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涉及了婚恋问题,而关于这方面的阐述还都具有一定的性别倾向性,尤其是对女性比较关注,很多都认为女性在进入婚恋关系后,容易产生自我认知迷失的情况。本文就缅甸小说《不是恨》进行解读,重点对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描述性分析,进而探析封建婚姻对于女性的戕害,以及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女性角色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缅甸小说;《不是恨》;女性;人物形象;婚恋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4-0034-0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缅甸残酷的封建礼教制度仍然盛行,封建的伦理道德仍旧紧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很多青年妇女被压制着,给无数的家庭酿成了悲剧。作者笔下的封建婚姻制度映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众的生存现状。时代虽在发展,但其所讲的故事与各国文化碰撞相通,文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思考。其他缅甸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也描述了很多女性角色的悲惨命运,由于社会落后、迷信思想对女性的戕害,女性自身意识迷失,致使她们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解读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也是如此。因此笔者通过分析缅甸小说《不是恨》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而全面深入地剖析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中的深层内涵[1]。
一、《不是恨》作品概述
《不是恨》是缅甸女作家加尼觉·玛玛礼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1936年开始在《缅甸新光报》发表文章,为争取妇女权利,提高妇女大众觉悟而呐喊[2]。《不是恨》是以1939年之前的缅甸作为背景展开描述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聪明、美丽、单纯、善良的姑娘——薇薇喜欢上了受殖民主义奴化教育、由内到外看似都完全西化的缅甸男人——吴苏汉。吴苏汉平时西装革履、仪表堂堂,有着文质彬彬的外表,他的生活方式也十分文雅,说话语气温柔动听,薇薇被他的这个样子所吸引,因此心生爱慕,经常默默模仿他[3]。后来,薇薇爱上了这个男人,并且如愿和他结了婚。而当和这个男人共同生活、深入了解后,薇薇才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在朝夕相处中,她看清了这个男人的真实面容。吴苏汉对自己的同胞十分鄙夷,从不关心家国大事,为人也非常的冷漠、自私。虽然吴苏汉是真的很爱薇薇,生活中对薇薇照顾有加、体贴入微,但是他的爱却是畸形的,他要求薇薇必须一切听他的安排,对他要完全顺从,甚至不让薇薇和娘家人来往,也因为他的限制,导致薇薇没能和自己的父亲见上最后一面。后来,薇薇下定决心要和吴苏汉离婚,却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孩子考虑,软弱的她最终决定回去延续自己不幸福的婚姻,继续做吴苏汉的笼中小鸟。可是因为精神上的抑郁和身体上的病痛长期折磨,薇薇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女主薇薇发自内心地说出:“我不是恨他,我是恨自己爱上了他。”这句话对于那些甘愿自轻自贱、不具有独立人格、盲目崇洋的女性而言,也无疑是一种警示。
作品以现实为基础,描写的是1939年之前的缅甸社会状态,在对女主薇薇的家庭、爱情以及婚姻生活的描述中,以小见大,通过描写这个小家庭的种种事件,进而将反抗压迫的思想表现出来,展现出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缅甸百姓真实生活的写照[4]。
二、《不是恨》中女性人物形象解读
女主薇薇和她丈夫吴苏汉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吴苏汉并不是一位完全被西化的男性。如果吴苏汉是传统缅甸文化的执行者,那么他在父权思想的主导下,对妻子也会有一些关心;如果他被彻底西化,那么他应该给妻子自由。但是他处在两种文化之间,所以他的行为举动往往不伦不类,他一方面觉得妻子没有太多文化不算是完整的主体,另一方面又觉得妻子必须要接受自己的掌控[5]。而作为缅甸传统女性之一,薇薇遵守三从四德,听从丈夫的指引,以这种低姿态的方式来维持和丈夫之间的关系,也是导致她最终悲惨结局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果薇薇表现得像是一个完全被西化的女性主义者,她的结局也不一定就会更好。这一点可以从《缅甸岁月》中找到启示,《缅甸岁月》中的马拉美因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突破传统约束,但是这并不能真正地突破男性的禁锢,所以她最终变成一件消费品,得不到大家的尊重,随时会成为弃子,难以形成自我主体性。这样仅仅就是在形式上挑战传统,带来的结局可能比服从传统更悲惨,因为他们找到了问题,却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所以这种情况下退回传统进行自我保护才是明智的。
就当时的缅甸社会背景来看,多数女性会作出和女主一样的选择。缅甸的佛教文化要求女性在婚后要以丈夫为尊、服从丈夫、隐忍顺从、永不背叛。女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潜意识里对丈夫的所作所为是缺乏质疑的,她也明白性格难以改变,即使是不隐忍也可能无济于事,且当时的缅甸社会中,男女地位本就不平等,大家都以男性至上,如果丈夫和自己离婚,那么几乎所有人都会认定这是女方过失导致的离婚。在那个时代,离了婚的女性是被社会唾弃的,也不会再有其他的男性愿意接纳离过婚的女人。在缅甸大众的社会认知中,婚姻和文身都是无法更改之事,选择了就没有回头路了,所以一旦踏足婚姻,就意味着一辈子都要顺从自己的丈夫,就算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要隐忍[6]。所以即使薇薇和丈夫吴苏汉之间已经存在了很多矛盾和隔阂,但是她还是坚持和丈夫在一起,虽然她有离开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放弃了。
在《不是恨》这一作品中,父权思想比较突出,缅甸传统女性对这种文化十分认同,对丈夫服从也和她们内心的想法一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就像是女主所说的,她的内心并没有怨恨,因此她也不觉得这是压迫,因此父权对她实则是无效的,感受到了压迫又反抗不了的情况下,才会觉得失去自由。而缅甸的很多女性并不认为这个问题是问题。这样看来,缅甸女性对于传统女性主义还是有一定倾向性的,她们强调的是以柔克刚来消除父权施压,进而获得自己内心的自由。但是中国女性对于薇薇的选择可能并不认同,因为中国女性更倾向于独立自主的人格。
在对薇薇的描述中,她懂事早熟,因为家庭原因,小小年纪就可以帮助父亲打理家中生意,不让父亲为她操心,性情也十分乖巧温顺,相貌端正,白净可人,无疑是一位“家宅里的天使”,薇薇符合封建思想下男性对女性的所有要求,这也是吴苏汉一眼就相中了薇薇的原因。
但薇薇是否真的爱上了吴苏汉,这一点文中并不明确。在她和吴苏汉刚在一起的时候,塔塔问她是不是爱他,她回答不上来,她的回答是他爱自己。这一点或许和缅甸的文化也相关,因为在缅甸的文化中,女性不能主动表示自己喜欢没有追求自己的男性,所以薇薇不会说自己爱不爱谁,而是看谁爱自己,如果有男性表示自己爱她,那么基于顺从的思想,薇薇也会觉得自己也应该爱他。这样来看,薇薇的爱似乎是没有主体性的,她没有自主表达爱的意识。这一点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如她不知道自己想不想结婚,吴苏汉和自己并没有商量结婚的事,而是直接通知她结婚的日子;她不知道自己有多在乎父亲,在父亲重病后,吴苏汉不让她去看望,她也就不去[7]。
而吴苏汉是不是真正爱薇薇,在对他的一系列行为进行分析后,大抵也是不爱的。虽然他对于薇薇也是细心体贴、十分照顾,但是这些是建立在薇薇要顺从他的基础上,所以与其说吴苏汉爱薇薇,不如说他更爱自己,他的爱是自私的,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的,这种爱不算真的爱,而是一种自私的占有和支配。因为吴苏汉的爱里没有尊重,他甚至不让薇薇和自己娘家人来往,不关心薇薇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强加给她,只告诉薇薇吃什么更营养,而忽视薇薇真正想吃什么。
而在这样一场夫妻关系中,薇薇似乎又是甘之如饴的,因为吴苏汉虽然对薇薇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但是遵守这些要求是薇薇自己的选择。在薇薇父亲病重之时,薇薇没有去看望,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而当时吴苏汉并没有把她绑起来,只是像以往一样希望她和娘家少来往,最终薇薇没有去见父亲是她自己的选择,所以她没办法去恨吴苏汉,她只能恨自己。
三、《不是恨》中女性人物形象思考
对于《不是恨》这部作品,部分读者给予了极其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反映西方生活方式、影响缅甸社会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8]。故事中吴苏汉的生活方式只有表面的西化,他不懂真正的西方思想。而在西方思想中,人是自由且平等的,所以他如果真正被西化了,那么应该是懂得尊重妻子的,而不是强迫妻子、要求妻子完全顺从自己。而女主薇薇向往的西方自由也只是浮于表面的,她不知道西方的先进并不是牛奶面包,而是女性不必完全依附、顺从丈夫;无论是什么样的女子,都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事事都听从丈夫的指令,而是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是她在被丈夫要求自己少和家人来往后,依旧不管不顾地去看望自己生病的父亲。小说中说吴苏汉是假洋鬼子,并不是因为他是缅甸人,而是因为他的意识里还有很多传统的封建思想,这并不是真正的西化。這部小说并没有东西方文明之争的意图,而真正让女主走向悲惨命运的根源是深深印刻在她脑海里的传统封建思想和价值观,如果薇薇也能被西化,那么她就会有自己的自主思想了,不必完全听从丈夫的指令,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这部小说中的女主薇薇形象以现在的价值观来看,这都是已经不被提倡的了,而用现代女性的眼光来看女主的那句“我不是恨他,我是恨自己爱上了他”来看,女主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对自己的所有遭遇并不怨恨,甚至认为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自己没有怨恨的理由。从这一点来看,女主薇薇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是比较严重的,这也是缅甸社会当时大多数女性内心的真实想法。在长期的封建思想洗礼下,女性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都被灌输这些思想,这让她们从内心深处接受着社会对女性的一切约束。在这样的社会中,有一个女性有思想觉醒的苗头,就会被视作异类,甚至被女性群起而攻之,这是何其可悲!女性意识没有崛起,她们活在社会为她们编织的牢笼中,没有一点反抗意识,甚至觉得自己爱这个主导自己命运的男人。女主的思想最后已经变得扭曲,她没有选择去恨自己的丈夫,也没有选择去恨这个世道,而是将责任都归咎到自己头上——恨自己,可见缅甸社会的封建思想对女性思想意识的打压是如此深刻。
从《不是恨》这部小说的女主的遭遇和结局,仿佛又看到了历史岁月中封建思想对女性的种种约束和严苛要求。在这种思想之下,女性必然会遭遇更多的不公,也为她们悲剧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不是恨》这个题目也有深刻的内涵:面对封建思想的禁锢、父权思想的打压,“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所以不是“恨”,但是也绝不是“恨”自己就能解决问题的,这只是一种无奈的叹息。女性要真正脱离封建思想的戕害,需要的是觉醒,这种觉醒是来自思想深处的、是流入血脉里的,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想要阻止这类悲剧的继续发生,需要改善文化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将女子从婚恋语境的悲剧中解脱出来,让女性有是否进入婚恋语境的选择自由权,具备在婚恋语境中为自身权益抗争的意识和能力。薇薇最后选择不恨只能让自己免受长期的内心煎熬,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要真正走出传统的禁锢,需要走出文化环境的困局,即使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要去抗争和努力尝试,女性只有走出去的意识和行为,才有自己的幸福和希望。
四、总结
缅甸女作家加尼觉·玛玛礼的代表作《不是恨》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女性的悲惨命运故事,更是在提醒广大女性,曾经那些女性遭受过的迫害和悲哀有社会文化环境的“功劳”,有男性的“功劳”,也有她们自身思想认识的“功劳”。而要走出这种女性在婚恋语境中的困境,需要去试图打破思想上的禁锢,真正地将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内心,能够平等地去处理婚恋关系。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才真正地理解封建制度下缅甸社会所发生的悲剧的一切根源,才会让更多人认识到自我认知的实现和意识的觉醒是多么重要,未来女性将不必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怨恨,也将不会在无尽的悲惨遭遇中沉默不语,找到问题的根源,想办法去解决,就能真正获得自由,从悲剧中解脱出来,自由、无惧地展现自我,活出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秋琳.婚恋中女性悲剧之源——以缅甸《不是恨》等文本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29(11):44-49.
[2]张丽娇.从三个女性形象看缅甸小说《不是恨》的婚恋悲剧[J].互动软件,2021(10):3274-3275.
[3]常青.论加尼觉玛玛礼《不是恨》的文学创作[J].东南亚,2006(04):55-62.
[4]王西强.论莫言小说形式探索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关联——以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为中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01):79-89.
[5]加尼觉玛玛礼,姚秉彦.她的沉沦[J].国外文学,1991(04):121-204.
[6]李嘉润.缅甸小说《像大海一样的女人们》中的女性意识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6):58-59.
[7]刘松麒.当代美国南北战争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发展趋势[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6(02):65-71.
[8]蔡可人.乡土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意义——统编高中教材群文专题教学探索[J].语文建设,2022(09):31-35.
作者简介:
段乐佳(1999.04-),女,白族,云南保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缅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