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日头刚起,张树寅戴好遮阳帽,一手拿着试验记录本,一手揣着大容量水袋,钻进绿色的稻浪,一待就是一上午。
张树寅是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科研人员,他和同事6个人扎根在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约百亩的试验田,一待就是半年,他们在试验田里选育着近两千份水稻种质资源。对于张树寅和同事而言,“我们每天摸的是水稻,想的也是水稻。这片田里的每一个品种都像是我们的孩子,一天也离不开它们。”
何为“海水稻”?张树寅解释说,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海水稻”是与海水有关联的水稻。不是指能够在海水里生长的水稻,而是耐盐碱水稻,可以在沿海滩涂和内陆盐碱地种植。
“人类从未停止过向险恶的自然环境挑战。在盐碱地上种植‘海水稻’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张树寅介绍,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总部设在青岛,从2016年开始,他和同事们每年秋季就奔赴三亚南繁进行水稻播种,待到次年4、5月份水稻成熟采收后,再带着培育出的优质的耐盐碱水稻品种返回总部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在南繁基地,科研人员对稻田进行巡查、选取稻株开展杂交实验、对水稻材料手工脱粒……日复一日。“海南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水稻试验研究,能够加速育种进程,科研时间能缩短一半。”张树寅说,他们培育一个水稻新品种,平均需要经历8次更新换代才能获得一个稳定的品种。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技术研发部部长万吉丽介绍,“目前,我们已经拥有种质资源近2000份。种质的耐盐能力也不断提高,从最初的3‰,提高到现在的8‰。”
从2012年到2022年,耐盐碱的“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海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
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有5亿亩,利用潜力十分巨大。在不久的将来,那些之前看起来“用处不大”的盐碱地或将成为“再造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