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1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我们需要正确的“失败学”
刘瑜
不确定性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代价。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焦虑和无处不在的竞争。
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和竞争,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但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军备竞赛”模式,它包含两个策略—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上大学、读研、读博,国内读完国外读,拿了第一学位拿第二学位,拿了学位还想拿各种各样的证书。
人生是否真的是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我觉得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发挥到极致。
现在,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社会、老师、家长不停地引导孩子“有志者事竟成”,实际上成功有实力、运气、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就能成功。
失败其实是认识自我的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失败让我们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兴趣的限度。失败是一个信号机制,提醒我们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鄙视放弃、鄙视失败,也不必过分强调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决不放弃、战胜自我,如果一个人的方向都错了,为什么还要决不放弃?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止损机制。
李雪琴是目前中国知名的脱口秀演员之一。她去纽约留学之前是一个标准的北大人,但是因为个人原因,没拿到美国学位就回老家了,开始网络卖货。用世俗的标准来看,她失败了。
但是,这种失败对她来说,恰恰是一个转机,她转型为网红、成为脱口秀演员。所以,认识自我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没有失败的勇气,就没有发现的惊喜。
另一个可怕的“失败观”就是成功标准的单一化。一个社会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哪有那么多马云、那么多郎朗,那么多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一个朋友对我说: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接受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一点之后,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大部分人可能天赋都很普通,但是他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没有任何比较优势,怎么办?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所谓的比较优势,不是说你一件事情干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干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能够干得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比如做饭、化妆,你把它做到极致,也可以成为你的亮点。
当今有个工作叫作“收纳咨询师”,你看,收纳都可以成为一个工作,甚至事业。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够了,这就是成功。(来源:《新华日报》2020年11月20日,有改动)
1.联系全文,说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失败”。
2.有人说,“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态度,你怎么看?
3.有一些“虎妈”“狼爸”不断地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如此培养孩子被称为“鸡娃”。请运用上文观点,谈谈你对“鸡娃”现象的理解。
4.根据上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对社会、老师、家长引导孩子“有志者事竟成”,鄙视放弃、追求成功、无视孩子的比较优势等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B.一个社会的创造力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应该激励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寻找到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
C.从网络卖货到做脱口秀演员,李雪琴的成功经历了一个试错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己独特性的过程。
D.如果我们成功的标准太过单一,如果我们忽略了孩子的个性特点,凡事都希望他干得比所有人都好,就看不到孩子身上的比较优势。
【试题解析】
1.该题要求学生把握议论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失败”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作者如何看待失败”的问题。题干中的“联系原文”,是一种提示,更是一种限制。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很多看法是与流行的、世俗的看法相左的,甚至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是通过这篇文章替“失败”说情,为“失败”翻案。因为“失败”可能孕育着转机、独特性和比较优势,正确的“失败学”应该有实事求是和因人而异的评价标准。回答该题时,我们应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对“失败”的整体态度和主要看法,这相当于明确作者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二是有利于把握作者基本观点的结构性语句,如“另一个可怕的‘失败观’就是成功标准的单一化”。
2.该题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来分析和评判“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到底是不是消极无为。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理据,为这种看法提供支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来反驳这种看法。“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并不拒绝奋斗,也不排斥拼搏,而是生活选择多元化的表现;“怡然自得”本身,或许就隐含着世事洞明和积极进取。这种看法尽管是不少普通人的看法,也是他们必然的归宿,但不断否定自我、不断攀越人生高峰、不断挑战潜能的极限,未必就不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生命姿态和生活理想,所以,如果对上述看法持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也是完全可以的。
3.该题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要求学生利用文中观点剖析不断给孩子“打鸡血”、不停让孩子去拼搏所导致的“鸡娃”现象。如果说上一道题针对的是学科认知情境,那么,这道题针对的主要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这类试题应以文本为起点,以考生对文本主要观点的把握为依据,对相关的看法与做法进行深度探究与思考。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这种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内卷”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现象也是父母焦虑和恐惧心理的一种反映。
4.该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搜集、筛选、概括及其推理的能力。该类试题错误项设置的特点往往是有真有假,真中有假。“社会、老师、家长不停地引导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以及“鄙视放弃、追求成功、无视孩子的比较优势”都是原文内容,也是客观存在,但文中对此只有陈述、解剖和否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的说法却把作者的情感倾向推向了极端,言过其实了。
单元 2
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一只蝴蝶在帽檐
沈轶伦
阿加莎·克里斯蒂大约6岁那年,父亲带她和姐姐去骑马。父亲特意请了一个导游。导游是个热心的小伙子,他领着阿加莎的坐骑往山上走,一会儿说笑话逗这位英国小姐,一会儿摘一小束花送给她。一切都很顺利,直到午饭时间,导游兴致勃勃地捉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向阿加莎跑来。
“送给小姐。”他从翻领上取下一个别针,刺穿那蝴蝶,把它别在了阿加莎的帽子上。那只已经被刺穿的可怜的蝴蝶扇动翅膀,阿加莎感到帽檐上的垂死挣扎。她太难受了,她哭了,哭到没法吃午饭,哭到没法回答别人的询问。父亲和姐姐百般安抚无果,最后都气恼了,认为“她太小了,害怕骑马,我们不该带她出来玩”。
一行人满脸不高兴地回家,母亲正在门口迎接他们。看到小女儿哭了,母亲看了阿加莎几分钟,然后说:“是谁把这只蝴蝶放在她帽子上的?”姐姐回答是导游。母亲对阿加莎说:“我明白了,你不喜欢这样,对吗?它是有生命的,你觉得它受到了伤害,对吗?”
大约六十年后,已经誉满全球的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在撰写个人回忆录时这样写道:“我疯狂地扑倒在母亲的怀里,搂着她的脖子说‘对对对!它在拍动,不停地拍动,可导游是好心的,他是善意的,我不能说。’母亲轻轻拍着我说‘我完全了解你的感受。’”
阿加莎说,忽然间,整件事情就这样远去了。
《阿加莎自传》中文版一共有538页,但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一直牵动我的心。
阿加莎的父亲向来十分宠她,她和姐姐的关系也很和睦。然而,在那个刹那,那个年幼的她有苦难言的刹那,近在咫尺的父亲、姐姐都不能理解她的眼泪,而在家里迎接她的母亲只看了一眼,就如一道光照入深井一般。爱有时和理解是两回事。
这让我想到有一天,我在陆家嘴坐地铁,一对父女上车。孩子手里拿着还未剪掉水族馆标签的企鹅玩偶。一到座位上,孩子的眼皮耷拉下来,开始打瞌睡。那位父亲就把企鹅拿过来,垫在大腿上,作为枕头让孩子趴着睡。眼看快要睡着的孩子立刻起身,把企鹅抽出来抱在怀里,对企鹅安抚再三;但直接趴在父亲腿上,显然又高度不对。见她睡得不舒服,父亲又把企鹅拿过来垫在大腿上,示意她睡在企鹅身上正好。孩子又困又想睡又要救企鹅,马上要哭了。父亲想到孩子哭起来会打扰一车乘客,有点焦躁,看着孩子又十分不解。我想,这个企鹅玩偶对父亲来说显然是个“东西”,但对孩子来说,这玩偶是个“生命”。生命不能被拿来做枕头。
人和人之间说爱容易,产生好感真是只需要一点点荷尔蒙,但理解很难。在语言不能表达的时候,或者用语言只能产生更多误会的时候,也许即便是深爱的父女、母子、夫妻之间,也会存在这种隔膜。一个人可以爱你爱到为你挡子弹,却未必能说出一句你心里想的话。这令人感到虽然身处人群之中,却又如在孤岛之上。
在垂垂老矣之际,阿加莎回忆起6岁的那次骑马之行,当母亲拍着她时,她感到如释重负。阿加莎说:“当你无法避免长时间陷入有苦难言的境地时,有人知道你心里想什么并说了出来,那是多么美妙的解脱啊。”
在地铁上,那位父亲想了一下后,最终把企鹅玩偶还给了孩子。然后,他放下自己的背包并放在膝盖上。背包有些硬,他又摊平了手掌,垫在背包上。孩子笑了一笑,最后躺在父亲的手掌里,不到一分钟就睡着了。她手里紧紧搂着企鹅。这一刻,爱又涵盖了理解。
(来源:《新民晚报》2020年2月21日,有改动)
5.文章以“一只蝴蝶在帽檐”为题,有何作用?
6.为什么母亲的一句话,就让阿加莎觉得“整件事情就这样远去了”?
7.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父亲想到孩子哭起来会打扰一车乘客,有点焦躁,看着孩子又十分不解。
8.作者在前文中说“爱有时和理解是两回事”,后文又说“爱又涵盖了理解”。请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试题解析】
5.记叙文中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以结合文章的线索、结构、情感、主题、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以及作品的可读性等方面去思考。本文的标题不同凡俗,同时氤氲着爱与温情,寄寓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怜惜。
6.该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答案应该在前面语境中去寻找。阿加莎的“难受”之所以烟消云散,是因为母亲的劝慰源于对她敏感内心面的洞悉,完全建立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之上。
7.该题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的理解,体会“父亲”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理。“焦躁”反映出“父亲”的担忧和不安,“不解”则反映出“父亲”因为困惑而导致的茫然无措。此类题在准备答案时不能止步于词典意义的解释,而应该把“此情此景”带进去。
8.该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和主旨句的理解。答题时不能离开这两句话的具体语境:第一句话主要是针对阿加莎的爸爸和姐姐只有爱、没有理解这种情形而言的;第二句话是针对地铁上的父亲终于理解了孩子,理解本身也便成了爱的一部分这种情形而言的。
单元 3
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郈成子返璧
郈成子①为鲁聘②于晋,过卫,右宰③谷臣止而觞之。陈乐④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⑤渫过⑥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⑦卫三十里闻宁喜⑧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⑨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⑩,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吕氏春秋》)
【注释】
① 郈(hòu)成子:春秋时鲁国的大臣,以善于观察人而闻名天下。
② 聘:出使。
③ 右宰:春秋时卫国官名。
④ 陈乐:摆开乐器(奏乐)。
⑤ 侯:何。
⑥ 渫(xiè)过:重新经过。
⑦ 倍:通“背”,离开。
⑧ 宁喜:春秋时卫国大臣。
⑨ 三举:再三祭拜。
⑩ 隔宅而异之:将自己的住宅分出一部分给他们住。
9.联系上下文,在下面括号处填入省略的人名或地名。
( ① )顾反, 过( ② )而弗辞。
10.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倍 卫 三 十 里 闻 宁 喜 之 难 作 右 宰 谷 臣 死 之。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右宰谷臣止而觞之 觞:
(2)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 向:
(3)酒酣而送我以璧 以:
(4)使人迎其妻子 妻子: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
13.简要说说文章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
【试题解析】
9.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第一空是承前省,是相对于郈成子“聘于晋”而言的。第二空可以从前文“过卫”中找到依据。
10.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要善用注释,清楚“宁喜”和“谷臣”是两个人名,同时,要明确“作”是“发生”的意思。
11.该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其中,“觞”是一种酒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妻子”属古今异义,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同。
12.该题的关键是弄清两个句式。“……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短语”,可以翻译为“……的(人)”;“其……之谓乎”与“其……之谓也”“其……之谓矣”一样,都是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其”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之”是动词“谓”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之谓”,一般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或者“大概说的就是……吧”。
13.该题考查学生对引文作用的理解。孔子的话是对郈成子的评价,这种评价是从“智”与“仁”两方面展开的,其主要作用是为引出后文的感慨和观点。
参考答案
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测评二)
1. ①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却没有“失败学”,这是非理性的,也是不完整的;②失败有利于认识自我,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能力和兴趣的限度,当止则止;③失败并不可怕,不应该被鄙视,放弃孕育着转机,勇敢面对失败,才会有新的发现;④所谓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标准的单一化造成的,把自己能干的事做到极致,也是成功。
2. 【示例】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拒绝奋斗和拼搏,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适合自己的位置。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能用世俗的和单一的成功标准来要求所有人;成功不是看谁爬得高,跑得快和得到的多,在某一件事上做到最好,哪怕是最普通的事,也是值得称道的。如果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和创造力,并获得了自由与快乐,那么,“天地”虽小,其生活态度也是主动的、积极的、向上的。(如果赞成这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 【示例】“鸡娃”现象是社会竞争和成功标准单一化的结果,反映了父母的焦虑心理,是一种盲目的、狭隘的、畸形的教育观。成功并不意味着拿更高的学位和更多的证书,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出发,在某一领域、某件事情上做到最好。 “不断地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的做法,忽略了孩子的实力、运气、情商等多重因素,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健康,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A
5. (1)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诗意而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即对生命的尊重,对爱与理解的赞美。
6. 因为母亲对她的理解,让她心中不能言说的忧伤得到了宣泄,从而获得了内心的释然与解脱。
7. “焦躁”写出了父亲因为担心女儿哭泣从而打扰同车人的烦恼和无奈;“不解”写出了父亲因为不知道在他看来只是一个“东西”的企鹅玩偶,在孩子心中代表着不能被伤害的“生命”的茫然。
8. 【示例】前文中说“爱有时和理解是两回事”,说明爱有时不等于理解,即便深爱的人也可能有隔膜,比如阿加莎的爸爸和姐姐,虽然爱她,却不理解她哭泣的原因;后文中说“爱又涵盖了理解”,说明爱有时也包含理解,因爱而理解,因理解而拥有更深的爱,一如那位地铁上的父亲。
9. ①郈成子;②卫
10. 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
11. (1)饮酒,请……饮酒;(2)以前;
(3)把;(4)妻子儿女
12. 论智慧可以通过隐微的方式跟他进行谋划,论仁德可以托付给他财物的,大概就是郈成子吧!
13. 文章引用孔子的话,从“智”与“仁”两方面高度评价郈成子的行为,从而引出下文的感慨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