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霞
文化茶座
逢年过节,餐桌上最少不了的就是饺子。尽管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饺子的地位却是任何美味佳肴都无法撼动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沒人管”“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说的正是饺子在中国传统美食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不仅仅是饺子,更是对团聚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历史中的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据传,在张仲景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的时候,正赶上冬至,他看见南阳的百姓饥寒交迫,病死的人很多,有的人两只耳朵都已经冻伤了。张仲景看得心里难受,回家后经过研究,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在当地搭了一个棚子,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分给百姓服用,渐渐地,百姓的“冻耳”都被治好了。自此,后人便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也就是现在饺子的雏形。
三国时期,饺子发展成一种食物。魏国人张揖在其所编著的《广雅》中提到,其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物,和饺子的形状基本一致。
南北朝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吃,所以叫“馄饨”。现在山东的某些地方还有这种吃法,有时还要喝饺子汤,所谓“原汤化原食”。
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和现今的没什么两样了,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饺子的名称,时人称其为“偃月形馄饨”。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也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
元明时期,人们把饺子称为“扁食”。
到了清朝,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之名便由此定义。
诗词中的饺子
吃饺子是中国人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再加上吃饺子有盼团圆的意思,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品味诗句中的饺子香吧。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解读: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也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而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全诗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饱含“思”情。想必,此刻诗人面前也放着一盘“偃月形馄饨”吧,要不然,怎会生出如此澎湃的思乡之情?
水 饺
〔清〕何 耳
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
最是上春三五日,盘餐到处定居先。
解读:水饺和面条竞争着新年的喜气,荠菜的鲜味留在筷子和牙齿上。特别是立春后的三五天,餐盘里最常见的食物就是水饺了。诗人用生动鲜明的词句道出了水饺的色与味,读后令人垂涎欲滴。
舌尖上的饺子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是饺子,各地吃法却各异。北京人包饺子吃得实惠,饺馅肉多菜少,一口一个“肉丸子”;天津人喜欢拌水饺,香油、酱油、蛋液齐全,要吃个美味水灵劲儿;东北人别出心裁,将肉剁碎之后,用好汤浸泡,待肉末吸足汤汁起冻后再包,别有一番风味,过年前几天就把饺子包好,放在雪地上或冰柜里冻着,之后随吃随煮。
如今,许多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过春节也吃饺子,不过他们的做法与吃法却与我们大不相同。
匈牙利饺子:馅严格说来是果酱,连李子、杏、乌梅也腌制做馅。他们用来包饺子的面都要加比面粉多一倍的土豆泥,还要加上许多猪油、鸡蛋、糖和盐,烹制时还要裹上炸好的面包茸。
哈萨克斯坦饺子:这个国家的饺子是一种蒸饺,用中等大小的锅烹制而成。其饺子的内馅通常采用羊羔肉或者牛肉,加上香辛料和黑胡椒,蒸好后在饺子上淋上黄油、酸奶油或者洋葱酱食用。
意大利饺子:馅与中国的大不同。干酪、洋葱、蛋黄是主料,有时也加一些菠菜、牛肉;还有一种是以鸡肉、干酪做主料,主要调料有黄油、洋葱、柠檬皮、肉豆蔻。他们包饺子时先把面压成一长条,一勺勺放好馅,在面的边缘沾上水,再用同样的一条面片合在一起压好,然后用刀一一切开。煮饺子的方法则与中国一样。
饺子中的百味人生
1.未泯的其实是人的精神劲儿,有许多趣味在这里。捉杨絮的时候,我想起了刘禹锡的《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站在这个古老的四合院里,我总是会想起它很久之前的样子,像幸福的平常人家:前院有高大的杨树,还有一棵柿子树,后院有一棵香椿树,都很古老祥和。
上完一天班,又乘坐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回家,想象一下就很累。回到家,却有闲情花两个小时包五彩饺子。这种精神和闲情要有知己来共鸣,一个人不好唱戏,独角戏有它的魅力,可也有凉意。所以,烟火尘世、平常人家永远是有魅力的温暖词语。
五彩饺子是小孩要求的,我和孩子爸来执行。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孩子爸这个知己天经地义。我榨菠菜汁、胡萝卜汁,他和面擀饺子皮。我包饺子,他烧水。小孩在旁边玩耍,一会儿叫妈妈,一会儿喊爸爸。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场景,每一缕炊烟里饱含着宁静温情。城市里没有炊烟,却亦有这种乡居的静美安闲。
菠菜汁的饺子绿莹莹,胡萝卜汁的饺子像橘色的糖块,两者混合起来的又像彩虹。我笑着说,看都看饱了呢。每样盛在盘子里两三个,放在铺着蓝印花布的桌上拍照,有文艺的精美气,又不乏生活的气息,这便成了诗中的“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我们就是要做这诗意有趣的烟火人家。
(节选自耿艳菊《云间烟火是人家》)
赏析:刘禹锡在《竹枝词》里描述的“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在这里似乎是作者关于烟火尘世、平常生活之美的最佳写照。回到家,一家人和面擀皮包五彩饺子,欢笑间尽显静美安闲,和绿莹莹的菠菜汁饺子、橘色的胡萝卜汁饺子相映成趣……想必,这才是作者想拥有的温暖的诗意吧。
2.等到白菜往拢长的时候,母亲就用稻草或细绳将一兜兜菜的上部系个圈,就像给菜扎上了个蝴蝶结。在太阳的光照下,菜叶越包越紧。不知是地块肥沃,还是母亲心灵手巧的缘故,我家菜园里的大白菜,比邻家的菜长得都好。棵大叶绿,排列整齐,水灵灵笑盈盈的,沐风浴露,上青下白,犹如翡翠碧玉,煞是喜人。
白居易有首歌颂大白菜的诗,写得真好:“浓霜打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翻教菜心甜。”经了霜的白菜如同人到中年,没有了浮躁与火气,将所有的锋芒内敛,变为充实,倒像是人生的一个启示。
秋分一过,寒露时节,人们便忙着起菜腌菜了。激酸菜,是白菜经过开水烫、冷水拔,入缸储放,使之变酸。母亲激的酸菜,又甜又脆,味道正宗。腊月天吃乡土菜,用自家喂的猪肉酸菜炖粉条,香气四溢,味道浓厚,不禁让人食欲大开,胃口大涨。过年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包饺子,其乐融融。大年初一,煮一锅又嫩又鲜、薄皮的猪肉白菜馅儿饺子,又香又好吃,且预兆着包百财之意。悠悠的日子就这样有滋有味地过去了。
(节选自王晓霞《母亲的大白菜》)
赏析:选段既刻画了母亲勤劳持家的美好形象,又体现了全家人俭朴却温馨快乐的生活。作者对白居易诗句的引用,突出了白菜如松般“霜威空自严”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