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有那枝桃花

2023-12-29 00:00:00徐婉婷
现代阅读 2023年3期

斟一壶香醇美酒,让回忆随淡淡香甜浸满心间,在奔涌不息的记忆长河中蓦然回首,却再也寻不到那枝桃花。

儿时的我,单纯调皮。喜欢拿着彩笔在白壁上大展手脚,喜欢漫步乡间折弄蒹葭,但更忘不掉奶奶折取的那枝桃花。那花儿正值妖娆烂漫,像一片片胭脂,感染着富饶的春之山河,又像一团团云霞,映衬着充满生机的大地。

一年中最期待的便是初春,乡间清闲,院落宽阔,奶奶爱带着我到桃花树下小憩。盛绽的花儿如雪,纷纷扬扬。桃树枝头的蓓蕾仿佛惊醒,东一枝西一枝,近赏俏丽妩媚,喷出醉人的芳香,宛如一片瑰丽的朝霞袅袅缭绕。

我和奶奶躺在绿荫之下,静赏着桃花。

《诗经》有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阳春三月,那茁壮的桃树上盛开着似火的桃花,溪水为它伴奏,阳光为它沐浴,微风轻抚它的脸颊,娇羞欲滴。古人仿佛爱用火焰燃烧来比喻花开得艳丽,如“山青花欲燃”,又如“日出江花红胜火”,煞是美丽。

奶奶有时会站起zGJtHYmB9d9s6g+iyNPrRzcDV9UFkcSqs51UYzCT4W4=身来,踮起脚给我折下一枝。我捧着花儿,靠近鼻尖轻闻,一股淡雅的香甜萦绕鼻尖,抚摸娇嫩花蕊,柔软如棉,我抱着花儿,带着丝丝甜意休息。奶奶抚摸着我的头,她的手心暖暖的,粗糙却显着温柔。带着香甜美梦醒来,我的心中载满了与桃花的奇遇,想与奶奶分享,却发现她也眯眼沉醉其中。小时候不懂,总以为奶奶额头上的纹丝十分有趣,举起小手想要抚平,现在才发觉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奶奶亦如桃花一般芳香,芬芳我儿时的心灵。

岁月仿佛沸腾白水,冲淡了童年时的纯真与童趣。似是学习和生活的无趣,我失去了儿时的生气。在乡间,我喜爱落幕的夕阳,喜爱它昏黄下的一片颓红。而在这几尺书屋,我沉没于书海,仰望窗台,那凛冽的寒风抓住窗户间的一丝缝隙,突破重重障碍向前延展,强送来刺骨的寒,但也不胜那不堪成绩重摔心间的滋味。

自从上学,奶奶便独自守在家乡,略显孤独,但她心中永驻着桃树,笑容不减。她唯一的牵挂是我,一年半载就要抽身探望。奶奶知道我最怀念的还有院中的桃花树,每次来时,都忘不了带上一袋清香桃花。

奶奶来看望得越频繁,桃花越常见,我便越觉得不耐烦。风轻抚,夜微凉,我正盯着桌上的试卷发呆,鲜红的分数令人惊心。偏偏这个时候奶奶走进来,拿着那满满的桃花,笑着问我最近开不开心。花儿依旧娇羞,花蕊柔嫩,花形优美,但好像衬托着我的无能。不知怎么,它那粉黛的姿态在我看来也都是讥讽。

“我不要,你出去!”我一股脑地把花儿狠狠地摔在地上,只剩奶奶怔在原地。她默默捡起破碎的花儿,将它靠在门边。我低头一看,自己的手心湿润,不知是汗,抑或是泪……

这是奶奶第一次不打招呼就回到家乡,也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与她见面。世事难料,突发疾病夺去了她的生命。我颤抖着,怎么也不肯相信。压制不住的情感喷泻而出,泪水浸满眼眶,更多的是自责和愧疚。那个春天,我明白,再也寻找不到那枝桃花了。

我将岁月煮成茶,漫步乡间,折了蒹葭,浸入桃花……

教师点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总带给人美好的联想。而这篇文章,小作者以“桃花”为主线回忆自己童年在乡下和奶奶相伴的温馨时光。

小作者的语言表达是那样美而有韵味,就如这艳丽的桃花,给读者“如沐春风”的感觉。特别是文中对于桃花的特写,小作者充分调动着多重感官,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联想和引用,使得她笔下的桃花美得惊艳。桃花的美不曾变化,可是文中小作者对之的态度却随着成长而变化。从开始的欣喜而爱不释手,到后来的厌烦甚至破坏,这样一种变化也在伤害着奶奶爱自己的心。

文中的语言节奏从开始的悠然转变成了一种剑拔弩张的急促,截然分开了无忧的童年和学业紧张的青春。读到最后,读者渐渐明白:小作者怀念的绝不仅仅是这桃花,更是慈祥而爱着自己的奶奶。那浸入桃花中的,是她对奶奶永恒的愧疚和思念……(王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