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雅帆,朱晓峰,徐尚荣,彭 巍,黄 荣,舒 适,王国文,付长其,张 君*,拉毛卓玛,昂青卓玛
(1.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2.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3甘德县动物疫控中心, 青海 甘德 814100 )
牦牛(Bos grunniens)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毗邻的高山、亚高山地区[1]。牦牛的繁殖率与饲养管理关系极为密切,繁殖率为牦牛生产中重要的经济指标之一,为了提高牦牛繁殖率,目前采取的措施多为营养调控结合诱导发情。在家庭牧场养殖模式下,牦牛呈现季节性发情,性成熟较晚,生长发育缓慢,生产周期较长,多见于2年1胎或3年2胎等繁殖模式[2-4]。随着现代养殖技术在牦牛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本调查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某养殖企业的牛群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观察分析,同时与甘德县青珍乡家庭牧场牦牛繁殖情况进行对比,总结了提高繁殖率的一些工作经验,以期为提高牦牛繁殖性能提供参考,为后续制定选育标准和提高繁殖存活率提供理论依据。
家庭牧场调查地点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青珍乡青珍村。青珍乡属于典型的高山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4 200 m,是甘德县平均海拔最高的乡。境内最高点位于东乘贡麻杂日,海拔5 118 m,是甘德县海拔最高处,最低点是东科曲河谷,海拨4 000 m。牛羊放牧草场在海拔4 000 m~ 4 200 m之间,以高山草场居多,当地养殖户长年采用全年放牧不补饲的散养管理方式。
养殖调查地点位于甘德县柯曲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下属企业,平均海拔4 100 m,企业存栏繁殖母牛387头,退化草地种植一年生牧草213.33 hm2。牦牛冬季放牧在一年生人工建制的草茬地,5~6月舍饲,7~8月放牧在夏季牧场,9月返回人工草地,又开始在草茬地放牧。人工草地种植青燕1号,亩产为600 kg~1 000 kg,由于需要放牧,牧草收获时剩余草茬为30 cm。
2.1调查对象 青珍乡青珍村2小队9个家庭牧户中近三年的母牦牛827头、养殖企业的繁殖母牛387头,其中养殖企业的262头母牦牛于2022年7月进行了诱导发情和人工授精处理,人工授精处理结束2周后将母牛与公牛合群放牧,对人工授精后未孕母牛进行补胎。
2.2调查方法 对家庭牧场的母牦牛逐一进行登记,记录年龄、2021年产犊数、2022年产犊数、2023年产犊数以及每年犊牛成活数、年死亡数及死亡原因。对养殖企业的繁殖母牛从2021年开始进行补饲和诱导发情处理,产犊数从2022年开始统计,统计2022年和2023年两年的产犊数、产犊时间,犊牛死亡以及2023年16月龄母牦牛的发情配种情况。
3.1青珍村母牦牛繁殖率、犊牛成活率及不同年龄母牦牛产犊分布
对827头母牦牛2021—2023年三年的产犊和犊牛成活情况进行调查(见表1)。
表1 827头家庭牧场母牦牛繁殖率及犊牛的成活率 单位:头、%
通过对青珍村827头适龄母牦牛近三年繁殖情况的调查发现,母牦牛的繁殖率平均为40.52%,犊牛平均成活率为91.41%,犊牛死亡原因以狼害和腹泻居多。犊牛出生时间在4月下旬至7月,5月下旬和6月为犊牛出生的高峰。对青珍乡74头母牦牛按年龄进行了产犊数统计(见表2)。
表2 青珍乡74头放牧母牦牛不同年龄产犊情况
调查发现,母牦牛3岁以上开始产犊,6、8、12岁时产犊较多,6岁牛产犊最多,为25%;其次是8岁和12岁,占产犊总数的15.87%和11.06%。
3.2养殖企业母牦牛繁殖率及犊牛成活率
对养殖企业近两年母牦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以及诱导发情后母牦牛的产犊和犊牛成活情况进行调查(见表3、表4)。
表3 养殖企业母牦牛的繁殖率及犊牛成活率 单位:头、%
表4 养殖企业诱导发情母牦牛的繁殖率及犊牛成活率 单位:头、%
养殖企业的387头母牦牛在人工建制草地放牧,两年平均繁殖率为77.95%,犊牛平均成活率为97.52%,平均繁殖成活率为76.0%。采用诱导发情技术后,平均繁殖率达到95.73%,犊牛平均成活率为98.97%,平均繁殖成活率为94.76%。2022年犊牛出生时间最早在3月10日,产犊高峰在3月20日~4月18日。2023年有7头母牦牛在1月12日~28日产犊。2022年产犊306头,母牦牛148头,周岁体重达到了141 kg,2023年有21头牦牛出现发情并参与配种。
4.1在不同饲养模式下,牦牛的繁殖率有较大差异
一方面,青珍乡属于高寒草地气候,只有冷季和暖季,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因此,牦牛发情在每年的夏季,气温升温,有利于促性腺激素的产生和分泌。另一方面,牦牛生活在海拔为3 000~5 000 m的高寒地区,当地养殖户长年采用全年放牧不补饲的散养管理方式,而草场枯草达8个月之久,使得牦牛处于夏肥冬瘦的体重循环状态。牦牛的繁殖有很强的季节性,母牛在围产期极为缺乏营养,分娩后需要泌乳喂养犊牛,因此不能迅速恢复体力,导致发情期间不能发情,从而降低了繁殖性能。
牦牛养殖企业采取“放牧+补饲”的饲养模式,在冷季枯草期对牦牛进行舍饲,暖季时让其在草山上自由采食,保证了牦牛全年的营养需求。母牦牛围产期刚好处于冷季,这时母牦牛对营养需求量较大,不仅要满足胎儿的迅速发育需要,还要保证自身分娩和产后哺乳犊牛的需要,所以在这一时期补充饲料对母体和犊牛都有非常好的作用[5]。王占强[6]通过试验发现,不同的饲养放牧方式对牦牛的繁殖也有影响,传统的畜牧生产方式造成草场退化,限制了牦牛的繁殖。在同等放牧环境下,采用以草定畜的自然放牧方式,母牛连胎率明显提高了30%~40%。张寿等[7]研究发现,在围产期对母牦牛连续补饲5个月,产后母牦牛当年发情率和当年受胎率、产犊率都比未补饲的高。造成牦牛繁殖率低下的原因,除了牦牛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条件补饲,且放牧管理方式粗放等一系列的原因都会造成牦牛繁殖率低下。因此,牦牛养殖企业的牦牛繁殖率要高于家庭农户饲养的牦牛繁殖率。
合理运用生殖激素调控母牦牛的发情也是一项有效提升母牦牛繁殖性能的技术措施[8],目前主要的方式是为母牦牛注射生殖激素。用于母牦牛发情调控的生殖激素比较多样,主要的两种方式是采用前列腺素进行溶解卵巢黄体和调节垂体—下丘脑—性腺轴的功能[8]。本试验对养殖企业的繁殖母牛进行了诱导发情处理,采用注射前列腺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方法,诱导母牦牛在同一时间段内发情,后期再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使犊牛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出生,便于母牦牛和犊牛的统一管理,进而提高牦牛的繁殖率,增加养殖收益。通过应用生殖激素调控母牦牛的发情情况,不仅能获得显著的发情调控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受胎率。张新慧等[9]用苯甲酸雌二醇、黄体酮、阴道栓、D-氯前列醇进行空怀母牦牛同期发情试验,空怀1a、2a 的牦牛发情率分别为63.1% 和58.3%,诱导发情输精未孕牦牛返情自然交配受胎率为77.97%。李春生[10]对6岁以上、健康无繁殖疾病、膘情中等、当年产犊试验当日断奶的经产母牦牛进行同期发情试验,采用孕激素阴道栓加氯前列醇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加氯前列醇钠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2种方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在同期发情处理后5 d 内,同期发情率分别达85%和72.5%,翌年产犊率分别提高了45.6%和38.1%。因此,在牦牛生产中应该重视和推广同期发情技术,加强日常养殖管理,确保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4.2产犊间隔是繁殖母牛繁殖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一般而言,牦牛发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发情季节通常为6~11月,其中7~9月为发情旺季[5],而牦牛产犊时间大多集中在每年牧草返青期前后的4~6月,产犊时间较长。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围产期补饲、发情季节注射生殖激素、人工授精等措施,使母牦牛产犊时间集中,缩短牦牛产犊间隔,进而提升牦牛繁殖率。何世明[11]等在对诱导牦牛同期发情的集中处理方法研究中,采用T型硅胶孕激素阴道栓加PMSG的处理方法,牦牛发情率和受胎率分别为92%和72%。本试验中,放牧+补饲的母牦牛近两年的平均繁殖率为77.95%。平均繁殖成活率为76.0%;采用诱导发情技术后,平均繁殖率达到95.73%,平均繁殖成活率为94.76%。2023年有7头母牦牛在1月12日~28日产犊,在5~6月就可以发情,进而缩短了产犊间隔。这说明在营养充足和采用诱导发情等技术条件下,牦牛的繁殖率呈现很大的提升。
通过对甘德县青珍乡青珍村2小队9个牦牛饲养户的入户调查,了解到青珍村827头母牦牛的繁殖率平均为40.52%,犊牛平均成活率为91.41%,犊牛死亡原因以狼害和腹泻居多。母牦牛6、8、12岁产犊较多,6岁牛产犊最多,为25%;其次是8岁和12岁,占产犊总数的15.87%和11.06%。养殖企业的387头母牦牛在“放牧+补饲”的饲养模式下营养需求得到满足,两年平均繁殖率为77.95%,犊牛平均成活率为97.52%,平均繁殖成活率为76.0%。采用诱导发情技术后,平均繁殖率达到95.73%,犊牛平均成活率为98.97%,平均繁殖成活率为94.7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营养较为充足的条件下,诱导牦牛发情和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是提高牦牛繁殖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