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哈尔滨一租户装修砸掉承重墙,200户居民被紧急疏散”的新闻冲上热搜。网友们吐槽:现在啊,你根本不知道隔壁左右住着怎样的人,会对你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而类似“北漂女孩洗澡被锁卫生间30小时”“独居老人家中离世无人知晓”等事件,更是直观且露骨地将当前邻里关系的现状推送到每个人跟前。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爱我家》《父辈的荣耀》等热播影视剧里,那些浓烈且真挚的街坊情感,那些热心快肠慷慨友善的邻居,似乎正渐行渐远。
物质的极大丰富,让“美食外交”慢慢失去用武之地;科技的发展,让“宅”成为时尚,仿佛远离社交就能岁月静好;新价值观的普及,让大家更为尊重个人隐私和空间;大量人口的快速流动,让我们还没记住隔壁的脸,就又更换了新面孔。
曾经,天涯若比邻;如今,比邻若天涯。作为异乡人的我们,扎根在陌生的城市,生活不易。很多人说,“不关心,不打扰”,就是我们对邻居最大的“温柔”。
小红书上有个热帖“邻居家鞋柜正对我家门口”,引来跟帖者无数。大家纷纷晒图比惨,“没有最过分,只有更过分”。更多人帮忙出主意,却大多是建议以毒攻毒,睚眦必报。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当下邻里关系变冷漠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我们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比从前更强了。
因为戒备,左邻右舍的一丁点“状况”,就能让你脑补更多;因为戒备,邻里之间不可避免的小摩擦,更会让恶意揣测以“自我保护”为由在你心里滋生。由相邻权、采光权、光污染、噪声污染、养宠物等引发的邻里纠纷,便会朝着失控的方向一去不返。
于是,“因宠物狗受伤而毒害女邻居”“安装震楼神器报复邻居被判刑”“高空扔垃圾砸伤邻居而入狱”等事件频上热搜。
好在,热搜榜上,依然还有“中国好邻居”的传说:“95后男护士打球回家救了遇险独居老人”“邻居抡大锤破门救下悬空3岁幼童”……留言区里除了赞叹,就是网友们对童年记忆中邻里亲密热络、守望相助的怀念。
2019年底,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悄然重塑着现代邻里关系。邻居将暖心小药箱贴在电梯里,业主群中相互喊话打气加油,给独自隔离在家的孩子送百家饭……有人开玩笑说:“再隔离久一些,小区里的邻居我就都认全了。”
后疫情时代,同样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78.52%的受访者表示重视邻里关系,69.5%的受访者建议鼓励邻里间互帮互助。
与此同时,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热衷于参与公共话题,且善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新生代业主群体正在逐渐形成。他们为建立新型的和睦邻里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建立社区公约并加强规范,多举办社区活动,加强联系和归属感;通过社群等平台加强联系,提升社区建设的专业化等。
欣喜的是,很多社区街道正在行动,举办花样众多的社区活动,建立“邻里卡”“联络卡”“和谐卡”,为搭建新型邻里关系做铺垫。而同住一个小区、一栋楼的我们,也不妨“拉帮结派”,建立日常“聚点”,晒晒厨艺,聊聊家常,搭班接个娃、买个菜。
以心换心,住高楼也温馨。无论是过去的街头平房,还是如今的水泥森林,只要我们真正打开自己,以最大的善意待人,遇事先沟通再商量,邻居从来都不应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也从来不会是一座座孤岛。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每个人的善意,都不会被生活辜负。
编辑/张亚萍"戴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