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2024-01-01 13:57王倩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服务

摘要:淮河琴书是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一带的传统民间曲艺,常年以艺术化展演的形式活跃于基层百姓舞台,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宣扬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正能量。梳理分析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现状,发现淮河琴书在服务群众文化活动中存在淮河琴书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淮河琴书文化展演形式单一、淮河琴书表演风格较为传统等问题,为此,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改进淮河琴书的服务活动:第一,健全淮河琴书系统化学习体系,加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供给;第二,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淮河琴书群众文化活动宣传推广路径;第三,精准界定受众群体,优化淮河琴书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效能。

关键词: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3)04-0074-04

淮河琴书是流行于阜阳、蚌埠、亳州等地的民间曲艺,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淮河琴书以艺术化展演形式服务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如何提高淮河琴书服务效能,不仅关系着非遗曲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也关系着国家文化振兴。本文以阜南县淮河琴书表演艺术团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访谈基础上,分析淮河琴书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的改进策略,为淮河琴书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近年来,淮河琴书坚持以“送戏进万家”展演形式开展社会群众文化服务活动。阜南县演艺中心与淮河琴书曲艺工作室共同组建了淮河琴书表演艺术团,成员有演员3名、乐队伴奏成员4名,主要负责淮河琴书作品创作、艺术展演、教学传承等工作。淮河琴书表演艺术团每年均举办数百场展演活动,演出地主要集中于阜阳城区及阜南县,偶尔会在太和、临泉等,观众多数为中老年人。表演艺术团会根据展演主题的不同,充分挖掘百姓身边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事迹,创编淮河琴书小段,向群众传递正能量。如2021年在建党100周年的展演活动中,表演艺术家们以革命烈士张淑贞真实故事为题材创编作品《生如夏花》,歌颂中华儿女坚定理想信念、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2023年在阜南县党校文化展演活动中,以牺牲在抗洪一线的解放军战士周丽平及奉献一生的水利人李西林先进人物事迹为题材创编作品《丰碑颂》,歌颂一代又一代王家坝人立志要“修好淮河”的奋斗精神及“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调查发现,淮河琴书在服务群众文化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淮河琴书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群众旺盛的文化需求与淮河琴书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影响着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效能的发挥。目前淮河琴书表演艺术团中能够从事淮河琴书展演活动的演员仅有3人,难以满足市场对淮河琴书的需求。虽然阜阳、蚌埠、亳州等地有一些民间琴书演员,但他们多存在琴书身份认同问题,如涡阳表演者称其演奏的琴书为“涡阳琴书”,他们极少参与淮河琴书展演活动。此外,民间琴书演员往往年纪较大,也没有相关人员组织他们开展淮河琴书展演活动。调查显示,8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乐于观看淮河琴书文化演出活动,但89.84%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少有机会聆听淮河琴书。由此可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阜阳等地老百姓对淮河琴书的需求较大,但是由于淮河琴书演员较少,淮河琴书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二)淮河琴书文化展演形式单一

目前,淮河琴书仍以传统的现场展演为主要活动形式。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展演形式已明显不适应非遗曲艺淮河琴书的传承与发展,难以将地方性民间曲藝进行广泛推广,也无法满足各年龄阶段观众的文化需求。由于现场展演需要足够的演员、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等支持,演出人员供给不足和舞台搭建资金成本较高问题,增加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难度。此外,线下展演需要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到场才能聆听,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较快,观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人更愿意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信息和文化娱乐,导致淮河琴书受众范围逐渐减少。因此,淮河琴书单一现场展演方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的快速更新与传播,失去了网络观众群体。

(三)淮河琴书表演风格较为传统

淮河琴书作为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其唱腔、曲调、表演形式等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都有一定差异。淮河琴书曲艺表演形式为演唱者左手打板、右手敲扬琴,主要伴奏乐器为曲胡,此类表演形式较为传统。由于受到主流音乐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和中年观众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表现形式。他们对于节奏感强、曲风活泼的音乐更感兴趣,相比之下,淮河琴书的唱腔、曲调较为传统,缺乏现代音乐所具备的时尚感和潮流元素,这就导致淮河琴书难以吸引青少年和中年观众的关注和兴趣。新时代,淮河琴书也在不断创新,如将坐唱改为站唱,伴奏人员加入伴唱,伴奏乐器中融入大提琴、竹笛、古筝、唢呐等,演唱由一人多角转为一人一角。尽管淮河琴书为适应现代观众喜好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和创新,但其表演风格仍然与时代主流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淮河琴书的传承人和相关文化单位需要继续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推陈出新,融合更多现代元素,以迎合不同观众的需求,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淮河琴书作品,推动淮河琴书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承教学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困难

淮河琴书的传承缺乏长效机制,教学体系不完善,导致人才培养断层,演员青黄不接,传承后继乏人,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淮河琴书多由传承人进行“示范—模仿式”教学,他们均为民间表演艺术家,虽有着扎实表演功底,但缺乏理论知识及科学的教学方法。首先,淮河琴书教学没有曲谱和教材,唱腔学习较为困难。淮河琴书常用唱腔有四句腔和垛子板,四句腔分为快四句腔和慢四句腔,垛子板是唱中有说,可谓九腔十八调[1]。唱腔复杂多变,音准控制较为困难,若没有曲谱,则需要学习者有过硬的练耳功底、记谱能力、音准和乐感,这无疑增加了淮河琴书学习者学习的难度。其次,淮河琴书教学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也是导致“流传变异性”的主要原因。访谈发现,学员在研习淮河琴书时,常会遇到同一曲目不同版本的现象,也就是说同一首作品在不同时间段演唱会出现不同的唱腔,尽管这些唱腔都是同一表演艺术家即兴演唱,但频繁改变唱腔严重影响学员对作品的理解,使学员无法对淮河琴书表演艺术形成清晰的认知。由于缺少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学员只能笼统地模仿表演艺术家的唱腔、表情、动作、神态等,这种民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够适应新时代学员学习淮河琴书的需求。

(二)缺乏宣传推广策划团队,文化活动服务传播路径较窄

淮河琴书缺乏宣传推广策划团队,是导致淮河琴书展演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提及琴书艺术时,群众广泛了解的均为山东琴书,对淮河琴书的了解甚少,主要原因在于山东琴书有着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路径。如山东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在抖音平台注册“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账号,粉丝已达6.2万人,发布山东琴书视频100多例,而淮河琴书目前仍无官方在线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淮河琴书宣传推广工作主要依赖于文化馆、演艺公司、传承人。在实际工作中,文化馆主要负责文化活动的策划,淮河琴书文化活动仅占一小部分,没有设立专人专岗负责淮河琴书文化活动推广;演艺公司主要负责淮河琴书的线下展演活动,没有开辟宣传推广渠道;传承人仍然采用传统“师徒制”教学,没有创新非遗传承发展路径。另外,山东菏泽学院音乐学院将山东琴书引进学校,特聘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李巧莲、孙明祥走进高校,讲解理论,传授技艺,将非遗音乐带进高校课堂并传承[2]。虽然淮河琴书表演艺术家也在不断探索淮河琴书推广形式,曾走进高校音乐课堂,但因未能找到民间音乐与高校课堂有效结合路径,仅开展一段时间便结束课程,收效甚微。

(三)没有精准界定受众群体,文化活动服务效能较低

淮河琴书传承人在开展文化展演活动中,没有对受众群体进行精准的调研和界定,在创作淮河琴书曲目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演出内容与观众期待不符。首先,作品中流行元素较少,难以满足年轻观众的喜好。淮河琴书虽有部分作品融入了新的元素,如《家与妈》唱腔中融入了黄梅戏唱腔、曲艺联唱《催征》融入了舞蹈和流行歌曲,但它们却没有结合年轻观众喜爱的流行语及歌曲,所以就难以引起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其次,体裁形式不符合年轻人喜好。淮河琴书体裁分为大书和小段两种形式,大书时长30分钟至1小时以上不等,小段时长约8—10分钟。淮河琴书新曲创作均以小段为主,相对于传统大书已将时长缩短,但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仍然过于冗长,现代观众普遍受互联网短视频的影响,对于长时间的表演往往缺乏耐心。总统上看,淮河琴书缺乏对不同观众喜好的精准定位,知识其服务群众文化活动的效能不明显。

三、改进淮河琴书服务效能的策略

(一)健全淮河琴书系统化学习体系,加强淮河琴书文化活动服务供给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前提,是加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供给的有效保证。厚植人才沃土、传承后继有人,这既是全社会的深切期盼,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重要基础[3]。淮河琴书的传承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但目前淮河琴书传承人的年龄普遍较大,平均年龄已达60岁,教学模式较为守旧,若要提升淮河琴书对学员的吸引力,加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供给,就应健全淮河琴书教学体系,培养更多传承淮河琴书的新人。首先,将传统的“示范—模仿式”教学细化为三个板块:表演班、伴奏班、写作班。其中,表演班课程应包含演唱(主要学习唱腔)、戏曲表演(学习角色表情、动作)、伴奏(主唱学习扬琴、快板,伴奏员学习曲胡、二胡、京胡、三弦、琵琶等民族乐器)、谱曲、剧本、配器(根据剧本和唱腔进行伴奏编配)。民间音乐在没有完全实现学校化教学前,由谁教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民间音乐家不懂教学,专业音乐教师不懂实践,因此,课程的开设需要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专业音乐教师教授音乐基础课程,第二阶段由民间传承人指导舞台实践课程。其次,民间传承人与高校音乐教师应重点挖掘整理淮河琴书所蕴含的当代价值、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共同编撰系统的淮河琴书教材,完善淮河琴书演奏视频资料,让淮河琴书学员有谱可参、有曲可唱,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淮河琴书非遗曲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培养更多优秀的储备艺术家。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淮河琴书群众文化活动宣传推广路径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淮河琴书表演艺术家应该积极寻找合适的宣传渠道,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宣传推广淮河琴书,提高淮河琴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下,互联网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了改进淮河琴书群众文化活动服务质量,可以将传统的线下演唱改为线上短视频形式呈现,方便观众聆听淮河琴书曲目,便于淮河琴书曲目转发和推广,扩大淮河琴书受众范围,提高淮河琴书美誉度。淮河琴书群众文化活动应紧跟时代脚步,加速拓宽淮河琴书发展路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将淮河琴书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建设“淮河琴书”官方网站、“淮河琴书曲艺馆”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提供淮河琴书曲艺文化资讯、曲艺欣赏、曲艺培训、预约入馆等群众文化服务,不断更新线上曲艺文化资源,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淮河琴书曲艺文化内涵,让淮河琴书爱好者足不出户免费“云”端学艺,享受曲艺音乐文化盛宴,发挥新媒体平台线上文化服务效能,促进淮河琴书更广泛的传承、传播与发展。淮河琴书亦可发挥引领作用,与太和清音、快板书、界首渔鼓、淮词、颍上花鼓灯等,共同打造民间音乐云平台,通过资源流量互相吸引,提高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效能。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淮河琴书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效能评价反馈机制。淮河琴书应当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应用于群众文化工作中,加强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的评价与反馈工作,了解和掌握群众对淮河琴书文化活动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提高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的效能。

(三)精准界定受众群体,优化淮河琴书群众文化活动服务质量

非遗曲艺“淮河琴书”文化是大众艺术,要做到贴合公众,走进公众。表演艺术家应进行深入调研,精准界定受众群体,了解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等方面的受众特点,针对性地创作符合其需求的作品,进一步优化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效能。首先,针对年轻观众群体创作短小流行曲艺片段。年轻观众群体普遍受互联网短视频及快餐文化的影响,缺少耐心,倘若淮河琴书作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就没有较强的耐心完整观看整段表演。为了吸引年轻受众,表演艺术家可以尝试精炼语言、缩短时长,创作2至3分钟的曲艺片段,同时在不改变传统唱词韵仄的基础上,将流行语等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其次,針对学生观众群体创作校园文化片段。学生群体学业任务繁重,可将文化知识以曲艺演唱的形式呈现,如可创编“古诗词琴书新唱”,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曲艺演唱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最后,中老年观众群体因信息化接受能力较弱,应多组织淮河琴书线下群众文化活动。此外,针对淮河琴书爱好者可以组织“琴书书会”,让其在聆听淮河琴书的同时有机会亲自参与淮河琴书演唱、演奏、创编活动。总之,淮河琴书表演艺术家要通过对受众群体的精准界定,根据不同受众对文化活动的实际诉求,优化淮河琴书在服务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服务效能。

四、结语

国家支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淮河琴书作为民间非遗曲艺,常年以展演的形式服务于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艺术形式。要实现淮河琴书曲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应健全淮河琴书系统化学习体系,加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供给;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群众文化活动宣传推广路径;精准界定受众群体,优化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效能。在弘扬非遗曲艺淮河琴书的同时,发挥淮河琴书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中的引领作用,激发群众文化活力,使淮河琴书切实扛起文艺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情的使命,让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鄢秀丽.淮河琴书现状调查及其传承与保护[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26(04):54-56.

[2]程屹屾.短视频助力“非遗”音乐传承的新路径:以山东琴书为例[J].戏剧之家,2023(14):22-24.

[3]李忱阳.让非遗“活化石”融入现代生活[N].人民日报,2023-04-06(01).

收稿日期:2023-01-0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21A0937);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优秀人才项目(2022rcgg0006)。

作者简介:王倩(1990―),女,安徽蚌埠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活动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论如何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植根乡村沃土 群文之花绽放
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思路
浅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对少年儿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