品学兼优学生、社会楷模、卓越企业家等230人组成的育人团队,通过工匠大讲堂、优秀校友大讲堂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榜样文化教育引领为根本,为推动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供源头活水。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育人。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就业指导课学分,入学后就开始分层分类培养。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主题沙龙活动、专业知识竞赛等,依托国家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G+智能成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平台,组织学生先后参与横向课题、产品试制、企业技术难题解决等项目100余项,持续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努力营造“人人热爱创新、创新推动创业”,构建“开放共享、协同育人”特色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学生发展。

专业教育融入就业育人。通过研学活动、校园开放日等方式,让高中生提前了解学校专业设置、特色,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入学后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模式,产业教授、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详细讲解产业发展、专业特色、学习课程、学习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生涯规划,将专业教育融入就业教育中,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聚力“五阶段”全生涯就业育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职业启蒙阶段:技能报告,播撒希望种。开展“走上银幕、走进访谈室、走向网络媒体、走进中学、走进校园”等活动,配合中央宣传部卫星电影制作频道拍摄并上映电影《穿工服的青春》;组织职教专家、学者走进陕西新闻广播(FM106.6、AM693)《1066教育直通车》、陕西二套都市青春频道等媒体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节目5次/年;组织优秀教师、技能大师走进中学开展职业启蒙及宣传教育3000余人次/年,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国家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播撒希望的种子。

新生入校阶段:职业认知,萌发新生芽。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五个第一课”工程。“新生入学第一课”,将红色匠心校园文化融入校史校情学习、校园参观认知;“专业教育第一课”,邀请行业大咖、名师学者进行国家需求、产业需求、职业面向和专业发展需求教育;“主题班会第一课”,开展“我的梦、职业梦、工匠梦”系列活动;“职业发展第一课”,邀请陕西省技能大师卢辉等优秀校友培养职业能力;“校园生活第一课”,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开展“走进班级、走进宿舍、走近学生”系列活动。有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产业、国家需求和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树立正确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理念。

人才培养阶段:德技并修,盛开青春花。组建“三师结构”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三个课堂”,“精心谋划,悉心指导,倾心关爱”浇灌学生青春之花。建设由“一线教师、企业导师、教辅管理”共同组成的“三师结构”教学团队;用好“第一课堂”,将工匠精神、爱国情怀融入岗位亟须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过程;组织好第二课堂,每年累计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付浩等学者大咖举办产业大讲堂、工匠大讲堂等活动10余次宣讲产业发展前沿、弘扬工匠精神;利用好第三课堂,在易班、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号等网络平台分享课程思政资源、时代热点话题,开展头脑风暴,组织大讨论,达到育人目的。

社会衔接阶段:产教融合,育成青涩果。依托全国机械行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职教集团、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等产教融合育人平台,与宁夏共享集团、国核宝钛锆业、西北有色研究院等龙头企业合作,将“增材制造+真空离心铸造”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开发实践项目40余项;建设西部超导、陕西天成航材等校外实训基地20余处,年均开设现代学徒制班2班次、订单班近10班次、落实顶岗实习学生1000余人次,使学生能够初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快速融入产业生产,使学生以“掌握必备知识技能、具备职业文化与职业精神、了解产业生产实际”的“青涩”形态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

追逐梦想阶段:终身服务,增施优基肥。树立“一早踏入陕工门,终身都是陕工人”的服务理念,为学生设置三年无条件保障期、免费提升服务项目和优先培训服务项目,将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向毕业后延伸。学生毕业后三年内享有跟班学习、返校择业机会,终身享有使用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等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学习提升的权利,终身享有优先使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焊接专业师资国培基地、中国铸造行业教育培训基地等学校优质培训资源的权利。

四、实施成效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毕业生人均岗位数量达到5个以上,部分紧俏专业可达15个以上,先后700余名学生参与创意、技术服务、产品试制、科研等项目100余项,提出创意规划70余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其中仅郑旭飞同学一人在校期间申报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两年内在校生先后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省级及以上奖项38项。近30%的毕业生就职于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部超导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等“两机”制造、核设备等领域企业和科研院所,60%的毕业生就职于全国500强企业。智能成型专业群内毕业生就业率97.4%、就业岗位对口率81%、毕业生就业满意度94%、毕业生起薪增长率8%。群内毕业生对学校的整体推荐度达91%,教学满意度100%。用人单位满意度98.62%,其中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92%)、问题分析能力(94%)、自主学习能力(90%)、创新意识(88%)、创新能力(82%)、解决问题能力(92%)均表示十分满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10-25.

[2]从“六稳”到“六保”,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底线思维”你读懂了吗?https://www.gov.cn/xinwen/2020-05/23/content_5514022.htm?ivk_sa=1023197a,2020-5-23.

[3]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s://www.gov.cn/zhuanti/2023lhzfgzbg/index.htm?eqid=b1bce34700006dbc00000002645df47c ,2023-3-5.

[4]助力高校毕业生走稳就业路[N].人民日报,2023-6-12(第5 版).

[5]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0-07/24/content_5529791.htm?eqid=a6d19cd90028d2b2000000036485a431,2020-7-24.

[6]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部署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312/t20231205_1093287.html,2023-12-5.

[7]胡汝银.从智能制造到经济与社会全方位智能化重塑[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 (5):78-90.

[8]DAVID H A,FRANK L,RICHARD J M.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An empirical explora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4):1279-1333.

[9]孔高文,刘莎莎,孔东民.机器人与就业——基于行业与地区异质性的探索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20(8):80-98.

[10]王永钦,董 雯.机器人的兴起如何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0(10):159-175.

[11]詹晓宁,欧阳永福.数字经济下全球投资的新趋势与中国利用外资的新战略[J].管理世界,2018(3):78-86.

(责任编辑 陈润梅)

猜你喜欢
专业群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中国外汇(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4
工程应用型本科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构建初探
东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20:20:59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职教论坛(2016年27期)2017-01-05 16:51:04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5:05:15
新兴专业集群化的路径分析
商(2016年35期)2016-11-24 10:40:57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37:36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4:28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体系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3:18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