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价值逻辑、基本框架与提升路径

2024-01-01 18:43赵佳豪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北京100872
宁夏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纪律中国共产党干部

赵佳豪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北京 100872)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1]27,这一重要论述诠释了百年大党的价值之所在、力量之所在、根基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们在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规定,大多行之有效、群众认可,要继续坚持。”[1]379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持续地、稳定地依靠群众路线凝聚力量,离不开为人民服务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成的系统性的群众路线制度。基于此,系统梳理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从学理上阐释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价值逻辑、基本框架与提升路径,对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众路线的“制度”要义与价值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建构了深厚的制度基础,只有探究群众路线和制度建设内在关联的缘起,才能彰显出群众路线“制度”要义的理论深度、历史厚度和现实宽度。

(一)理论逻辑:群众路线制度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品质的具体呈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底色和制度特色,这也是群众路线“制度”要义的理论缘起。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原则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立足于唯物史观,从根本上否定了唯心史观的“英雄创造历史”。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进而推进了社会发展,在创造历史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分散的力量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起来。列宁指出:“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3]而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克服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实现真正的阶级斗争。经典作家关于群众观的重要论述,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实践。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制度观明确了建设群众路线的行动指南。政党的制度观是政党自我定位、约束形式、政党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马克思非常重视政党纪律,“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4]。列宁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观,关于联系群众的机构建设,他特别强调工会的纽带作用,要求工会“通过日常的工作说服群众”[5];关于联系群众的纪律建设,他强调严格的纪律是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基本条件,而检验无产阶级政党纪律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善于同最广大的群众“打成一片”[6]。

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品质,而制度建设则通过原则、纪律、组织、机制等形式立体地呈现了这一品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群众观点和制度建设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从理论上论证了群众路线和制度建设同向发力的必然性。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积累了丰富的制度经验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7]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群众观点和制度建设的论述为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制度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出场,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主题是革命动员和人民解放。首先,依靠群众是党坚信的革命出路。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其中要求“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奠定了“群众党”组织路线的制度基础[8]。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指出新党章的总纲和条文“都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内化于党的根本制度[9]。其次,中国共产党通过《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等制度法规,动员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形成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力量;通过《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194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1942 年)等制度法规,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党建目标[10]。革命时期党群关系制度化的有益探索为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制度存量”。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主题是人民民主和作风建设。首先,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建设。伴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人民当家作主从制度文本走向实践,又最终升华总结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次,为了更好应对执政以来干群问题的新变化,党的八大把“群众路线”写入党章,从联系群众的意义和脱离群众的危险正反两方面进一步阐释群众路线对执政的根本意义。此外,党中央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1950 年)、《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指示》(1953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1953)、《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61年)等制度法规,以更严格的党规党纪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后,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主题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首先,这一时期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旨归。邓小平指出,党的各种计划和规划,重点不在指标的设计,“而要把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放在优先的地位”[11]336。改革开放逐步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基本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其次,党中央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党的十二大党章新增“党的干部”一章,明确要求干部必须“正确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明确了党的干部是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关键[12]29。这一时期,党中央还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 年)、《党员领导干部犯严重官僚主义失职错误党纪处分的暂行条例》(1988 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03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2010 年)等树立起反腐败的高压态势。

进入新时代,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主题是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自我革命。首先,坚持人民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的制度建构中。党中央一体构建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13]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以驻村工作队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的党建扶贫模式,密切了党群关系,夯实了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其次,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的前提,这一时期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一大目标就是应对世纪疫情的挑战,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构建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以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最后,自我革命是新时代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另一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开局破题,坚持依规治党,制定了一批重要党内法规,形成了以党章为统领的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包括《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2015年)、《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6 年)、《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2013 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8年)等一系列党内法规,为从根本上“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14]奠定了完善的法规制度基础。

(三)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中心任务的战略指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21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是新时代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战略指向。

其一,群众路线制度建设有利于站稳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充分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党要使十四亿多人口整体地、不掉队地迈进现代化社会。基于此,全党首先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16]。刘少奇曾作出警告,在我们党内和国家“也可能产生一种新的‘贵族阶层’”,需要完善制度规定,根除特殊阶层“站在人民头上,脱离人民”的可能性[17]。加强群众路线制度建设,一体推进党内教育和群众监督,能够形成“站稳人民立场”的党内党外双重合力。

其二,群众路线制度建设有利于把握人民愿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化的逐步推进促使群众的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即从更重视物质需求到更重视以政治参与为代表的精神需求。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诉求的增加,要求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制度优势,“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18]。此外,能否将多元的群众诉求纳入制度化表达的轨道上来,能否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回应群众多样的美好生活期待,是中国式现代化对群众路线制度建设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

其三,群众路线制度建设有利于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一方面,群众路线制度建设能够促进顶层设计和基层群众首创的有机统一。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需要问计于民,“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19]。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重大突破都是通过群众路线将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差异化探索总结提炼为具有可推广价值的改革方案。另一方面,群众路线制度建设能够回应信息化时代走网络群众路线的新挑战。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制度建设不仅要求领导干部“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20],还要为群众参与网络公共事务提供规范化、精准化、科学化的表达渠道和监督渠道。

二、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系统优势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底色和制度特色、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指向展现了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必然性。而研究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系统性,还需要重点分析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本文将在党内法规的范围内讨论群众路线的结构体系,原因在于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制度建设也主要体现为党内法规制度的发展完善。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居于党内法规体系中的统领地位[21]。党的二十大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以下简称二十大党章),群众路线的人民底色既融入二十大党章的总纲和具体章节,又集中体现为领导方法、组织原则、干部标准和群众纪律四个部分,勾勒了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一)核心要义:作为领导方法的群众路线

党的二十大党章延续了十四大党章关于群众路线的表述:“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22]9实现党的正确领导,需要发挥群众路线作为领导方法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23]这一重要论述从调查研究、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等方面廓清了群众路线作为领导方法的制度优势。

首先,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正确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对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现代化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回顾革命时期的经验,毛泽东强调:“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24]1941 年,中共中央通过《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央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决定设立中央调查研究局,以专门机构保障调查研究在全党的顺利开展,并宣传介绍了七种调查研究方法[25]。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身体力行,“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11]322。“调查”和“算账”为邓小平回答“小康水平的标准”、“如何实现小康”等问题提供了充实的现实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同样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党中央进行了两轮党内一定范围的意见征集,达4700 多人,还组织了48个课题组对23个重点课题开展专题调研[26]。2023年3月,中办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规定了12 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6 个方法步骤、4 项工作要求[27]。正是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党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的治国理政方略,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真正符合我国国情和需要。

其次,群众路线制度建设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其一,中国共产党需要通过宣传群众来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释放社会变革的主体性动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28]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然后通过宣传群众的方式“掌握”人民群众,促进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化,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凝聚不竭动力。其二,党需要通过宣传群众来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人民群众极易受到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党的任务之一就是领导群众与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和斗争,在斗争中密切党群关系,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其三,促进理论从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需要落实到组织群众。“哪里有千百万人,而不是几千人,哪里才是真正的政治的起点”[29]。宣传群众以“一般号召”为核心,但却存在落空的风险,只有通过组织群众进行“个别指导”,才能真正凝聚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驱动力。

(二)重要内容:作为组织原则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在各级党组织的运用体现为义务责任和民主集中制的运用。首先,群众路线体现为各级各类党组织的义务责任。“义务优先”是党的组织必须遵循的政治逻辑[30]。群众路线正是以义务责任的形式内嵌于党的各级组织中。其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组织体系的遵循。群众路线在党的二十大党章总纲中“党的建设基本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章节中作了明确的规定,是各级组织践行群众路线最根本的制度依据。其二,群众路线是党的中央组织的工作原则。党中央是全党的大脑和中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规定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原则之一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中央组织的组成人员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31]。其三,群众路线是党的地方组织的重要遵循。根据《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的规定,党的地方组织一方面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并接受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为了更好促进地区的改革发展要“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目标任务”[32]。其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33],也是群众路线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都结合了基层群众工作的一般要求和本领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贯彻群众路线的相关规定。一方面,党的基层组织要加强和群众的联系,了解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好实际问题,同时将党的政策更好宣传给群众,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党支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现、培养和推荐党员、群众中间的优秀人才”[34]。各类基层组织都承担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如“培养企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选拔“农村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储备“村级后备力量”等。

其次,群众路线还体现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十四大党章进一步明确了民主集中制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22]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键表率、评估标准、法规保障等方面全面推进民主集中制建设。第一,聚焦领导干部群体,发挥“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民主集中制贯彻得怎么样,关键看高级干部做得怎么样。”[35]65在领导班子运行中,严格区分组织意图和领导个人意图,不能以个人意图凌驾于组织之上,必须将党内酝酿、集体研究、征求意见等制度规定落到实处。第二,明确考核评估民主集中制的标准为发扬民主、正确集中、开展批评、纪律执行四个方面而不是“简单进行结果性评价”[36]。考察发扬民主的情况以评估领导班子是否存在“一把手”个人专断现象,考察正确集中的情况以评估是否存在党的领导软弱无力的现象,考察开展批评的情况以评估党内生活是否存在不严肃、不健康的现象,考察纪律执行的情况以评估是否存在“偷工减料、随意变通”的现象。第三,以法规制度体系保障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均从不同角度完善了议事决策制度,健全了党委领导班子的民主集中制运行情况。

(三)基本要求:作为干部标准的群众路线

干部标准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群众路线都是领导干部选拔培养的基本条件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群众路线的原则确立为干部选拔的基本标准。1938 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党的干部“以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与群众有密切联系,有独立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为私利等等为标准”[37]。1940 年,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进一步明确了“与群众有密切联系”的干部标准,强调:“共产党要处处依靠群众。先了解群众,帮助群众,群众才能帮助我们。”[38]将贯彻群众路线作为干部标准,密切了党群联系,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39]。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路线的干部标准首先体现在为群众谋利益上。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决定整顿党的组织,要求一切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在人民群众中起模范作用”,“党员的私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的即党的公共利益”[40]78,党员干部要当“人民的勤务员”[40]79。其次,体现在要大力培养和提拔新干部,提升干部专业化上。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要求党加快干部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将群众路线教育融入其中,“教育他们注意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促进各类干部“在长期的工作中学习专门知识”,提升干部专业化水平,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40]73。

改革开放后,群众路线作为干部标准首次在党章中作了明确规定。党的十二大党章首次设置了“党的干部”一章,其中干部的基本条件第四条强调:“具有民主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正确地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反对官僚主义。”[12]29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标准和政绩观。胡锦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坚持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解决党风方面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坚决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41]。

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作为干部标准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进一步细化了“德才兼备”的好干部标准,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二十字标准。“为民服务”和“求真务实”都体现了干部标准中的群众路线原则。“为民服务”要求党的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求真务实”即强调党的干部必须真抓实干,“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42]。此外,干部选拔培养等法规构成群众路线干部标准的制度保障。党中央在2014年、2019年两次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以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法规内容塑造了正确的用人导向,落实了“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的干部考察要求[43]。《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干部双重管理工作规定(试行)》、《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等党内法规完善了干部选育管用的全链条机制,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法规制度保证。

(四)行为规范:执行党的群众纪律

党的群众纪律是对全党践行党的宗旨和处理党群关系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44]。群众纪律是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制度保障,从广义来说,凡是对密切党群关系起到约束作用的纪律形式都可以称作党的群众纪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密切军民关系是群众纪律的主要内容。毛泽东领导红军时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等内容都是与密切党群关系、军民关系直接相关的纪律保障。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发《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整合统一了各地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了军民关系,扩大了群众基础,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4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规范党政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成为群众纪律的主要内容。1961 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定了“工作要同群众商量”、“不特殊化”、“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内容[46]。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纪律也得到了重塑和发展。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严厉惩处党员干部“向党伸手,争地位,闹待遇”、“搞特殊化”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打击对群众工作“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等官僚主义作风[47]。1990 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以纪律的形式规定了“处理利用职权敲诈勒索、索贿受贿、贪污盗窃、私分公款公物”[48]的处分。此后,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均对如何处理党群关系作了补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纪律的内涵。1997 年2 月党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2003 年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虽未直接设计单独的“群众纪律”分类,但保障群众利益和群众路线执行的规定分散在各个章节,又集中体现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行为”、“侵犯党员权利、公民权利的行为”以及“失职、渎职行为”等章节。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群众纪律作为一种单独的纪律分类先后写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5 年)、《中国共产党章程》(2017 年),党的群众纪律有了成体系的完善的制度规定。新时代形势快速发展变化,既有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已经不再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党章与其他党内法规的纪律规定整合成“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六项纪律。群众纪律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有益做法,群众纪律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直接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间接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干涉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的行为、优亲厚友等有失公平的行为、盲目上项目的政绩工程行为、能救不救的行为以及侵害群众知情权的行为,充分彰显了“纪在法前、纪比法严”法规价值,补强了党纪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将纪律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党章也写入群众纪律的相关内容。2018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针对严重违纪违法中管干部忏悔录以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新形式新表现中暴露出的新型违纪行为,进一步优化补充了群众纪律的相关内容。一是特别强调了要对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从重或者加重处分”;二是将扫黑除恶与群众纪律结合起来,增加利用宗族或者黑恶势力等欺压群众,或者纵容涉黑涉恶活动、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等行为的处分规定。群众纪律的不断发展变化充分保障了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为群众路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纪律保障。

三、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时代要求和提升路径

前进道路上,立足历史方位的变化,只有继续树牢群众观点,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完善群众路线制度建设,才能凝聚党心和民心,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注入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和磅礴力量。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不断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

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促进群众路线制度建设向治理效能转化、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49],就无法完成其先锋队的历史使命,也就失去了自身的行动价值。从毛泽东提出的“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到邓小平提出的“党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工具”,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人民至上”,都是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建立在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基础上。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党的领导,群众运动就不可能克服内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分散性等弊端。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50]。

发挥群众路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优势,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确保党可以始终依靠群众路线激活“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15]26-27。其次,要在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51]要推动调查研究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科学性和成果的有效性,以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高干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最后,要建立健全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将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凝聚群众力量相结合,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二)坚持和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促进群众路线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结合

“党的自我革命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完整体系,是具有严密内在逻辑关系的系统工程。”[52]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为促进群众路线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提供了系统的制度框架支撑。首先,加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夯实群众路线的基础性制度支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党内法规资源存量,发挥既有群众路线党内法规的制度优势和体系优势,克服群众路线制度“虚置”和“空转”问题。另一方面,针对管党治党中出现的新问题,应当不断丰富充实群众路线党内法规的实质内容,增强党内法规的适用性和回应性。其次,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一方面,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核心,促进党内民主原则制度化、活动规范化、程序合理化,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53]。另一方面,完善党委议事决策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考核评估体制机制,保障正确集中。最后,大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严密的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推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35]79。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基层党建带动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以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改善基层治理行为、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坚决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严格按照党内法规等相关规定严格基层组织生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和群众组织力。

(三)系统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以问题为导向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建设

作风建设是关系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密切联系群众又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首先,系统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化群众路线制度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关键就在于抓住了作风建设的问题导向。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就以解决“四风”为主要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开始就奔着解决“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54]等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所有问题全面整改相结合。其次,要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培养好的党风和整治坏的风气都需要依托长期化、稳定化、科学化的制度建设。以党内法规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增强作风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展现良好的党的形象[55]。最后,必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只有深入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才能满足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赢得人民信任。

(四)积极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路线工作体制机制

网络群众路线即中国共产党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等新型媒介形式了解群众需求、服务群众生活、为群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56]这一重要论述回应了党的群众路线传家宝如何在信息时代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时代课题。根据第五十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57]。在此形势下,党中央十分重视通过网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党的二十大是党史上首次通过网络征求意见的全国代表大会,2022 年4 月15 日至5 月16 日期间,共收集超过854.2 万条、2.9 亿字的意见建议,汇总形成了1675条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次活动作出重要指示,“要总结这次活动的成功做法,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58]。

走好新形势下的网络群众路线,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网络的本领。首先,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贯彻好党中央的要求,将互联网知识培训、技能培训、思维培训纳入干部教育体系中,为党员干部增强走网络群众路线的本领提供渠道、搭建平台。其次,各级领导干部应不断增强对信息时代走网络群众路线的现实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59]。最后,要加快各级各类电子党务、电子政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党务(政务)运维的体制机制,既有利于为网上民意提供规范化、合法化、便捷化的表达渠道,也有利于合理引导网络舆论、防止舆论快速发酵,促进网络群众路线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纪律中国共产党干部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纪律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美国家长怎样理解“纪律”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