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春节

2023-12-29 00:00:00冰心
现代阅读 2023年3期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作“春节”。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①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② 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地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圆,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③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锽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笔,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黏,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盏,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我家所在的南后街上,大多是灯铺。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④(来源:海峡文艺出版社《冰心著译选集(中册)》,有删改)

文本笔记

①“我”住的村子很偏僻,与下文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过年的热闹。

②这里烘托出了过年热闹非常的节日氛围。“一表三千里”说明亲戚多,不论亲戚关系远近都因为“春节”聚到了一起,点出了春节的主题—团圆。通过对锣鼓等乐器的描写,用声音展现场景的热闹,表达普通家庭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③这里着重描写了耍“花会”,展现了年节时当地特有的习俗。通过描写花会的热闹场景,突出了“我”记忆中童年春节的热闹非凡,生动有趣。

④过年的热闹与年后的安静,让“我”不习惯,既留恋却也无奈。通过描写年节的热闹反衬出“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

文题延伸

仪式感、每逢佳节、我与传统文化……

文意点睛

文章描写了“我”在故乡福州和小时候生活过的烟台地区过年时的热闹情景。文中的人物被作者塑造得活灵活现,忙碌着准备食物的母亲,放烟火的“我”,搽粉表演的村民,让本就喜庆的日子更加灵动。

不论是准备糟肉、腌肉,还是提花灯,都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向前推进,意图表现出不同地区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文化习俗,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热气腾腾的年味。

年,是如此隆重的一场仪式,这体现在一系列的人物活动里。“花市灯如昼”,点燃了“我”的童年,也点亮了“我”的生命,浸染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文笔借鉴

多人物的精准刻画 文中提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包括父亲、母亲、姑表哥、姥姥、弟弟以及冬闲的农民等。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神态、行为以及语言的刻画,勾勒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描写“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这段,就凸显出母亲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灶糖、灶饼”这段,则展现出了长辈慈爱的特点。多种人物的描写烘托出了春节欢乐祥和的气氛,也突出了春节永恒的主题——团圆。

用放大镜看“热闹” 在文学作品中,场面描写的作用是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能更好地渲染气氛。文章中,作者把春节的“热闹”场面描写得异常出彩,人物出场顺序条理分明,严谨有序,如描写“花会”这段,从“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转到“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再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人物跟随视角的切换出场,场景随着视角的变换而变化,更显热闹异常。

思考空间

1. 你还知道哪些与春节相关的习俗?请说一说。

2.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甚至有人感觉过不过年都无所谓,对此,说说你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