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甚凉。冬雨,不似夏雨那么猛烈,不似秋雨那么绵长,它总是沉稳有力地落下,就像记忆中的那道身影,和那条再也回不去的,属于我的小路。
记忆中,爷爷是一个极爱干净的人,他总爱把自己打理得利利索索的,他的身影总是那么干练而沉稳。我和他的回忆就如星辰一般数不胜数。其中,我永远忘不了那条路,忘不了那条路上的那个身影。
那也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冬雨在寒风中摇曳,雨罩四野,雾气氤氲,到处都是湿冷冷的;寒风凛冽,从我的领口、衣摆下窜入。爷爷牵着我的小手走过那条小路,他撑着一把大伞,为我挡住刺骨的寒风,伞下,爷孙俩紧紧依偎,相互给予片刻温暖。
小路上,雨水将裸露的泥地变得泥泞不堪。我止步不前—我一点儿也不想踩在淤泥上。爷爷伸手把伞递给我,默不作声地冲进湿冷的雨雾中。我独自站在温暖的伞下,疑惑而无助地看着他的背影。
朦胧中,他的身影在蒙蒙冬雨中时而弯下腰去,时而又蹲下,在荒草中颤颤巍巍,像是在寻找着什么。他额前整齐的头发被雨水浸湿,在寒风中像一团水草似地散乱着,雨珠顺着黝黑脸庞上的沟壑蜿蜒而下,衣服也几乎全都湿透了。如此狼狈的他,眸子中却满是认真与坚定。我知道,那是一份不想让孙女沾上淤泥的坚定。
终于,他直起腰板,回头眯着眼睛露出了一个欣喜的笑,朝我挥了挥手,似乎在展示着他的“战利品”—一堆陷在泥土里无人问津的废弃砖瓦。我不知他要做什么。爷爷笑着没有讲话,只叮嘱我打好伞站好别滑倒,然后他沿着小路飞快而有序地排列着那堆“战利品”。
只见那一片片砖瓦在爷爷手下神奇般变成了一条“凌驾”于淤泥上的“临时小路”。我惊异地看着这一切。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好像一直有着这样的魔力,他总能变出我想要的一切。那棕红色的砖瓦上镶染着绿色的青苔,雨水在砖瓦小路上跳跃着,似乎在吟唱着一首赞97aece801b17c49e3b59b5ebdecb3ba9歌。我惊喜地拍起小手,那是裹着寒风的冬雨里专属于我的一道“彩虹之路”啊!
爷爷长吁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站起身来,用干净的左手接过伞,恍惚之间,我注意到,他的右手沾满了泥,指甲缝里也满是污垢。爷爷不知道我已经发现了他的“秘密”。他牵着我踏上这条风雨交加的小路。小路上,年幼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爷爷手掌的温度,它就像这条临时的小路,专属于我。
走到小路尽头,爷爷示意我赶紧进幼儿园去,他独自一人站在雨中微笑着,目送我走进大门。朦胧的雨林中,他的身影越发沉稳,令人心安,它将永远刻在我的心底。
又是一个冬天,那样突然地,我失去了那个沉稳而温暖的身影,永远地失去。随他而去的还有那条小路,以及无限的爱与被爱……
冬雨时节,蓦然回首,那个烙印在我脑海中的身影和那条属于我的小路,已经永远不在。但是,那永远保留着温度的身影,却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湖底。
教师点评:
“再也没有”是永恒的失去,也是永恒的怀念。小作者的这篇文章便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失去”,关于“怀念”,更关于“爱”的故事。文章从冬雨写起,主体回忆的背景也是冬雨,到了结尾依旧以冬雨结束,呈现出一种“一线串珠”的结构美。
小作者的语言表达细腻而真诚。文章中有多处对于爷爷的细节描写,特别是爷爷在雨中捡砖瓦为自己搭起“临时小路”的场景,其中传神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让爷爷一心关爱孙女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
整篇文章都暗暗流动着脉脉深情,是爷爷对孙女的疼爱,也是孙女对爷爷的感激,这是一场关于爱的双向奔赴。前文对这份爱突显得足够充分,结尾那突然而至的“失去”就有了千斤的重量。读到了文章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失去”和“留下”是对立而统一的,这也许就是小作者在这场“失去”中收获的成长礼物吧。(王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