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路径

2024-01-01 00:09:58潘霞
新课程·上旬 2023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者党员思政

潘霞

落实立德树人,是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立德树人,就是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引入“互联网+”等新时代信息技术,挖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开展小学语文思政教学,赋予语文教学传统“双基”任务,达到培“根”铸“魂”的目标。本文以六年级课文《桥》为例,探析小学语文“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及关键步骤。

一、深挖学科内容,发掘思政价值

语文教材紧扣时代,蕴含丰富的思政内容。在古诗词中,潜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涉及近代历史的课文中,折射出救亡图存的革命情怀,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奋斗、奉献的情感;在涉及父爱母爱的篇章里,蕴含着家庭责任及传承,有利于培养学生恪守孝道、勤劳节俭的品质。

课文《桥》,讲述了一位“老党员”在山洪暴发前将村民们安全地送过桥,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作为党支部书记,“老党员”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先让给乡亲们;作为父亲,“老党员”在生死之际推着儿子先走。教学时应想到,《桥》中的“老党员”是千千万万党员的缩影,在用生命阐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用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老党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信念和爱筑起的生命之桥,植根人民,跨越生死,超越平凡。这些课程思政价值,有利于培育学生成为新时代好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因此,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发掘语文教材中潜藏的思政价值,是开展语文思政教学的基础。

二、融入思政元素,拓展学科内涵

(一)课程内容整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内容整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文本的窗口,还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融入思政教育的契机。

《桥》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来深入探讨这一主题。首先,文章《桥》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老党员”在危急时刻选择了人民的安全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这一主题直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将这一情节与党的历史和初心使命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深入理解党员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本的表面内容,还能够从中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认识。其次,文章中的“老党员”与其儿子之间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家庭、责任和牺牲的窗口。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一情节讨论家庭的重要性、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在危急时刻的选择。这种深入的讨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最后,《桥》这篇文章中蕴藏的思政价值是如此丰富,以至于我们还可以将它与其他学科,如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进行交叉教学。

(二)文中示范与讨论

教育的真正力量不仅仅体现在教材的内容中,还体现在教育者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这些内容。通过《桥》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潜藏的思政元素。对于教育者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借助文中示范,进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元素。《桥》叙述了一个充满情感和责任感的故事,其中涵盖了许多可以深入讨论的主题。

“老党员”如何在最危险的时刻考虑到乡亲们的安全,以及他如何向他的儿子展现出坚定的信仰和信念,都是引起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有力材料。当“老党员”推着自己的儿子,让他优先过桥时,这不仅展现了他的父爱,还展现了他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仰。这为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学生探讨在类似情境下他们会如何选择,以及这样的选择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围绕文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政元素,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老党员”的选择是如何影响他的家庭和乡亲们的,他的牺牲又意味着什么,以及这样的牺牲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还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桥》这篇文章。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如何从文本中挖掘思政元素,还可以学到如何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这些元素的理解和看法。而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跨学科合作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跨学科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合作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帮助他们培养多元化思维方式。结合《桥》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从而实现真正的跨学科合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桥》不仅叙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和牺牲的故事,还是一篇充滿文学魅力的作品。通过跟文学课程的融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文学技巧,如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等。同时,文学课程中教育者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思政元素,如何将这些元素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桥》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跟历史课程的融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事件和人物。而历史课程中教育者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与今天的社会有何联系,以及如何从思政教育中得到启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桥》中的人物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挑战,如家庭与责任的冲突、生与死的选择等。通过与心理学课程的合作,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心理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同时,心理学课程中教育者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心理挑战背后的深层次的思政元素,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和反思。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桥》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涉及一些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如如何定义家庭、爱和牺牲,以及这些概念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含义。通过与哲学课程的融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些哲学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些问题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结合。

三、开拓教学路径,实施思政教学

(一)运用“互联网+”技术,呈现语文教学的学科内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运用“互联网+”技术成为一种创新且有效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为了跟上科技发展的趋势,更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学习体验。以《桥》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第一,互动式网页学习。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关于《桥》的互动式网页,在文章的某些关键段落或句子旁加入点击链接,学生点击后可以看到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如与该段落或句子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第二,希沃白板多媒体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桥》中的事件和人物,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电子白板教学,利用这种高科技教学工具将文本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整合,创建多维度、立体教学。第三,在线讨论与互动。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讨论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讨论的空间。在学习《桥》之后,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提供指导和反馈。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公民参与意识。第四,大数据学习行为分析。教师还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在学习《桥》过程中的行为和选择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难点,以及他们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从而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第五,游戏化学习体验。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桥》的角色扮演游戏,学生选择扮演故事中的某个角色,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和挑战,来体验角色的情感和选择,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通过上述方法,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学习体验,还可以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目的,即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

(二)融入时代思政内容,提升语文教学的政治高度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分析和讨论经典文学作品《桥》时,融入现代思政内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帮助他们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从而提升教学的政治高度。以下是几种具体的策略,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挖掘文章与思政的交叉点。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桥》中与现代思政教育相联系的内容。例如,可以考察文中人物面临的选择与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道德或伦理困境有何相似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故事中的角色生活在今天,他們会怎么做?他们的选择会受到哪些现代思政理念的影响?第二,结合新闻与热点。在探讨《桥》时,可以将文章与相关新闻或热点话题相结合。第三,邀请专家讲座。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政内容,可以邀请与《桥》相关的历史、文学专家,或者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线上或线下讲座。他们可以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分析《桥》中的人物、事件与现代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第四,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如电影、纪录片或音频,为学生展示《桥》的背景及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第五,小组主题讨论与分享。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桥》的主题与现代思政教育的联系。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与《桥》相关的主题,然后深入研究并与现代社会进行比较,最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三)引导学生课程思政,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目的

实施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课程思政是关键环节。只有当学生能够在课程中主动思考,关注现代社会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思政教学的目的才能够真正达到。而在语文课程中,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如《桥》,可以找到许多与现代思政息息相关的主题和情境,从而实现这一目标。一是激发情境共鸣。要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桥这个元素的认知和经验,之后引入作品《桥》的背景和主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故事情境,与作品产生共鸣。二是情节与现实对照。《桥》中的情节和人物选择是很好的思政教学入口。例如,故事中人物面临的选择、背景中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都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和困境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解读,并将这些情节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三是专家视角拓展。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教师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可以邀请与《桥》背景有关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或文学评论家,为学生分享他们对作品的见解和分析。通过这些专家的分享,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四是持续思考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每当讨论到与现代社会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认为这个情节中的人物应该如何选择?”或“你认为这种选择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然适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不断地思考和反思,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许多策略和方法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目的,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旅中,我们要坚持“德文并重”,要注重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切入点,进而培养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不仅是为了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他们心中,还是为了让学生在诗歌与故事中深刻体会祖国的伟大与文化的精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旨在培养出既懂文学又有深厚爱国情怀的新一代,为中华之未来注入无尽的希望与活力。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编辑:曾彦慧

猜你喜欢
教育者党员思政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我是党员向我看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