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顺
精批细评
妙文品评
遵守“规定”,创造“自选”
齐 妙
《桑林》之舞,舞姿相同,气势迥异,此乃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结合。【运用《庖丁解牛》中的材料,点明“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之间的关联】无“规定动作”,何以号桑林?无“自选动作”,何以得观止?规则成就方圆,个性成就人才,两者从来不是一对反义词。唯有在规定之上创造个性,方担得起新时代新青年之重任。【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开门见山。】
“规定动作”不可篡改,底层规矩不可忽略,这是一切的基础。【承接上文,说明“规定动作”是基础】规矩是绳墨,不得不直,不得不定。无纵横之格,何以勾勒社会,描绘人生?无纵横之格,又何谓出格呢?遵守“规定动作”看似简单,实则艰难;若没有做到、没有做好,便会底溃台塌、根颓树倒。【通过道理论证阐明“规定动作”的重要性,对偶句使得说理更为形象生动。】
或许有人坚持为“自选动作”而与规则相对抗。【设置假想敌,增加思维深度】但“自选动作”并非自由选择,而是在规定之上的一种有限度的自我发挥。【明确“自选动作”的内涵,为后文的论述奠定基础】自选不能抛弃规定,也不能与之对立,更不是打破规则的借口。但同样,自选出于规定却又高于规定,它有“创造”的奇迹。【说明自选动作与规定动作的区别与联系。】
创造出自选动作的人,必然已透析规定。他认识到,规矩并非用来限制人,而是为人所用;规则堵塞歧门邪路,通达光明正道;规则不是表层的,不是形式,不是结果;规则是深层的,是内在,是前提。【进一步论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之间的关联性】因为深刻理解了规定,因为真正认可了规矩,创造者才能在其上增添独特的光彩。观百余年前,如若不是研究清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又实地体验了中国农村的现实,内化于心,创新于行,中国共产党又怎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呢?规定是存同,是普世的原则与共建的底线;个性是求异,是人类智慧多样性焕发的光辉。因此,规定动作不能止步于规定,“自选”才是至高的目的。【举例说明创造出“自选动作”的前提是深谙“规定动作”。】
我们身处各种规矩之下,但绝不会被规矩困住。学校、家庭、社会,它们树立青年的底线,绝非限制青年的上限。由遵守到理解,由认同反哺恪守,由领悟创造个性,这就是个人与社会群体共存的方式。规矩定给众人,为我们创造平等;而个性基于自己,帮青年开辟人生。将它们结合起来吧!即便有时规矩不够完善合理,在自选之时,你也拥有了思考的余地。【联系现实,从青年的视角论述,使作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一意孤行,不刻板盲从,尊重共性,追求个性,创造自己,做一个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融合至善的栋梁青年!【结尾回扣标题与主旨,使作文更具有表现力。】
【黑龙江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高二(1)班】
技法提纯
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简洁醒目。议论文的标题需要简洁有力,能提示内容及观点。本文标题一方面紧扣材料,另一方面揭示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联,值得体味。
2.立意准确有思辨性。就作文题目来说,在写作时,可以着眼于“规定动作”,也可着眼于“自选动作”,还可着眼于两者的关系。若能从关系的角度论述,那么立意就比较有深度。本文认为“规定动作”是“自选动作”的前提与基础。在论述中,先明确观点,再分析“规定动作”的重要性,最后明确关系,层层递进,论述才有层次感。
3.语言在理性中透出文采。议论文要求同学们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本文的语言便做到了这一点,文中的语言如“规矩是绳墨,不得不直,不得不定。无纵横之格,何以勾勒社会,描绘人生?无纵横之格,又何谓出格呢?”理性与底蕴兼备,值得一读。
课后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庄子·山木》篇记述:庄子和弟子们行于山中,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伐木的人并没有砍伐它,原因是“无所可用”。庄子便对弟子们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下山后,朋友命人杀雁来招待庄子一行。仆人问:“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庄子回答说:“杀不能鸣者。”于是,弟子们就有了疑问,对庄子说:“大树因不材而活,主人之雁因不材而死,请问先生要怎样处世呢?”庄子说,要顺其自然而处世,“以时俱化”,不偏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点。
庄子的回答已成历史,弟子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今天,身处新时代大发展中的你,如何来回应弟子们的千年之问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二元思辨作文题,写作时要注意:
1.以论点为角度,构建严谨的思路。首先要找准中心论点。从庄子与弟子的故事中抓准关键词,“伐无用”“杀不能鸣”,从而提炼出中心论点“无为而治者存,有为而惰者亡”“以时俱化”。同学们在构思时,要抓住“变”与“有用”“无用”二者的辩证关系,提炼出“无用即是有用”“应时而为成大用”“有用无用各为其妙”“无用成长为有用”等分论点。
2.以“理”为主线,选取典型材料。首先选取直接含“有用”“无用”“以时俱化”关键词的核心材料,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莫言获奖感言。再选取合“理”顺“时”的次要材料,即事实上含有观点的材料,如战国四公子养士,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的例子。再次选取“有用”“无用”效果的例子,如日本运用实用主义的原则走工业化发展道路。事例按照论点的轻重而分层配置素材,内外结合,古今兼顾,相得益彰。
3.以“气”聚力,多手法并用。作家梁衡说“为文第一要激动”“要一气贯文中”,激情推动说理,刘勰所谓“目既往返,心亦吐纳”“势者,乘利而為制也”。一是在行文中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要有机结合。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加以象征、比兴、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再运用承上启下、开头造氛围、结尾升主题等结构技巧,把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气激人三“人”合一,增强作文的气势和节奏。二是在布局谋篇中,说理、抒情要有总体设计。理、气、情三“线”交织,随事理展开而气势同步推高。三是要有交流感、情境感。议论文是说理文,是通过摆事实论述道理,行文的过程就是论理的过程,不止是面对面讲解,而且是促膝交谈,是现场辩驳,是论,更是笑、是哭、是骂,平静如水会削弱作文的说服力,作者只有进入作文情境,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感人至深。
【曾昭荣/供稿】
(同学们,请将你的作文投寄给我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第232号邮政信箱;邮箱:gzb.zwzk@163.com。我们将予以刊登。快来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