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思,陈保华
(1.兰州文理学院化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三氯蔗糖俗称蔗糖素,是一种高倍甜味剂,分子式为C12H19C13O8(如图1)。稳定性高,对光、热、pH 均很稳定。极易溶于水、甲醇和乙醇,微溶于乙醚。10%水溶液的pH 为5~8。1976 年,三氯蔗糖由英国泰莱公司与伦敦大学共同研制,并于1988 年投入市场,是唯一以蔗糖为原料的功能性甜味剂,可达到蔗糖甜度的600 倍。现在,三氯蔗糖已被100 多个国家批准使用,有几千种食物、饮料均在使用。
图1 三氯蔗糖的结构式图
三氯蔗糖[1]是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由于其甜味纯正,甜味特性与质量和蔗糖十分相似,且在一般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非常稳定,水溶性很好,适宜于各种食品加工过程。当前,三氯蔗糖在我国可用于饮料、酱菜类、复合调味料、配制酒、雪糕、糕点等许多领域。
①引起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研究显示,三氯蔗糖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后,可能会触发肠道接收功能紊乱,在停止三氯蔗糖摄入,恢复3 个月后,肠道中总厌氧菌数量仍没有回到原有的基线水平[2-5]。同时,三氯蔗糖会干扰肠内细菌与消化酶,从而导致肠炎症。②降低药物利用效率。三氯蔗糖能显著增加小肠中Pgp和CYP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治疗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③对糖尿病病人的影响。三氯蔗糖虽然没有热量,但是当食用含有三氯蔗糖甜味剂的食品之后,会刺激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从而导致人体对葡萄糖吸收的增加,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④基因损伤及其他危害。相关研究显示,对大鼠胃和肺的 DNA产生损伤,高浓度会降低大鼠平均体重以及红血球数量,促使雌鼠肾上腺皮层出血性病变以及产生白内障。有学者采用高浓度三氯蔗糖对小白鼠喂养试验[6],发现雄性小鼠中的大多数瘤形成是涉及肺、肝、脾、淋巴结和骨髓的白血病,其具有弥漫性血管渗透和邻近组织的广泛浸润。
相关研究发现,三氯蔗糖在高温下烹饪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有害的氯丙醇化合物。中山大学的陆夏莲课题组[7]对三氯蔗糖的热分解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高温下,不论是氧气氛围还是氮气环境,都会产生热分解反应。
①高危氯化生产工艺。三氯蔗糖的生产是高危氯化工艺,是国家重点监控的化工工艺。②生产企业三废处理难度大。三氯蔗糖生产企业有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尤其是废水处理比较困难,常规有机化工厂的废水处理方法——生物发酵-氧化曝气方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三氯蔗糖对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③环境污染风险。当前,我国的江河湖海天然水体和地下水中,都可以检测到三氯蔗糖。由于三氯蔗糖对微生物的毒性和抑制作用,不易生物降解。因此,三氯蔗糖中氯-碳键稳定不易被氧化,也不易化学降解,自然水体中的三氯蔗糖含量呈现累积趋势,并日益成为新的环境污染物。
三氯蔗糖分子中存在氯-碳键,这种分子结构是一种对生物有害的分子结构。在成人的身体中大概含有60 g 氯化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5 g。钠元素和氯元素都是我们身体需要的常量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但是在人体和所有生物体内,都没有发现氯-碳(C-Cl)共价键存在,而三氯蔗糖分子中却含有3 个氯-碳共价键。微生物发酵过程需要碳源和氮源,发酵产生碳氢氧化合物(如乙醇、乳酸)、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含硫化合物,却基本没有氯-碳键产物产生。因此,三氯蔗糖的危害会高于目前其他合成高倍量甜味剂(如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
天然产物几乎没有氯-碳共价键化合物存在。氯-碳共价键正是农药,如杀虫剂六六六(图2)、滴滴涕(图3)、敌敌畏;医药,如氯雷他定(图4),抗过敏药、氯霉素(图5),金霉素(图6),分子中经常存在的形式,对生命体有毒害或活性作用,含有氯-碳共价键的四环素中的一种金霉素,是四环素类别消炎药中毒副作用最大的。
图2 六六六分子式图
图3 滴滴涕分子式图
图4 氯雷他定分子式图
图5 氯霉素分子式图
图6 金霉素分子式图
(1)在食物的6 大营养素中未见C-Cl 键化合物,一般天然产物中几乎不见C-Cl 键化合物。天然产物包含下列化合物类型,糖和糖苷类、氨基酸和蛋白质、黄酮、醇、酚、酸、核酸、各种酶类、维生素、脂肪、油脂、蜡、生物碱、挥发油、萜类、苯丙素类、醌类、内酯、甾体化合物、鞣酸类、抗生素类等,这些化合物中都未见C-Cl 键化合物。
(2)极少动植物中含有C-Cl 键化合物。图7 为红藻毒素,其恶臭、有毒,用以阻止动物采食,保护自身。
图7 红藻毒素分子式图
酱油富含氨基酸、多肽、有机酸等风味物质,主要起到对食物的增鲜调色作用。甜味剂是增加食物的甜味,甜味是酱油无需承担的责任。爱好甜味的人们,可以在制作炒菜、拌馅等食品时自己选择加糖。
撇开甜味剂的副作用不谈,食物中添加甜味剂,会减缓或掩盖盐的咸味,增加食盐的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5 g,现在国人食盐摄入量已严重超标。
当前,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三氯蔗糖使用量控制在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15 mg 以下,而美国FDA 是5 mg以下,说明美国FDA 对于三氯蔗糖使用量的控制更加慎重。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对三氯蔗糖的使用建议为普通食品限用,儿童食品禁用。其实,自然界中有很多高倍量的天然甜味剂,如甜叶菊苷、甘草甜素、罗汉果苷等,都可以取代三氯蔗糖用于食品当中。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三氯蔗糖的危害需要长期的跟踪研究。2023 年5 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慎重使用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钠等。2023 年7 月14 日,世卫组织官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引起人们对甜味剂的广泛关注和担忧。食品安全无小事,相关部门应采取慎重政策,食品添加剂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此外,随着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部分国家标准已经过时,有些不甚严谨,相关部门应该加以完善。未来,相信随着相关部门、行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将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