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乘风而来,踏月而归,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诗仙之诗,常寄情于虚幻之间,自然表现出飞扬飘逸的美感形态,潇洒出尘,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许多人对李白诗歌的印象是“多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众虚无之说”,其实这是对李白最大的误解。
在李白流传于世的九百多篇诗作中,大部分鲜明地表现了对封建贵族的轻蔑,对腐朽政治的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杜甫并称“双子星”的李白,其实同杜甫一样关心人间疾苦、忧国忧民。
丁督护歌
◆[唐] 李 白
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 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 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 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
诗歌赏读
《丁督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南朝刘宋高祖刘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督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这首诗开篇两句交代了地点,诗人自云阳(今属江苏丹阳)乘舟北上去服徭役,两岸是繁华的商业区,从“饶”字可见巨商富贾之多,生活富足。而这里又是纤夫的工作之地,商贾之富足与纤夫之劳苦在此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时“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凸显纸上。诗人用“吴牛喘月”的典故巧妙地点出炎夏酷暑的特点,这样的环境下一个“苦”字成为诗眼,风格贯穿全篇,饱含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然而纤夫们如此辛苦地劳作之后,却只能喝足有一半是泥浆的水来满足生命的基本需求,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不忍直视。当纤夫们唱起哀怨的《丁督护歌》时,诗人内心的悲伤再也无法抑制,泪如雨下。
从事开采的工人数以万计,饶是如此,将石头运送到江边仍不是易事。看到这又多又大的石头采之不尽,运之不竭,给人民带来无穷尽的苦痛,诗人只能“掩泪”悲泣不止。
诗人没有用超逸脱尘的眼光俯瞰世界和人生,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反映民间疾苦,李白固有的潇洒出尘的文风在这首诗中不复存在。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 李 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诗歌赏读
这首诗是李白寓居宣州(今属安徽)期间游历五松山时所作。诗题与首联即交代了诗人夜宿荀媪家。“寂寥”二字点明心迹,表达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颔联着笔写夜宿荀媪家的所见所闻,“秋作苦”是虚写,“夜舂寒”为实写,以虚衬实写出农人夜以继日不停劳作的辛苦,在一“苦”一“寒”中道尽田家生活的不易,也流露出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悲悯之情。
荀媪虽生活困苦,但还是殷勤地招待客人,端出了珍贵的雕胡饭款待诗人,令诗人感动不已。
最后诗人借用韩信受漂母之恩后以重金相报的典故,以荀媪比“漂母”,表达对荀媪的感激之情。与此同时,面对荀媪的款待,诗人无以报答又觉得受之有愧,再三推辞不忍享用荀媪的这一餐美食。
这首诗作于李白被赐金放还、结束待诏翰林的生涯之后。诗人虽过着“十年浪迹天下”的生活,仍不忘心怀国事,他为朝政黑暗而忧心如焚的同时,又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满腔悲愤。面对现实的无奈,李白仍怀着“一扫胡尘”、恢复祖国统一的志愿加入幕府,从军征伐。不论是得志还是失意,李白的报国之情和施展政治抱负的进取之心从未被磨灭。
思辨速写
李白傲岸不屈的性格,不仅代表了盛唐的时代精神,也代表了人类健康的精神追求。请综合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谈谈你的理解。
【速写参考】李白同大多数盛唐诗人一般,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希望在盛世中有一份事业,在乱世中有一番作为。他终其一生没能实现政治抱负,却用诗歌对朝政的黑暗和不公进行了批判。他不是只会“天仙之词”的诗人,而是兼有悲天悯人情怀的诗人。他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存在,忽略了任何一面,都无法真正地了解被世人奉为“诗仙”的李白。(来源:《作文素材》,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