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懿
迷离的夜色裹挟着微凉的风拂去了些许尘埃,阵阵墨香扑鼻而来,那支兼毫笔透过玻璃,折射出灵韵的光。
初识软笔书法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偌大的书法工作室冷冷清清的,唯有一张古旧沧桑的工作台和一位清瘦矍铄的老人,他正端坐在台灯下凝神书写着一撇一捺,一朵朵“繁花”在笔下绽放。
老人的手指关节粗大,上面布满了老茧,中指骨节更是肿胀,看上去有些触目惊心。我蹙起眉,不解地问:“爷爷,您手怎么了?”他搖摇头,笑着说:“这笔同我相处久了,听我的话。素木笔下,唯有不朽,方能开出锦绣之花。”说到这儿,老人有些落寞,“可惜现在只有我这样的老头还在坚持着,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干这行了,这锦绣花,也快凋零了。”许是年纪小,我怎么也看不出这字与锦绣的联系。
再遇软笔书法,已是四五年后。工作室里阳光正好,古旧的工作台仍在,老人却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四五个年轻人,一双双手早已没有了这个年纪该有的白净,眼眸中透露出坚定、沉稳的色彩。墙上挂着几幅字画,那运墨收笔的气势不禁让我发出赞叹。国画与书法的融合令我眼前一亮——两只仙鹤在一轮红日前展翅飞翔,仙鹤脚下繁花似锦,同那蹁跹惊鸿的字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闭上眼,仿佛能看见落笔如云烟的秀气。
那位老人不知何时来到我身旁,自豪地笑道:“这些作品不错吧!都是我徒弟的作品,他们不仅会书画,还会设计,加入了许多新元素,很受年轻人的欢迎呢!”我对他竖起大拇指,刚想开口,却被一个小孩抢了先:“老师,快来看我的作品!”一个年轻人闻声而去。老人对我眨了眨眼,示意我跟上。原来工作室另一边新加了一张大桌子,几个小孩正学着老师,拿着毛笔有模有样地勾勒着。一个小男孩满脸骄傲地举着一幅牡丹争艳的画作,旁边写着“花开时节动京城”几个大字。“真是书画不分家啊!”老人笑着轻抚孩子的头。这一刻,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书画开出了新时代的锦绣之花!
兼毫笔下,锦绣花开,留香三千余年,传承仍在继续……
【甘肃酒泉市第六中学七年级6班】
点评
如果说书画艺术的传承是一曲永不停歇的咏叹调,那么小作者在文中的巧妙构思则是一曲对中华文化的赞歌。习作通过“初识”和“再遇”两次软笔书法的场景,以一位书画老者与“我”的交谈为主线,运用对比手法,赞美了老人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执着坚守,以及年轻人、小孩子的一脉相承。
小作者娓娓道来间不乏对精彩场景的描写,用小小一支毛笔开出了中华书画艺术的传承之花,令人回味无穷。
(龚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