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山区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的路径研究

2023-12-30 23:08伍雪玲
中国商论 2023年24期
关键词:投资环境比较优势产业转移

摘 要:随着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外转移,粤北山区积极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本文分析了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包括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出的动力和阻力、粤北山区产业转入的吸引力和约束,并详细分析了粤北山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注重人才培养,仅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比较优势;产业集群黏性;投资环境

本文索引:伍雪玲.<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24):-15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12(b)--04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因临近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优惠的经济政策、便宜的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等优势,承接了大量从香港、澳门以及海外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腾飞。随着经济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原材料、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土地资源日趨紧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越来越微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因此,珠三角地区开始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外转移,以腾出空间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而粤北山区工业程度低,土地资源丰富,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承接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1]。为了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北山区转移,广东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2023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在体制机制、承接载体、产业集群化发展、要素保障、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支持方式。粤北山区要把握好产业转移机遇,提升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承载力,通过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崛起。

产业转移,是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情况发生变化以后,某些产业从一国或地区迁移到另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行为[2]。产业转移可能源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通常是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也可能源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转移到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或者资源丰富获取成本低的地区;也可能源于市场开拓,从市场饱和地区转移到市场潜力大的地区。粤北山区要想把握好产业转移的机遇,就需要深入分析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本文通过深入剖析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动力和阻力、粤北山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制约因素,结合粤北山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分析粤北山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和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对策。

1 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1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产业转移涉及转出地、转入地,转出地、转入地都会对产业转移产生重要影响。珠三角作为产业转出地,既存在转移动力,也存在转移阻力。粤北山区作为产业转入地,既具有产业转移吸引力,又存在产业转移约束。

1.2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出的动力与阻力

1.2.1 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力

一是生产要素成本升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企业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导致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劳动力需求巨大,从而提高了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劳动力价格,尤其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珠三角地区的土地价格、房屋价格远高于非珠三角地区。2021年,珠三角核心区总体地价2.23万元/平方米,工业地价1332元/平方米;粤北山区总体地价0.38万元/平方米,工业地价478元/平方米。昂贵的土地成本、租金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挤压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微薄的利润,迫使珠三角地区企业或转型升级或产业迁移。

二是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珠三角超过半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超过了30%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可用土地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的紧缺迫使企业迁往外地。

三是环境约束。因为前期的粗放式发展,珠三角地区环境遭到了破坏。2022年,珠三角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仅为86.1%,远低于粤北山区的95.3%;珠三角9市均出现酸雨,其中3市受酸雨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破坏,珠三角各市都出台了严格的环境管制制度,严控环保红线,污染较大的企业被迫迁移或关闭。

四是政策推动。为了推动珠三角产业转移到粤北山区,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也为珠三角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腾出空间创造条件,广东省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珠三角产业转移。2005年,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对产业转移园区通过用地政策支持、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加大税收优惠、安排贷款贴息等政策进行扶持鼓励。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为推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通过目标责任考核调动各级政府推进“双转移战略”积极性。202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推动产业转移的具体鼓励措施,包括加强用地分级分类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并择优遴选主平台进行重点支持。

1.2.2 珠三角产业转移阻力

一是产业集群黏性。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包括最终产品制造商、中间产品供应商、服务供应商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对相关产业产生支持作用的机构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3]。集群内企业分工协作程度高,生产线上每一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是根据效益最大化分工协作的,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具有共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化市场、区域品牌等外部效应,形成了产业集群黏性,即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依附于集群的,离开这个产业集群,企业就有可能丧失竞争优势,无法脱离产业集群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尤其是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除非整个产业链迁移,否则不会轻易迁移。

二是地区间劳动力自由流动造成劳动力迁就资本流动。粤北山区的廉价劳动力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所需,但廉价劳动力优势吸引产业转移,更多发生在国际竞争中,因为国与国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壁垒很高,所以能够保持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从而吸引产业转移。但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流动是相对自由的,劳动力流动的成本远低于资本迁移的成本,所以出现了劳动力迁就资本涌入珠三角地区的虹吸效应,形成了产业转移的阻力。

三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要求。因为现行的分税制和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等制度安排,珠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发展和就业稳定,不仅不愿意企业外迁,还会通过财税优惠等政策对打算外迁的企业进行挽留,阻碍了产业转移。

1.3 粤北山区产业转入的引力与约束

1.3.1 粤北山区产业转移吸引力

一是粤北山区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广阔的土地、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要素保障,还有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二是粤北山区均建立了省级产业转移园,能为迁移企业提供用地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园区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园区配套设施等,甚至可以实现集中能源供应、集中污水处理,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还有利于企业聚集,产生集聚效应,提高分工协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交易费用,省级产业转移园已经成为粤北山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1.3.2 粤北山区产业转移约束

一是产业配套能力低。珠三角企业迁移过来,都希望当地有完善的产业配套,这样可以发挥集群优势,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流协作,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但粤北山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配套能力相对落后,没有形成成熟且紧密的产业配套和相互协作,甚至有些地区引进产业时来者不拒,根本没有产业布局,引进的产业五花八门,没有产业关联性。

二是投资环境不完善。首先,粤北山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跟珠三角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次,粤北山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金融、物流、保险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粤北山区现代物流业还不够发达,企业运输成本较高;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意识不足,融资产品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再者,粤北山区公共服务效率还有待提高,法治环境、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粤北山区除了汕头、清远、湛江营商环境位列第二档,其余城市均位列第三档。

三是缺乏优质人力资本。粤北山区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但主要是中低素质劳动力,由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对比较落后,难以培养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导致优质人力资本缺乏。企业到粤北山区投资,不仅劳动力搜寻成本、培训成本高,还难以留住优质人才,没有优质人才,企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2 粤北山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条件分析

珠三角地区因为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发展重点在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因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和环境管制的程度加强,需要向外转移。粤北山区因为和珠三角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梯度差,所以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2.1 成本优势

与珠三角地区相比,粤北山区劳动力成本和工业地价水平相对较低。2022年,粤北山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60万元,比珠三角核心区(13.10万元)低27%,比深圳(16.27万元)低4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9万元),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2021年,粤北山区工业地价为478元/平方米,远低于深圳(1753元/平方米)、广州(1568元/平方米),工业土地成本优势明显。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是吸引企业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2.2 资源优势

与珠三角地区相比,粤北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2022年底,粤北山区常住人口1594.37万,就业人员仅719.05万,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粤北山区地表水资源总量占全省的42%,水资源量丰富。粤北山区地处南岭成矿带中心部位,矿产资源丰富,铅、锌、钨、锡等宝贵资源储量居全省前列。粤北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资源要素支撑。

2.3 政策优势

为了吸引珠三角产业转移,粤北山区推出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出让价格优惠、厂房租金优惠、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物流投资扶持、人才奖励等优惠政策,给到外来投资企业真正的实惠,同时不断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实行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

3 粤北山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粤北山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产业规模方面,2022年,粤北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71.15亿元,是2012年的2倍。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粤北山区产业结构已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自2012年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到2022年三次產业结构为16.2∶35.0∶48.8,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转型升级的推进,粤北山区制造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推进。2022年,粤北山区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86.2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6.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74.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7.1%。但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方面,粤北山区仍存在产业配套能力不足、投资环境不完善、缺乏高质量承接平台、缺乏高质量人力资本等问题。

3.1 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配套齐全、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生产要素流动快捷高效、分工协作程度较高,能够有效降低集群内企业生产成本、运营成本。粤北山区经过多年努力,引进了大量企业,产业规模也显著扩大,但引进项目时更多关注的是项目的体量大小,而对项目的产业属性、产业关联度、产业带动能力关注不够[4],导致园区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产业集聚度低,不能有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3.2 投资软环境有待加强

虽然近年来粤北山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善投资软环境,但与珠三角地区相比,投资软环境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物流、保险、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助推工业的发展,但粤北山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增加企业运输成本、影响企业运输效率;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二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比较落后。迁移企业需要详细了解各地的具体优惠政策、要素成本等信息,以便做出最适合的迁移决策,但由于粤北山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比较落后,相关信息比较零散,增加了迁移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的迁移意愿。三是政务环境、法治环境有待完善。虽然粤北山区近年来在简政放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在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方面,和珠三角地区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法治环境、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3.3 缺乏高质量承接平台

产业转移园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具有节省土地、管理服务方便的优势,一方面,粤北山区大部分转移园距离市区较远,虽然实现了“七通一平”,但相关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商业、文化娱乐、医疗、银行等生活所需,难以满足员工的日常生活消费需要,导致入园企业招工难或留不住优质工人。另一方面,各园区在产业承接方面,往往不是基于自身承接能力精准承接,也没有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甚至为了承接项目不计成本地满足转移方的需求,产业承接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与被动,导致各园区产业同构化、重复承接、过度竞争。

3.4 缺乏高质量人力资本

粤北山区虽然有大量剩余廉价劳动力,但劳动生产率不及珠三角地区。而且,相比珠三角地区,粤北山区就业机会少、工资福利差、晋升空间小,所以很难招到和留住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质量人力资本匮乏。

4 粤北山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对策建议

4.1 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对投资者而言,完善的产业配套,比单纯的低地价、低工资和减税让利更有吸引力。要克服单凭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参与引资竞争的局限性,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利用产业链来承接转移产业[5]。一是依托核心企业带动。先创造条件吸引核心企业落户,再通过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服务机构转移。比如重庆对IT产业的承接就采用了核心企业带动模式,重庆首先引进了电脑龙头企业惠普、宏碁和华硕,然后引来了富士康、广达等知名代工厂商,这些代工厂商又引来300多家配套厂商落户重庆,形成了“3+6+300”的强势IT产业集群。通过核心企业的引进,带动相关产业的迁移和发展,做到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努力形成“引来一家、招来一片”的招商盛景。二是加强配套产业发展。要立足本地比较优势,围绕本地主导产业链不断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按照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发展要求,推进企业的前后向联系,加强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产生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相关产业转移过来,形成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

4.2 优化投资环境

一是加快发展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构建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會化服务水平,提高企业运输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缩短响应时间。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尤其要着力推动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发展保险、中介等服务。二是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将各园区具体优惠政策汇总整理并公开,便于企业了解对比,降低企业信息搜寻成本,以便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迁移决策。三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要坚持简政放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精简行政许可事项,简化办事流程,实行政务公开,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尽力实现让企业最多跑一次。四是要营造公平、公正、规范的法治环境。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减少人为操作空间,最大程度地减少执法司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有效降低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维护,有助于吸引和留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企业。

4.3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有助于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一是要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深入分析各园区自身条件,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结合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承接产业,承接产业时不能来者不拒形成多头转移,要使产业承接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各园区要实行差别化发展,避免同质化、不经济竞争,要积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二是要加强园区资源整合。要打破省内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各园区资源统筹整合,鼓励跨市跨县共建产业园,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反向飞地”等方式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落户,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在做好园区道路、水电、绿化、管网、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园区教育、医疗、娱乐设施,提升园区生活质量,增强园区对高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有助于企业招引和留住企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

4.4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劳动力成本,也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粤北山区虽然劳动成本低于珠三角地区,但劳动生产率不如珠三角地区,员工纪律性、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如珠三角地区,而且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要把廉价劳动力转换成竞争优势,必须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劳动力基本素养;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帮助其掌握实用技能,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可以加强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适合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引进、留住高素质人才,重点在人才生活、家属就业、入学、医疗等诸多方面提供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许德友,梁琦.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推拉力”分析:兼论金融危机对广东“双转移”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68-73.

蔡海智.论珠三角产业转移[J].岭南学刊,2003(1):70-72.

刘友金.梯度陷阱、升级阻滞与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创新[J].经济学动态, 2012(11):21-27.

赵文丁,祁文辉.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思路[J].经济纵横, 2015(1):97-100.

肖艳霞.河南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9(7):79-82.

猜你喜欢
投资环境比较优势产业转移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承德围场投资环境分析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FDI对陕西经济影响的研究
产业转移背景下吸引外商投资的对策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