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指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使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数学思维。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效果不理想,教师必须除旧布新,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策略展开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启发他们建立与知识点之间或学科之间的联系,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懂得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生受年龄、认知、自身发展特点等因素的制约,数学思维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启发,逐步引导,激活数学思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可结合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启发他们按照一定的数学逻辑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拿出五角星,启发学生看到五角星,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想到线性知识,有的想到角的知识,进而引出角的基本知识。教师由此提问:“你们所说的角是指五角星是角呢,还是说五角星里面有角?”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得出了答案:“五角星是图形,五角星里面有角。”教师继续提问:“什么是角呢?”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思考,得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两条边不能弯曲”的特点。学生了解了角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角的分类、画出各种角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角的知识。通过角的分类,学生可以认识平角、直角、周角、锐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最快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然后让学生运用目测、量角度、比三角板等方法进行互相检查。接着,师生总结角的判断方法:以直角90°为标准,判断锐角和钝角。小于90°为锐角,大于90°为钝角。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想一想:180°是什么角?360°又是什么角?教师以启发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更勤于思考、乐于探索,从而掌握更多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运用能力。
设问与教学息息相关,好的设问能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寻找解决方法,解除疑虑。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置身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中,既复习了旧知又习得新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
例如,教学《千克与克》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巧设问题引出千克与克的知识:“小乐要帮妈妈买一斤面粉,称重时应该用什么重量单位呢?”学生初接触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还不能区分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克,什么情况下要用千克。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下一个问题:“我想知道一桶花生油和一盒饼干的重量分别是多少,有谁可以告诉我吗?”接着,教师出示图片,一桶花生油5 千克,一盒饼干120 克。学生观看图片后回答教师问题。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学生掌握了千克和克的用法。最后,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如一支牙膏、一根火腿肠、一袋大米、一袋盐等。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生活中比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需要用千克作单位。问题的提出,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在层层解疑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意识都不相同。要想学好数学,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有良好的数学意识。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还有待学习积累,对数字、计算、换算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虽对数字较敏感,但缺乏足够的数学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其学习能力,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即使离开课堂,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意识,引导他们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
例如,教学《认识100 以内的数》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增强他们的数学意识。如,生活中常见的大巴车限坐56人的数字,教师就可设计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习100以内的数的相关知识。情境设计如下:班级学生需要坐大巴车去春游,一辆大巴车限坐56人,班级共45 人,这辆车够全班学生坐吗?大巴车等红绿灯时,前面4条车道停着很多车,教师和学生一起数,共有15 辆。红绿灯过后,请再数出100 辆车。在完成第一个问题后,师生一起数车辆数,每数完10辆就圈起来,数到最后,学生初步认识了10 个10 是100。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牧羊图、百球图等设计数数活动,如数100根小棒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知100是多少,亲身体验100 比以前学习的20 以内的数要大得多。同时,通过课堂联系生活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且在生活中常常要用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其数学运用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掌握更多数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即使离开教师的引导,也能自主学习、探索新知。如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从依赖单纯记忆与模仿转变为独立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模式。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独立学习、思考的机会,使学生保持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让他们在思考、探索中获得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他们抽象、概括能力,并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首先,教师为学生呈现不同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要先找出图片中的平行四边形,再预设: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接着,学生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研究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一一求证前面的预设。学生在量一量后发现前面的预设都是对的。最后,让学生画一画,分别在对边之间画垂直线,画完经过测量,发现所画的所有垂线段长度都是相等的。由此说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过思考、归纳、总结,充分感受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有效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循序渐进,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并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探索高效有用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