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灵丹,夏代会
(1.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2.南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湖南衡阳 42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形成大思政育人体系提供了根本指引。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既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也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扎实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为落实好这一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充分发挥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作用,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发动者、实施者和承担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2]。思政课的主体是思政课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则主要是宣传部、学工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等。二者育人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在具体目标上,二者出现了分化,思政课教师注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二者在帮助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因而,要推进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就需要推进育人主体协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同交流。
为了促进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明确育人主体的职责要求。一方面,高校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工部、团委等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任务。二者要围绕培育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共同目标,聚焦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运用理论指导、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一具体目标来设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具体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要有所区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承担全校思政课开设工作的部门,要发挥培育时代新人的理论引领作用,细化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要求。学工部和团委等部门要围绕时代新人必须具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特质,把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明确工作方向。另一方面,高校要明确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在协同开展培育时代新人工作中的职责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专注课堂理论教学,也需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及学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及课外的思想表现,来综合判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工具,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活跃度。辅导员、班主任要主动配合好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关注和了解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表现,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作为科学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依据,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高校要加强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关制度,围绕培育时代新人这一目标,促进育人主体的日常交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意识。一方面,要落实协同育人主体交流的制度保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和宣传部、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干部交叉任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双向兼职,年轻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助理等,将思政课教师引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领域,以制度的形式确保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理论引导、阐释、提升与推动作用[3]。同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参与思政课教学管理,强化理论思维,提升思想引领水平,切实增强与思政课教师的相互交流。另一方面,要拓宽协同育人主体沟通对话的渠道。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主题论坛、周末沙龙等活动,使育人主体能够实现常态化的对话交流,使相互间的信息与资源能够互通、共享,共同探讨培育时代新人过程中所存在的难点问题及破解思路。此外,高校要充分发挥微信群、QQ 群、公众号等媒介的作用,为两大育人主体实现平等对话创造条件,打破时空限制,提升交流的便利性。
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推进思政课教师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工作、确保时代新人培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对协同育人主体的考核评价,要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建立合理的监督评价与奖惩机制,对思政课教师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工作进行考核,充分激发两大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与潜能。高校要把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情况及效果纳入思政课教师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两大育人主体协同育人过程中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与成果的评价要求,打通两大育人主体协同育人工作量相互转化的路径,使思政课教师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协同育人方面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量的核算和绩效考核中有所体现,从而在机制上解决好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问题,有效提升两大育人主体开展协同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要重视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将激励机制引入育人主体的考核评价体系,把思政课教师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成效作为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的重要指标,注意发现、宣传和表彰在协同育人方面成效突出的优秀典型,强化协同导向,促使思政课教师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觉主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
思政课主要侧重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实践层面,其本质属于一种实践教育,通过实践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深化价值认同。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即思政课育人内容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内容的坚实基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内容是思政课育人内容的延伸[4]。增强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则需要在创新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协同调研机制、学生评价机制与集体备课机制的创新。
无论是思政课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其育人对象都是学生。因此,要真正发挥两大育人主体协同育人功能的实效性,就需要创新协同调研机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有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即通过共同设计调查问卷,定期开展调研活动、座谈交流等,了解学生最真实、最全面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态,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教育教学方案,通过系统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育人实效。在大数据时代下,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协同调研机制中的作用,依托学生信息库构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数据教学与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平台快速锁定学生所有相关信息词条,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升协同调研的效率。高校要提升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速度,加快研发和使用融教学、管理、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校园系统,打通师师、师生、生生的共时、共场域交互通道,实现对学生的数据化、信息化、无痕化、全方位管理和引导,力求在全面客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精准育人的效果[5]。
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反馈教育效果、改进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尤其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往单一的评价机制往往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创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机制,需要将思政课的评价机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机制。一方面,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思政课考核体系。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参与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等情况作为思政课实践环节的一部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理论考试成绩、社会实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情况等综合评定思政课成绩,切实改变思政课成绩往往由思政课教师说了算、理论考试成绩权重过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现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价值准则等自觉地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巩固深化[6]。另一方面,将思政课学习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等方面。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中,应将思政课学习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并将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表现与成绩作为学生入党、评奖评先的重要依据。将思政课学习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知行合一的育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和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集体备课是教师通过集体合作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7]。集体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教法,还是备学生,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与实践需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的素材,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素材,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让他们参与思政课的集体备课极有必要,能够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的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只有加强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才能全面了解学生思想与行为变化的新特点,才能在备课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高校要建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坚持每门思政课都邀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代表参与集体备课,使思政课教师通过听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建议,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基本诉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思政课的教学实践环节要依托学生工作部门来共同设计和组织,有机融入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避免实践环节各自为政、内容重复,一体化推进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集体备课中可以将实践经验分享给思政课教师,为思政课教师在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时提供参考。高校要不断推进线上思政课的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网上精品思政课,要根据时代热点和重大事件,联合研发专题微课、微视频等网络教育产品,使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有效融合,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最终目标都是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指向,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8]。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同的育人优势,在各自领域都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但二者在育人方式上相对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合力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完善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方式,推进思政课育人方式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的融合。
当代学生成长在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互联网与生活紧密融合的时代,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尽管他们总体上是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但是困惑和迷茫也不同程度地伴随着他们,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一些偏激的言行。通过谈心谈话进行思想引导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实现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当前,谈心谈话作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个人能力水平、时间精力等因素限制,其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并且,针对00 后的学生群体,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式与问题导向式的谈心谈话方式效果不佳。因此,高校要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谈心谈话育人方式,由“说教+问题导向”的谈心谈话育人方式转向“情感体验+成长导向”的谈心谈话育人方式。不仅要明确辅导员与班主任的任务要求,也要将思政课教师纳入谈心谈话的队伍中来,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研究,不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开展谈心谈话引导的能力水平,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切实提升谈心谈话的实效性。通过谈心谈话,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本身,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无论是思政课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注意培养学生骨干典型,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知行合一、德才并进与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一是要依靠班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学组织干部等骨干力量。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发挥班干部等骨干力量的作用,让他们参与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创新,协助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堂管理,同时,鼓励他们带头积极完成思政课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任务,形成示范效应。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班干部等骨干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要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桥梁作用,及时把学生的思想困惑、意见、建议等反馈给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二是要重点做好学生“意见领袖”的教育引导工作。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在班级、社团中思想比较活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和指导,及时解惑释疑,发挥他们作为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坚定“四个自信”。三是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典型的引领作用。思政课教师可以将优秀学生典型的先进事迹融入课堂教学,形成教学案例,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高校要大力宣传报道优秀学生的先进典型事迹,形成青年榜样力量,影响更多的学生。同时,也要加强对优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水平,使他们在自身德才并进、更为优秀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当前,部分高校的学生实践活动存在内容理论性不足、教育深度不够等问题,往往注重活动形式,忽视了活动的理论深度,导致活动缺乏“营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高校有必要完善学生实践活动的育人方式,让思政课教师参与校、院主题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和现场组织。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融入学校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内容设计或现场组织,把思政课的理论优势融入学校主题实践活动,转化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资源,提升主题实践活动的理论性。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和班团活动的指导力度,提升文化内涵和理论高度。同时,高校可以完善“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活动方式,定期邀请知名校友来校开展校友报告会或校友座谈会等实践活动,通过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与人生经验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他育”过程中实现“自育”。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设计开展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时,可以与学校或学院开展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建立联动机制,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实践活动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突破实践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总之,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善用“大思政课”,将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挖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契合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将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实践教育大课堂深度结合,寓教于实践,不断探索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在主体协同、机制协同与方法协同等方面不断下功夫,推进两大育人主体协同育人功能的发挥,从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为党和国家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