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彰显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新《课标》给出的初中古诗词推荐篇目达60篇(段),占义务教育阶段总推荐篇目的一半。古诗词教学在第四阶段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打破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思维模式,尝试探索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方式,并提出了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策略,希望以此为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 跨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0.036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只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背诵,缺乏跨学科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初中古诗词的跨学科教学方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教师通过跨学科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本文也为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智能。每一个外显的智力行为背后都离不开多种智力的相互作用。跨学科教学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思路,使核心素养在课程育人中更具张力,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价值。
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是有保障的。首先,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其次,跨学科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2022年4月21日,相关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肯定了语文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推陈出新,增加了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其中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在构成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首要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古代诗词是这一主题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出现了一味注重灌输、一味强调记忆、教学形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改变现状,我们需要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跨学科教学为古诗词教学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另外,在相关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都提到了“跨学科学习”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不断提升课程内容整合程度,在初中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将初中古诗词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理念结合,既可以摆脱初中古诗词的传统教学形式,又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方式
1.以内容为中心,融合某一学科,建立认知和情感体验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在把握文章整体内容方面(往往在新授课当中),教师根据所教授内容的特点和与其他学科的契合度,以古诗词内容为中心,与某一门学科展开跨学科教学活动。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以内容为中心,融合某一学科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认知和情感体验。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开展教学:选择一首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选择一个学科领域,如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与古诗词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认知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和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登高》这首古诗作为教学内容,融合地理学科知识,建立认知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诗中的地理环境和地形特点,理解古诗中的山水意境和情感表达。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地图,将古诗教学和地理知识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拓展地理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
又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的教学可以融合音乐学科的知识,将王菲版的歌曲《水调歌头》融入教学环节,从听词到欣赏词,最后到吟唱词。学生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里建立对这首词整体认知和情感体验。课后作业也不再是单纯地背诵,而是学唱,学生的接受度大大提高,对整首词的识记效果也有所提升。
以这种内容为中心,融合某一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减少对古诗词背诵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以作者为中心,多学科整合,创建可视化思维导图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作者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反复出现在教材里。教师以作者为纲,根据他的生平经历,所经之地,所受遭遇的时间线将不同诗词进行整理,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诗词地图,最后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在展示过程中需要描述创作过程,讲述诗词的背景和内容。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李白的诗作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七年级上册)、《春夜洛城闻笛》(七年级下册)、《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送友人》(八年级下册)和《行路难》(九年级上册),教师可以将这些诗按照诗人的生平经历绘制成地图。绘制过程以语文学科为中心点,需要结合美术、数学、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构建可视化思维导图。
在绘制李白诗作地图时,学生们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出这些诗歌创作的背景,并将其按照时间排序,然后查阅地理和历史图册确定诗歌产生的地理坐标,绘制坐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换算地图比例。通过绘制,学生们就能了解到李白热爱祖国河山,24岁辞亲远游的故事,《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和《春夜洛城闻笛》就是诗人游历湖北、四川、河南等地时创作的作品。李白人到中年时,诗作风格有所变化,《行路难》反映了他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仕途坎坷的经历。他重情重义,游历各地的同时,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送友人》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李白对朋友的情意深长。
这种以作者为中心,整合多个学科的教学方式适合在阶段性复习中使用,更适合于中考复习。学生在学习完所有教材内容后,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充分调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来解决语文学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采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力求全方位了解事物的本质,让学生获得形象化、具体化、多维化的深刻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问题为中心,融入其他学科视角处理问题
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歌,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内容,但由于古诗词与现代文差异较大,有些问题无法通过借助工具书来理解,探究文章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他们可能会反复引导学生,甚至竭尽全力,但有时仍然无法帮助学生跨越这个难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会选择直接给出答案。然而,我们可以尝试以问题为中心,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延伸到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渡口”,让他们自己“渡过”这个难关,到达“彼岸”。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泊秦淮》为例,诗中最后两句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卖唱的歌女并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她仍然在江的另一边高唱着《玉树后庭花》。那么,歌女靠卖艺为生,唱一首歌又有什么错呢?这里的“犹唱”一词暗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带着这个疑问,给学生们呈现两则史料:
史料一: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
史料二:《旧唐书·音乐志》中杜淹对唐太宗语:“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
学生们结合史料可以知道,《后庭花》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皇帝(陈后主)沉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进而学生就不难理解“犹唱”二字,它实际是作者对晚唐政治的讥讽和警示:如果当今的达官贵人继续像陈后主一样沉湎酒色,将重蹈覆辙。
这种以问题为中心,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手段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古诗词学习问题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建议
1.摈弃旧观念,探索新思路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很多人也会比较功利地为了备考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和背诵。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需要摈弃旧观念,探索新思路。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只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背诵,缺乏跨学科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因此,教师需要摈弃这种旧观念,而探索新的跨学科教学思路。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摒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倡导熟读成诵,侧重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诵读古诗词的习惯,让学生热爱古诗词。总之,要想在教学上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教师必须要放弃自己习惯的老路,探索新思路,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加强对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推动跨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坚持以语文学科为中心
在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中,要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其他学科当成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切忌将语文课讲成历史课、生物课、地理课。古诗词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其教学过程应该以语文学科为中心,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误区,教师在进行语文跨学科教学时,要时刻关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总之,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应该坚持以语文学科为中心,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同时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弄清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能一味地追求跨学科,强行将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学,都要注重实效性,如果一种跨学科教学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就会得不偿失。到底哪些内容适合运用跨学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哪些内容不适合,这个标准很难统一。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住以下三个原则: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原则、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原则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原则。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是否有交叉,是否可能发生学习迁移,这种迁移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否有可行性和操作性,还要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不断提升自我
无论是教师跨学科教学,还是学生跨学科学习,都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通识性知识和丰富且灵活的实践性知识,还要有专业的教学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与反思,多学习新知識,不断拓宽自己专业领域的辐射面,才能从容地实施初中古诗词的跨学科教学。
总之,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学方式,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途径,符合国家对全面发展的人和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希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古诗词教学乃至语文学科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常志刚《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甘肃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
[2] 蔡靖航《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3] 钟柏昌《基于跨学科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国教师》2021年第8期。
[4] 严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文化指向与教学启示》,《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8期。
[5] 鲁静《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新课程》2021年第37期。
(曹诗淇,1989年生,女,汉族,河北人,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跨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