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陈建清
奥林匹克运动既依赖全球环境,又受全球环境变化影响。近30 年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奥委会”)通过制定《奥林匹克运动21 世纪议程》等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可持续发展,但主要围绕解决与奥运会有关的举办地污染防治问题,而非应对气候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已有超过120 个国家(地区)计划在205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关注中心和实践路径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奥林匹克运动在追求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应与时俱进。因此,鉴于气候变化影响体育赛事与运动的严重性日益为人们感知,国际奥委会应当准确定位自身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人类长期排放温室气体所致(IPCC,2014)。2021 年8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称,全球地表温度自1970 年到报告统计截止时的50 年内上升速率比过去2 000 年间的任意50 年都要快;未来20 年,全球温度将继续升温,届时将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1.5 ℃(IPCC,2021)。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导致全球气候系统进一步变暖并出现长期变化,增加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且不可逆转影响的可能性,如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传染病流行和极端气象灾害频发,以及难以预测的继发性灾害。此外,气候变化对社会与生态系统的改变导致人类进入高风险时代,从而使体育赛事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依赖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基础受到破坏。
环境是人类社会存续的基础,也是奥林匹克运动赖以发展的平台(任海,2005)。奥林匹克运动既受制于社会环境,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不仅直接改变自然环境,而且还间接作用于社会环境,因而对奥林匹克运动有重大影响。气候变化首先通过改变生态环境系统来影响奥林匹克运动。由于体育运动项目普遍对场地和气温有特殊要求,气候变化会使选择奥运会举办地难度升级,尤其对冬季运动有较大影响(Scott et al.,2015)。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冬奥会举办地2 月白天的平均气温,从1920—1959 年的0.4 ℃,到1960—1990 年的3.1 ℃,再到2002—2014 年的7.88 ℃,呈现升高的趋势。根据气候变化趋势预测,前19 个冬奥会举办城市,到本世纪末或许仅剩6 个城市具备举办条件(Rutty et al.,2015)。由于气候变化使海平面上升和酷暑频现,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选择也受到影响。若从平均气温和湿度适宜运动员的健康与安全角度考虑,到2085 年,西欧以外的543 个北半球城市中,或将仅有8 个城市适合举办夏季奥运会(Smith et al.,2016)。
此外,气候变化还通过引发社会环境的变化来间接影响奥林匹克运动。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由此会对奥运会产生直接的影响(Bodansky,2016)。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极端气候灾害和传染病流行,从而严重改变社会环境,致使体育赛事包括奥运会因社会环境陷入危机而取消或延期(刘韵,2020)。有研究证实,气候变化正在导致物种灭绝、物种迁徙和病毒释放(冰川融化所致),从而加大暴发传染病的风险(Brooks et al.,2019)。
奥林匹克运动既可能给环境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后者主要是破坏生态和制造污染。与其他大型赛事一样,奥运会也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包括资源消耗和垃圾废物累积(Beyer,2008)。1)特别是作为最顶级冰雪运动赛事的冬奥会对环境和设施要求很高,从而会加大环境的压力,给主办地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贺桂珍等,2020)。冬奥会项目70%为室外雪上项目,通常需要人工造雪造冰,这就意味着会消耗能源并排放温室气体。北京2022 年冬奥会76 个冬奥项目中的6 个室外比赛场地位于张家口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为达到冬奥会赛场50~60 cm 雪深要求,当地需要60%以上的人造雪和积雪储备(肖王星 等,2016)。2)在奥运会筹办阶段,前期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大量消耗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从而加剧气候变化。3)在奥运会举办阶段,由于运动场馆和宾馆等消耗大量电力和能源,温室气体排放量尤为巨大,并呈现出逐届递增的趋势。2004 年雅典奥运会,仅在2 周的比赛期间就排放温室气体约50 万t,相当于1 个100 万人口城市同期的排放量。2016 年里约奥运会2 周内排放量增至72 万t。因此,奥运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奥运会不仅是一种体育赛事,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因而近年来被置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来审视(Monica et al.,2015)。
国际奥委会深受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环境运动和在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领域不断发展的国际法影响(Guthoff,2017)。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基于对奥林匹克运动环境影响的反思,国际奥委会为推进奥林匹克运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采取一系列举措,如修订宪章、提出并落实“绿色奥运”理念、颁布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
自1987 年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国际奥委会就意识到它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1991 年6 月,国际奥委会将环境政策写入《奥林匹克宪章》。在1994 年奥林匹克运动百年纪念大会上,国际奥委会正式确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提升环境保护意识设为《奥林匹克宪章》的基本原则,并成立运动与环境委员会。此外,大会还修订《奥林匹克宪章》,给国际奥委会设定“鼓励和支持对于环境问题负责任的关注,促进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和要求奥林匹克运动予以回应”的责任。环境、体育和文化并列为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三大支柱(Chappelet,2008)。
作为对国际奥委会的回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开始关注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启动旨在提升环境意识的体育运动与环境工程。由于两者目标追求一致,国际奥委会随即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结成伙伴关系,并于1995 年联合主办首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在此期间,国际奥委会成立体育与环境委员会,职责是减轻奥林匹克运动的环境影响和确保体育赛事实现可持续的环境遗产。体育与环境委员会的成立表明,国际奥委会采取协调行动来提升环境意识和促进奥运会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Leopkey et al.,2012)。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21 世纪议程》阐明可持续发展的4 个维度,即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的可持续性,构成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奥委会作为合作伙伴共同为奥林匹克运动制定《21 世纪议程》。国际奥委会在1999 年通过《奥林匹克运动21 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使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奥运会的中心目标。《议程》作为国际奥委会有关环境指南、目标和政策的基本文件,构成指引奥运会提升环境意识的主要机制。
《议程》鼓励奥林匹克运动参与者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并阐明为确保该目标得以实现需要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行动。其基本信条包括:把可持续发展置于奥林匹克主义价值系列、为追求可持续发展开展更有力的国际合作和设计管理规划,确保目标得以实现(Guthoff,2017)。《议程》还为奥运会申办城市设定一系列环保要求,并在第3.2 条规定实现奥运会可持续的具体方法(IOC,1999)。环境意识与可持续性日益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议程》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奥运会的申办过程中,包括注重考察申办方有关奥运会的规划和构想以确保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要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2003 年,国际奥委会将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估指标纳入奥运会申办城市评选中。实践证明,对奥运会申办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评估,是推动奥运会走向绿色化的关键步骤。除了在申办阶段对竞标城市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估外,国际奥委会还注重督促承办城市在承办期间落实“绿色奥运”理念。1994 年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实施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其筹办、管理和运营等都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首届绿色奥运会。2008 年北京奥运会践行“绿色奥运”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运动会筹办、举办和赛后利用全过程,留下丰厚的奥运环境遗产(郭振 等,2016)。
为了回应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日益关注,奥运会主办城市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绿色奥运会的突破口。2012 年伦敦奥运会首次全程开展可持续管理体系,大力追求低碳节能,包括大量使用低排放的交通工具,总体碳足迹低于早期评估(孙葆丽 等,2020a)。2016 年里约奥运会赛前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排放二氧化碳约160 万t,其中50%被里约热内卢州政府负责抵消,其余50%为大西洋雨林恢复项目所抵消。第32 届夏季奥运会温室气体排放以绿色电力、热能等证书进行抵消。近年,国际奥委会明确提出对奥林匹克运动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理,并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张莹 等,2020)。
从2014 年起,为了使奥林匹克运动与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国际奥委会进行顶层设计,相继颁布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包括当年通过《奥林匹克2020 议程》,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步入深化改革阶段。《奥林匹克2020 议程》以奥运会与主办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革为核心主题,强调奥林匹克运动独特地位与主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由40 条改革建议组成,1/3 涉及可持续主题,主张将可持续理念引入奥运会的各个方面(IOC,2014),旨在通过改革使奥林匹克运动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机制(王月 等,2019)。其各项改革建议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组织体系与活动体系的发展中,指明了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向(孙葆丽 等,2020b)。
2015 年,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既是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的指南针,又是其推动力。2017 年,国际奥委会颁布《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将自身责任扩展至3 个领域:1)作为一个组织,国际奥委会要将可持续引入其直接管理的日常工作当中;2)作为奥运会的主办者,国际奥委会要将可持续融入奥运会申办、筹办、举办和赛后管理的全过程;3)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者,国际奥委会负责落实一系列发展目标,最终实现2030 年总体战略目标(IOC,2017)。《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线与实施途径,为其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导。
通过制定《议程》和颁布《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奥委会在近20 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可持续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并不足以缓解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奥林匹克运动在转向可持续发展时关注的全球环境治理重心是污染防治而不是应对气候变化,加之当时奥林匹克运动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并不紧密,使得国际奥委会只注重与奥运会有关的环境污染治理而非应对气候变化,因而未准确定位自身在全球环境治理,特别是气候治理中的角色。气候变化如今正在削弱各国和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使其面临新的挑战。
由于20 世纪90 年代国际环境保护呼声的高涨,国际奥委会开始关注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而发现两者联系紧密。基于此,国际奥委会把自身定位为全球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而不是环保责任承担者,可自主决定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力度,同时并不负有责任保护全球环境。
在国际奥委会意识到奥林匹克运动影响全球环境,尤其是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环境后,其积极与国际环境机构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但作为一个国际体育组织,议题仅限解决奥运会制造的环境问题,减轻对举办地环境的影响。究其原因,这是受体育自治观念的影响,国际奥委会既不容许其他国际组织介入其自主管理,同时也无意干涉其他国际组织所管辖的领域,并充分尊重奥运会主办地的环境管理自主权。即使是与奥运会有关的可持续发展事项,国际奥委会仍只是向主办城市提出建议,而不是施加任何单方面干预。
国际奥委会主要借助《主办城市合同》对可持续发展设定明确要求和技术指南,并经由主办城市落实其可持续发展承诺来实现奥运会可持续发展(Borowick,2012)。由于既不是国际环境组织,也非准政府环保机构,国际奥委会未借用主办地国内环境政策工具来追求可持续发展。这导致其采取的行动与气候变化的剧烈性及其对人类活动包括奥林匹克运动影响的深远性不匹配,从而没有达到国际社会对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期望,同时与地球进入最新地质时代,即“人类世”不相符,而“人类世”要求国际奥委会等组织重新考虑自身对人类和非人类在内的生命共同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Rolston,2019)。
受制于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自我角色定位,国际奥委会未借用主办地国内基本治理工具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来从源头上管控奥运会的环境影响,推动其走向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创作于美国1969 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依托环境影响报告运行。环境影响报告用来识别和预测所提议的工程、项目或政策的环境影响,目的是通过促使管理者把环境保护融入政策制定之中来改进机构决策。环境影响报告使决策者能够做出更理性和合乎逻辑的决策,因而有助于避免给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重大破坏(Wang et al.,1993)。
由于奥运会构成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和工程,国际奥委会原本应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独立发布中心性环境影响报告,为奥运会申办国(地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提供指引,并构成奥运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指南,但国际奥委会目前并不要求发布此类报告。尽管奥运会申办城市被要求发布其各自的环境影响报告,但由于缺乏中心性环境影响报告的指引,主办地完全自主制作其环境影响报告,从而可能引发很多问题,如国家(地区)立法机关可能出台立法以允许缩减环境影响报告。仅凭《主办城市合同》设定的技术指南无法约束奥运会主办地,其拥有随意修订现有法律法规和不准确评估运动会潜在后果的无限自由裁量权(Guthoff,2017)。
一经确定奥运会主办城市,国际奥委会原本应启动对奥运会环境影响的全过程管理,以促使主办城市从开始就尽全力减轻奥运会带来的环境影响,但目前即便主办城市没有履行促进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的义务,国际奥委会也不能进行监督和起诉。对于举办奥运会缺乏明确且可以强制执行的条款导致主办城市抛弃环境承诺和可持续发展措施(IOC,2015)。因此,《议程》确立的原则主要在竞标过程中而不是举办期间发挥其影响力。因为一旦竞标结束,没有适当的执行机制来确保国家(地区)落实奥林匹克运动的环境目标。所以,国际奥委会应当采用通常为国家(地区)用来确保环境减缓措施得以落实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
BMPs 要求在最佳地利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找到实现预定目标最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或技术手段。在美国,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制度要求许可证获得者采取BMPs,它构成有毒物质排放阻止或最小化程序。若能在奥运会申办和举办期间设定采取BMPs 要求,就会有力推动《议程》的有效实施。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管理体制主要为与举办城市之间签订的合同所支撑。尽管环境、运动与文化并列为奥林匹克主义三大支柱,但在合同中规定举办城市对于环境负有责任的表述较为模糊,有关起诉的规定更是少之又少(IOC,2015)。因此,国际奥委会有必要引入BMPs,以便加强对于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有关规划、行动和行为的监控,从而推动奥运会全过程且全面地改进其可持续发展实践。
国际奥委会对于奥运会主办城市在申办阶段就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作出承诺的落实无法进行有效监控,致使其具体落实主要取决于主办地的政治意愿。当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温室气体减排实效与最初的规划设想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时,或是当奥运会主办城市履行可持续发展承诺不力时,国际奥委会却不能实施有力的干预,同时也没有可行的补救办法或惩罚机制。因此,目前国际奥委会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是建立在鼓励而非强制执行基础上(Guthoff,2017)。
此外,国际奥委会也尚未创建独立的环境审计机制来对主办城市的环境影响报告和行为进行审计。国际奥运会在其与主办城市所订合同中通常要求就奥运会环境影响提交报告。该报告通常由奥运会主办城市提交,因而具有自我报告的性质。把评估奥运会的环境与气候影响的责任交给主办城市,会存在谎报或不准确评估的可能,从而造成自我报告的偏见(Donaldson et al.,2002)。国际奥委会于2005 年设立的奥运影响评估项目,要求每届奥运会主办方通过独立研究机构调查奥运会对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但调查并不具有环境审计性质。因此,国际奥委会尚未创建监审机制对奥运会的环境影响进行末端治理。
随着全球气候系统快速且急剧变化,各国(地区)计划实现碳中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本身正在被重新界定,其关注中心随之发生转变。这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不得不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由于全球环境恶化特别是气候变化与奥林匹克运动日益相互影响,国际奥委会应重新定位自身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并基于新的角色定位尝试引入各国(地区)管理有环境影响的规划与工程的基本治理工具,从而大力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进一步走向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际奥委会把自身定位为全球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而不是责任承担者,使其在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治理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国际奥委会虽是一个国际体育组织而非国际环境组织,但与其他国际组织不一样的是,它组织开展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对全球环境有影响,而且依赖于全球环境。因此,国际奥委会应当响应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呼吁,把自身定位为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担负起保护全球环境的特别责任,顺应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敦促“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并声称“体育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2018 年12 月,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强调“体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作为负责任的全球伙伴,国际奥委会应当发挥国际环境组织和各国(地区)政府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协同治理来防治出现治理缺口。
《议程》规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团体和个人的责任。国际奥委会是当前国际体育思想的引领者、国际体育秩序的构建者和国际体育运行的主导者。它领导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民众、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中拥有非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作用。随着《奥林匹克2020 议程》的发布,国际奥委会通过深化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改革重新定位自身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在全球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奥林匹克运动应担负起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孙葆丽 等,2019)。
同时,就与主办城市的关系方面,作为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者,国际奥委会在一定意义上还扮演准政府环保机构的角色,可以基于法律文件如《奥林匹克宪章》和《主办城市合同》对主办地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其中,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运动系统内,应借用各国国内环境治理工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计,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包括气候治理体系中,弥补国际组织和各国(地区)政府气候治理能力的不足。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提出该国(地区)碳中和目标,并将会对该国(地区)举办体育赛事包括奥运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规制。这也促使国际奥委会应尽快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并探索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以助推各国(地区)尽早实现碳中和。
由于人类活动和立法政策都可能给环境带来影响,各国(地区)立法普遍要求私人实体和政府在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过程中评估环境影响。鉴于奥林匹克运动影响且依赖生态环境包括全球气候系统,国际奥委会应考虑修订《奥林匹克宪章》,仿效各国(地区)实践创建自身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负有环境保护责任的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和主管奥林匹克运动会环境事务的准政府机构,国际奥委会应借鉴各国国内环境治理工具,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来实现“促进防止或消除对环境和生物圈的损害并增进人的健康与福祉的努力”①引自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1969):42 U.S.C.A.§ 4321。的目标。该目标已在国际奥委会现有框架内的环境措施中得到回应,但目前缺少实现手段,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被证明是实现相关目标的有效手段。
作为全球法律规范和一般法律原则设定的义务,环境影响报告促使政府相关部门或私人实体在作出损害环境的决策和采取行动之前需认真考虑其影响以及预防和减缓措施(Yang,2019)。因此,除了要求申办城市提交环保计划外,国际奥委会还应基于中心性环境影响报告创建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以充分评估奥运会的环境影响,激励竞标国家(地区)更准确地报告潜在问题,并提前规划可行的解决办法(Guthoff,2017)。事实上,通过修改有关文件,要求体育与环境委员会针对潜在奥运会主办城市发布中心性环境影响报告,国际奥委会就会有力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此外,考虑到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心已转移到应对气候变化上,环境影响报告应重点评估举办奥运会对全球气候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与相关减缓措施的规划上,不应只关注解决传统环境问题。同时,环境影响报告也应关注奥林匹克运动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因为减缓和适应是减轻和管理气候变化风险相辅相成的战略。
BMPs 目前主要是一种在国家内的政策工具,且只有极少奥运会主办城市使用过,但兼具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和准政府机构双重身份的国际奥委会应把它引入奥林匹克运动中,以确保奥运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奥林匹克运动体系内,BMPs 适用于奥运会的各方面,如比赛场馆建设、消费品生产和能源消耗,事关奥运会参加各方,如运动员、观众、赞助商与供应商。此外,BMPs 要求国际奥委会、主办城市等在此过程中扮演组织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等多种角色。
基于《主办城市合同》和BMPs 的规定,国际奥委会可以明确BMPs 的强制执行与惩罚是作为奥运会领导机构的国际奥委会的排他性职权。通过列举被界定为BMPs的一系列标准及其违反后果,国际奥委会能够确保奥林匹克主义第三大支柱即环境保护的实现(Guthoff,2017)。通过执行可以起诉和惩处的BMPs,国际奥委会就能对奥运会举办阶段进行更好的控制。通过解释和修订奥林匹克合同和包含有BMPs 的举办指南,并强调对于背弃最佳管理实践明确予以惩罚,国际奥委会对于奥运会则拥有了更大权力和监控能力(Guthoff,2017)。
随着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生了理念转变,即从低碳发展走向零碳时代,碳中和概念应运而生,为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气候紧急状态时代走向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与路径,因而应被国际奥委会用作设计BMPs 的标准。目前,诸多企业、赛事、城市甚至国家(地区)均承诺实现碳中和。在2018 年卡托维兹气候变化会议上,国际奥委会发布奥运会和残奥会碳足迹衡量方法,就如何测量赛事碳足迹提供详细指导。因此,国际奥委会应不断改进其BMPs 以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奥运会主办城市可以与国际环保组织合作发起碳中和计划,鼓励境内外参加奥运会的团体和个人通过投资减排或市场购买实现自身的碳中和目标。
由于缺乏独立的环境监督审查机制,当前奥运会主办城市在评估奥运会的环境影响过程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使得国际奥委会难以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创建一种新的结构来审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环境影响,对于运动会成功地实现其被嵌入在第三支柱中至关重要(Guthoff,2017)。设计并运行一种独立的审计机制还能使国际奥委会更好地监控拟出台的中心性环境影响报告政策和BMPs 的落实,从而有力促进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可持续化。审查奥运会的影响其重要性可见之于国际奥委会如何把关注焦点从奥林匹克运动当前的环境后果转移到运动会的长期遗产。
创建独立的监督审查机制,关键是要确保环境影响监督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对此,国际奥委会应考虑与国际环境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由其作为独立第三方机构就奥运会的环境影响和BMPs 落实情况发布客观的评估报告。关于奥运会的气候变化影响包括减缓和适应进行第三方评估,还需要加快数据监测和量化指标体系建设。此外,为了发挥监督审查机制的威慑力,还需辅以相应的责任规定,包括要求未兑现环保承诺的主办城市出资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基金,负责整改行动和后续修复。
基于对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保护之关系的基本认识,国际奥委会把自身定位为国际环境保护的利益相关者,并采取一系列举措来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可持续发展。此种定位虽使国际奥委会在国际体育领域继续保有重要地位,但在全球环境治理中作用却微不足道。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给人类包括体育运动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加之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国际奥委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国际奥委会应重新定位自身在全球环境治理,特别是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并引入各国国内基本环境治理工具,以创新奥运会环境影响的管控机制,从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全面走向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助推实现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