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的实践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3-12-30 07:55:18王红马黄苏雯
中国商论 2023年24期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设

王红马 黄苏雯

摘 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部署。苏州市相城区在加快“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和“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双中心建设过程中,锚定“两业融合”,多措并举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步伐。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为研究对象,聚焦相城区“双中心”建设和“两业融合”发展,系统概括了“双中心”建设对推进“两业融合”的战略意义,总结了“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的成效,并指出“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面临的挑战,提出“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的对策建议:明确战略定位加强战略布局、推进“两业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强人才与土地要素保障、完善投融体系配套支持等,仅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双中心”建设

本文索引:王红马,黄苏雯.<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24):-031.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12(b)--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简称“两业融合”)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践表明,当前苏州市相城区打造“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和“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简称“双中心”)能够加速现代服务业集群,并促进“两业融合”发展,“两业融合”又能释放“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的潜在红利,推动“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建设,因此“双中心”与“两业融合”之间存在紧密的有机互促机制。对培育这一机制的实践进行探索,能够推动相城区在深度融入苏州乃至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与政策机遇,增强中心引領赋能功能,提高创新要素集聚竞争力。

现有研究围绕“双中心”建设与“两业融合”相关主题进行了较丰富的研究。一方面,部分学者关注了“双中心”建设对“两业融合”的影响。许丽萍等(2023)指出,加快高铁建设能够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1]。李佳和李娇娇(2023)指出,中欧班列开通导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竞争态势[2]。孙正等(2022)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空间集聚化趋势,融合模式逐渐由单一城市或地区主导转变为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协同集聚[3]。有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创新能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矫萍和田仁秀,2023)[4]。另一方面,已有文献聚焦“两业融合”对“双中心”建设的影响。许广永等(2023)[5]指出,“两业融合”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唐晓华等(2018)[6]认为,“两业融合”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这些研究成果都为“双中心”建设与“两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提供了借鉴。然而,“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发展仍是新的时代课题,还需扎根地方实践深入开展探索性研究。因此,本文以苏州市相城区典型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双中心”建设与“两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提出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实现“双中心”和“两业融合”互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1.1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要求

在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之际,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的《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因此,“两业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部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1.2 有利于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发展

2023年,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提出:“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把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是产业创新建设的基本特征,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加强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功能培育,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促进苏州市乃至长三角区域“两业融合”发展,是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建设发展的要求。

1.3 探索“双中心”与“两业融合”互促机制

“双中心”建设对促进苏州全市“两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业融合”又是提升“中心”战略功能的时代机遇,构建强劲的相互驱动机制是相城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苏州提出了打造相城高铁新城成为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和把相城区建设成为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的发展战略。在“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建设背景下,相城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增量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另一方面,苏州拥有世界上较为齐全的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体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基础,也构建了“两业融合”供给的技术保障。“双中心”要探索以要素集聚竞争力为基础,以对全市乃至周边区域具有较强辐射能力为机制。当前,“两业融合”为“双中心”建设提供了时代机遇,也是“中心”功能培育的战略路径选择。

2 “双中心”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成效与现状

近年来,苏州相城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优势日益突出,“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实力加速形成,也已取得多方面的成效。

2.1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实现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载体是区域核心技术攻坚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也是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对“双中心”建设与“两业融合”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中国电信“双总部”、曹操出行全国总部、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业务总部和学术交流中心、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苏信数字化转型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注:与安永合作)等45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已相继落户相城区;青苔科学家村、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长三角数字金融城、苏州国际会展中心、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高层次科创载体的集聚促进了相城区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加速发展,也夯实了“两业融合”发展机制构建软环境与基础设施硬件。

2.2 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

本文围绕数字金融、先进材料、智能车联网三大重点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相城区现代服务业已逐步成势,有力地推动了相城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2022年末,相城区已集聚数字金融企业302家,招引总行(总部)级数字金融关联创新机构12家,集聚先进材料企业583家、智能车联网企业222家、独角兽企业13家,拥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1个,市级数字经济入库企业实现领先增长。以高铁新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为例,率先启动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5G新基建车联网项目建设,围绕“灵活的路、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开展产业布局,推动自驾大道建设和首条全息感知智慧网高速公路改造,实现了高速、高架、省道、国道、城市间道路“路测场景全覆盖”,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当前,集聚相关企业超120家,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2022年,智能网联汽车关联产值同比增长458%,达142亿元,占苏州全市的1/3以上;2023年1—5月关联产值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57.4%。

2.3 “双中心”促“两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首先,现代服务业引领“兩业融合”发展趋势效应不断放大。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科创园、智能网联汽车研创园、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原光建厂房)、新基建智能交通产业园的建设,实现了从研发走向量产的趋势,相城区高铁新城汽车产业实现了从服务业向产业链制造端的延伸趋势。目前,国内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加速推进。例如,图达通实现了蔚来汽车车载激光雷达的供应,海固科技依靠常熟等工厂的代加工能力实现了电动汽车连接线的高速增长,吸引清智汽车ADAS制动产品线项目投资苏州。其次,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能网联汽车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推动了黄埭智能驾驶Park科创园的发展,同本地制造业形成有机的协同能力,快速形成生产能力。2022年,实现产值9.1亿元,2023年1—5月产值已达11.08亿元。例如,魔门塔同上汽集团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与上汽乘用车、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享道出行携手探索L4自动驾驶技术,协同推进上汽集团“新四化”战略实施。再次,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促进“两业融合”发展也已初具成效。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发挥引领作用,构建了覆盖成果侧、需求侧、服务侧、政策侧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形成“一体两翼”工作格局,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先示范效应已逐渐形成。最后,相城区成为全省唯一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全省唯一数字金融产业集聚区、全省首个数字交通示范区、全省首个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核心发展区。

3 “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现代化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成效不断凸显,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3.1 基础薄弱资源保障不足

近年来,相城区高铁新城规上工业总产值总体保持高速增长,但目前总量仍偏小,约为6.63亿元。2022年、2023年1—8月,高铁新城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65.7%和138.6%,目前达到9.94亿元。财政方面,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6.52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约31.83亿元,财政资金总量明显不足,且对国有土地出让具有高度依赖性。当前,“两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是高铁新城工业用地稀少,苏州北站周边的工业用地、优质厂房资源较为匮乏,缺乏生产实验场地,承载研发型企业较多。另外,随着车联网头部企业快速从研发走向量产新阶段,先进材料产业量产厂房需求逐渐增大,不仅难以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还限制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相城区“两业融合”亟须在全区层面统筹土地、厂房资源,加强板块间的资源协同。

3.2 数字经济发展领先优势存在差距

“数字化发展第一区”是相城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布局。近年来,相城区数字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深圳南山区等地区横向相比,相城区数字经济规模和实力仍非常有限。就苏州市范围比较而言,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创建了两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即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当前集聚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氮化镓功率微波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汇聚了10多位国家级重点人才,培育了“设备辅材-衬底外延-器件-下游应用”等相关企业50余家,成为国内产业链较完整、企业集聚度较高、人才储备和技术开发水平较领先的区域。总体而言,相城区数字经济产业竞争力、核心技术供给能力尚不够强大,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有效激活,数字技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待发挥。

3.3 重点产业持续领先优势面临挑战

以智能网联车发展为例,企业创新主体与产业引领作用还不够强。5G车联网标准体系和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区同全国领先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规模与先进性还需提升。相比之下,为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高质量发展,深圳市系统布局了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智慧体系、营商体系、运输体系、产业体系、治理体系七大体系,对坪山区、南山区、深汕特别合作区进行了空间统筹布局,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187条,向15家企业发放道路测试通知书,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2022年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1%,超500亿元,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引领能力。此外,近年来整车厂和互联网头部企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大对智能驾驶系统、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高精地图等核心技术攻关,行业竞争激烈,对相城区企业创新主体产生的压力不断加大。

3.4 赋能“两业融合”功能尚未形成

近年来,相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嵌入苏州产业体系的机制远未形成,引领全市制造业的“中心”功能尚未破局。相城区“两业融合”已呈现高速融合发展态势,但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两业融合”的基础创新和源头创新不足、对外引领融合先进制造业能力不强,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中心”功能培育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创新应用程度、配套政策、融合主体和人才支撑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强化,重点领域核心技术亟待突破,高水平科研机构相对较少。二是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提高品牌价值,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三是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相对不足,缺少国家级平台。四是配套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应用场景亟须进一步拓展。五是既有互联网思维又理解制造业痛点的复合型人才供给总量不足,“两业融合”主体培育有待加强。

4 “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发展的提升策略

“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发展,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挑战,抢抓政策机遇、率先落实、打造标杆,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4.1 明确战略定位加强战略布局

第一,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对“两业融合”的定位和布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的精神,以建设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统领,立足苏州制造业优势,面向长三角制造业需求,将“两业融合”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强化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业融合”发展中的创新应用,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打造成制造业创新资源整合的枢纽、共性技术研发供给的基地、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领军人才的集聚高地,构筑“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和“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的“双中心”引领功能,为苏州市数字时代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贡献相城力量。

第二,以数字经济促进“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重要方向,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驱动、网络运作、变革重组越来越成为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显著优势,制造环节不断融合高端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现代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工业互联网服务,这也成为“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和“两业融合”三者之间具有极强的内在有机机制,相城区应发挥“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优势,以导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服务平台服务企业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第三,完善“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工作机制。为了提速“双中心”建设和“两业融合”发展机制的形成,相城区需深入系统分析区域内与区域间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借鉴《佛山西站枢纽新城推进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先导区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战略定位和布局建设路径,研究制定专项支持和实施细则,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整合能力。另外,借鉴上海临港经验,在勇担发展重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管理方式和完善工作机制,争取市级层面强化资金、用地、人才、资源等要素支撑。

4.2 推进“两业融合”向纵深发展

第一,“两业融合”需要改革创新,建立创新高效协同的“两业融合”工作推进机制,保障产业有序发展。例如,2021年,为实现虹桥社区AI食堂的成功落地,长宁区市场监管局深入研究新模式、新业态的市场准入,根据AI社区食堂的实际生产、出餐、用餐、清理、排污等环节,逐条研究指导,最终予以颁发食品经营许可证。相城区需要借鉴发达地区经验,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深化促进“两业融合”发展。

第二,积极推动法律法规的优化完善。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法律法规对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深圳市2022年率先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立法工作,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登记、上路行驶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填补自动驾驶相关立法空白,有力地支持了示范应用和商业化探索。针对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落地难”瓶颈,深圳经济特区出台的“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规定“对于国家、地方尚未制定标准但符合国际先进产品标准或者规范的低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允许通过测试、试验、试点等方式开展先行先试”,更好地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第三,以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两业融合”发展,以国内国外双循环格局推动“双中心”建设。发挥标准化战略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两业融合”相关标准创制活动。探索建立国际互认机制,支持标准化组织与国际标准组织进行对接,推进标准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4.3 加强人才与土地要素保障

第一,持续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相城区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才支持政策,叠加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的优势,相城区对高端人才、紧缺人才、骨干人才的吸引力快速提高。针对“两业融合”的发展需要,在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相城区还需在拥有融合视野和跨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具体举措方面,相城区需加快“长三角国际人才社区”和“青苔科学家村”建设,打造国际化、生态化、数字化、江南特色的高品质人才社区,提高吸引集聚高端人才能力。另外,相城区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订单教育与精准培训机制,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专业培训机构定向培养“两业融合”发展紧缺的各类人才。

第二,强化土地要素对“两业融合”的保障。土地尤其是产业用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基础载体。相城区需积极打造“两业融合”示范园区,率先探索功能适度混合的创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提升土地使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023年,《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规定,完善土地混合复合高效利用制度,“引导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业等用途混合布局和空间设施共享,鼓励通过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供地方式,保障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臺、重点创新型企业等科技创新用地需求和配套用地需求”。相城区面临土地资源稀缺挑战和工业用地低效的现实,为了加速“双中心”建设和促进“两业融合”发展,还需细化产业用地开发强度管控办法,优化新型产业用地准入退出政策、完善混合用地实施机制。

4.4 完善投融体系配套支持

第一,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赋能企业融资。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和适度的投资规模是“双中心”建设的第一保障,也是畅通“两业融合”发展生态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近期,相城区应率先落实《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和《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有关办法,并会同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数据要素融资模式,提高现代服务业企业融资能力。

第二,合理利用投融资政策工具。相城区股权投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在“双中心”建设时期,现有规模还不足以满足新发展阶段的需求,机制政策也与市场需求不尽匹配。(1)为了适应新阶段发展的需要,相城区需要建立“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基本实现从天使、VC到PE再到并购直至海外并购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组合。(2)借鉴合肥经验,按照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优化引导基金体系,形成主题基金群、功能基金群和天使基金群。在此过程中,相城区应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引导基金、长三角协同产业基金、苏州市政府投资基金,共同构建“基金+产业”“基金+基地”发展模式,促进“两业融合”,服务“双中心”建设。

第三,加强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保险、担保体系建设与产品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政策的出台为完善投融资体系、加速“双中心”建设、促进“两业融合”创造了新的机会。为此,相城区应抢抓政策新机遇、对标先进地区,借鉴宁波经验,制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资金支持行动方案”。

5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当前,苏州市相城区打造“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和“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能够加速推进“两业融合”发展,“双中心”与“两业融合”之间存在紧密的有机互促机制。但当前苏州相城“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仍存在基礎薄弱资源保障不足、数字经济发展领先优势存在差距、重点产业持续领先优势面临挑战及赋能“两业融合”功能尚未形成等问题。因此,需以问题为导向,并从后发优势与现实情况出发,明确战略定位加强战略布局、推进“两业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强人才与土地要素保障及完善投融体系配套支持,实现“双中心”建设推进“两业融合”进入加速期和持续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许丽萍,吴玉鸣,马为彪.高铁建设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了吗?[J].产业经济研究,2023(1):1-14.

李佳,李娇娇.中欧班列开通如何影响产业集聚态势: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能否兼得的视角[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3,35(2):68-86.

孙正,岳文浩,霍富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程度测算研究:基于产业与城市群的视角[J].统计研究,2022,39 (3):21-33.

矫萍,田仁秀.数字技术创新赋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机制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3,38(1):31-44.

许广永,周颖秋,张李娜.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3,43(3):58-65.

唐晓华, 张欣钰, 李阳.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制造效率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3): 59-77.

猜你喜欢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结合价值链视角分析先进制造业成本的管理和优化策略
时代金融(2017年16期)2017-09-20 19:20:29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促进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对外经贸(2016年8期)2016-12-13 03:43:55
浅析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37:23
天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