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问启思,利用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考,符合核心素养教改要求,是落实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需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特定优势。因此,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历史创新意识的内在发展逻辑入手,促使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中养成创新意识。文章从素质教育理念、核心素养教改和历史学科育人功能出发,分析初中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沿着“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创新意志”的逻辑,研究初中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以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 问题情境 创新意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0.043
初中历史根植于对历史客观现实的阐述,以对历史事实的思考领悟、呈现及提升为抓手,增强历史事实的具象化及丰富性。初中历史教学既应关注学生正确价值理念的养成,又要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与客观现实间的联系,在批判旧世界的同时揭开新世界的神秘面纱,让历史在人类社会的建设与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初中历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历史,在历史现象中创新思维,为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唤醒学生担起时代发展重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史为鉴,走好今天的创新路。
一、初中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1.符合素质教育导向理念
初中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理念,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当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导向,注重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的客观现象,更要学习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是客观存在的,是未来创新的基础。初中历史教学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理智分析历史本质,深层次认识历史、掌握历史,是创新学习的基础。在初中历史问题情境中,教师为学生客观描述历史事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辩论,注重对学生知识探索欲的保护,符合素质教育导向理念。
2.契合核心素养教改要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养成的,与其个性化发展相匹配且始终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持久性的思维品质与核心能力。根据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改的要求,学生应始终立足于历史本身或历史学,有创造性且目的明确地去深挖问题所在,并通过思考与分析使问题得到处理。教师要通过关联情境创设,充分发挥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将对历史及古人对历史的解读融入实践之中,准确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式及基本方法,对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具有特定意味的重大史实及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充分发挥质疑精神,对客观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3.落实历史学科育人功能需要
历史学科具有浓郁的社会人文气息,且教化功能突出,其学科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在知识内容的宽泛性方面颇具优势,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初中生正值价值观念与价值判断养成初期,是初中生自身意识及观念养成的“黄金期”,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利用历史事例和哲理,能够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情境,对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准确了解,将加诸历史创造者之身的独特闪光点、魅力或光环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及价值渲染,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历史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初中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識的策略
1.探究开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动机
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朝着特定目标持续努力的内部动力或倾向性即为动机。创新动机是激发并引起学生个体行为,并使之沿着某一具体目标前进的内在驱动力。在创新动机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学生受自我意识的驱使,不断要求自身达到更高的标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体现,进而实现学生相较于原有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创新动机作为引导学生创新探究历史问题情境的内部驱动力及行为指南,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展创新探究活动之时,能目的清晰、目标明确地持续向前,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内生动力与直接驱动力。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在开放性问题情境探究过程中,教师应以大量数据可靠、内容客观的材料为载体,摆事实、讲道理,或通过师生交流活动,将创造的意义与价值更加系统地向学生加以阐明,帮助其理解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唤醒其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我命令、自我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驱动学生持续向前的动力。
在《科技文化成就》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代表性科学成就如“神舟”系列飞船、“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的介绍,帮助学生精准解读“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论点的正确性。但是,初中生受年龄限制,对高精尖科学技术如杂交水稻、“两弹一星”的理解相对片面,对老一辈科学家甘愿为科技献身、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并不透彻。故此,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你通过“两弹一星”的成功创新获得何种启示?我们应向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学习些什么?教师利用教材图片及互联网素材等材料,帮助学生深度剖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腾飞的原因及一众科学家之所以能成功的共性因素,共同探讨创新能力对祖国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2.巧设生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想要去探索接触事物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所凸显的一种积极态度及倾向性,有助于激发并维持个体对活动的积极性及热情,这就是兴趣。兴趣是驱动个体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分析并研究事物的内生动力,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关键就在于对创新活动有着强烈的积极性,这是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原生动力,亦是促进创新意识养成与发展的关键基础。创新兴趣的养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积极性,继而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与创新之中。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及兴趣的养成,通过导向性、趣味性问题的设置,将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令其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帮助学生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积极乐观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质疑精神,敢于发表自身看法,拓宽学生的思路与眼界,帮助学生对各历史事件或人物建立更准确的认知,以生动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感受创新的魅力,以增进创新能力。教师以生动的历史情境设置为抓手,持续强化教学信息的趣味性与新奇性,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及自主能动性,并在探索创新过程中采用创造性假设,提出新理论、创设新方法,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
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像视频、图片等载体对甲午中日战争过程进行再现,介绍黄海大战、丰岛海战、威海卫战役、平壤陆战、辽东半岛战役,帮助学生了解为黄海大战贡献宝贵生命的邓世昌,让学生知道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的全面失败宣告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教师围绕甲午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提出“你有什么感想”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对甲午战争以及因战败而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影响进行正确分析。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教师不是直接问学生历史事件的影响,而是以自己的感悟和想要说的话为主题,让历史学习更加生动、鲜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热情并提升参与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问题情境中对历史本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令其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联建立准确认知,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3.依托关联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创新情感
创新情感是基于人们对创新活动必须持有的价值理念及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在更新创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及审美经历。从某种层面上讲,创新情感有助于动机与兴趣的发生与维持。先天智力因素确实是影响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因素,但特定的情感链接亦不可获取。
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更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往往是与时代同步的、新奇的教学内容,讲述内容与学生日常实际越贴近,学生的陌生感越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越强,继而能够在完成新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情感。教师通过关联问题情境设置,为学生搭建可近距离感知历史的空间和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与体验,以期通过强大情感力量的支撑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进取意识。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进行教材资源的选择与组织,利用这种关联性的问题情境,搭建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桥梁,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立足实际,真正体悟日常生活中创新的价值,继而激发并强化让创新改变生活的情感。
如在《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抗战博物馆,当学生看到馆内呈列的抗战实物、相关视频时,教师邀请博物馆讲解员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讲述当地具体的抗战事迹,不再单纯地讲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而是将其演化为博物馆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展现出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为学生呈现“鲜活的抗战历史”。
此次参观过程中,教师灵活采用多样化的研学方式,包括实践体验、实地参观等,让学生真正深入其中,以丰富其情感体验。参观结束后亦不可松懈,教师应组织学生全面回溯并总结归纳,并以“身边的历史”为主题,进行交流沟通,将历史和现实有机关联,通过关联问题情境的设置,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深化学生对创新成果与历史规律两者间必然联系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别样的情怀。
4.践行思辨问题情境,磨炼学生创新意志
所谓创新意志,指的是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不畏困苦、坚韧不拔,引导学生逐步向预定目标靠拢的内在过程。磨炼学生意志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的意志力又是影响个体创新的核心因素,且与创新活动结果息息相关。
受年龄限制,初中生大都心智不够成熟,对事物充满好奇,但意志力不足以支撑其长期坚持,同时依赖性与模仿性极强,极易受他人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创新目标,坚定创新意志,充分發挥榜样的力量,推动学生创新意志的养成与提升。
纵览初中历史教材,有教育意义的伟大创新成果及相关人才数不胜数,于学生而言,此类内容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容小觑,同时对于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思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明白“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成功的人都是历经重重挫折与磨难,在奋进与挣扎中完成品格的塑造与养成,通过顽强的意志力与困境相对抗,方能成功。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辨中磨炼自我意志,号召学生积极向榜样靠拢,向榜样学习创新精神,锤炼自身的品格,坚定自己的意志。
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地讲述教材内容,而是引导学生思辨性考虑“为什么辛亥革命失败了?”为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为学生播放《辛亥风云》《阿Q正传》等影视片段,并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分析阐释。特定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并激发出灵感与火花,能透过趣味性影片本身看到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视频观看后,学生仍兴致勃勃,教师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深度剖析阐明辛亥革命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唯有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反帝反封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民主革命不断向前,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学生透过辛亥革命的实例,能够从中悟出道理:创新之路布满荆棘与坎坷,我们要积极向古人对标、积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学习他们面临困难不畏惧,锐意进取、披荆斩棘,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优秀品质,确保自身目标的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的本质在于揭露历史矛盾或引起主体的内心冲突,使学生实现向“问题者”的角色转变,真正参与到历史学习活动中,以实现接受历史知识、拓展创新思维的目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通过开放性问题情境、生动性问题情境、关联性问题情境和思辨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丰富学生的创新情感,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让学生遵循创新意识培养逻辑,形成历史核心素养,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孔祥富《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14期。
[2] 范永才《基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历史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年第12期。
[3] 王仲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策略探究》,《中学课程辅导》2022年第22期。
[4] 张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天津教育》2022年第17期。
[5] 梅其生《问题引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年第6期。
(杨雯怡,1999年生,女,汉族,江苏昆山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