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在别处,无他,就在这里,心安处,即是幸福。那就慢下来,听从艾青,听从内心,在一隅,以应有的姿态,把芦笛轻轻吹响。
可惜的是,现代社会里人们都失聪,都太忙:忙于经营,忙于生计,忙于应酬……你和我都奔波不已,一味向外索求,希望某一天能找到幸福。到头来,因所求太多,离幸福反而越远。
你不听芦笛,浑然忘却了幸福的模样。幸福是什么呢?你去问一个孩童,他会举起手里的棒棒糖,抑或是刚完成的简笔画,画面是草地上爸爸妈妈同时牵着他的小手,他咧开嘴笑,整个人由内而外散发着幸福感。你转身去问一位老人,他只是起身拍打坐于树墩所沾的纤尘,抬眼看看天空,俯首听听流水,他释然一笑,蹒跚着走开,走向静好的岁月深处。你回过神来,看向自己,年轻气盛的青年,所求太多:要有梦、要得意、要尽兴,叠加在一起,幸福的满足感却愈发低了。你总看到别人的光鲜:晒美食、晒旅途、晒驴友、晒自拍……于是心生羡慕,如《红楼梦》中所言,“丈八的烛台,照见别家,照不见自家”。你的心野了,无从安放,你便觉着自己是顶不幸福的人了。
芦笛声声,让心安放又如何?贝加尔湖畔有只不曾倦飞的云雀,她叫柳博夫·莫尔霍多娃。一个偶然,她和丈夫来到贝加尔湖西岸,为美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便定居下来。2011年老伴去世,莫尔霍多娃不愿离去,她说:“我只想留在贝加尔湖,带着对丈夫的回忆和动物们一起静静地生活。”这里没有电视、手机,没有现代文明的痕迹,莫尔霍多娃有她的4条狗、5头牛和一小群鸡。每天劈柴,做饭,喂养动物。生活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手足触碰处仍有丈夫留下的温度。如今八十多岁了,有点闲工夫,她会滑冰,在湖面自由地飞。静守这份简单的幸福,她知足。
你可能无法像莫尔霍多娃那般近乎纯洁地生活,因为你有你的活法,对幸福也有自己的解读。但这并不妨碍内心的安放,而幸福就在心安处。接踵而至的困难总想要将我们打倒,而信念就是战胜这困难的神器。曾经的北大才女、如今的莫高窟守护人樊锦诗如是说:“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她听从心灵的召唤下,放弃了繁华都市,选择了沙漠敦煌,拾起属于她的芦笛。经过了与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处,青丝成白发,她已然觉悟,敦煌就是自己的精神之树,一日不能离开。我心归处是敦煌,这就是樊锦诗心安处的幸福。
还想说,外面世界太嘈杂,成长的青年容易被物欲所干扰。那就如艾青所吟唱:“我曾饿着肚子,把芦笛自矜地吹,人们嘲笑我的姿态,因为那是我的姿态呀!”你我都来把心安放,把芦笛轻轻吹响,去抵抗这个愈加浮躁的社会,幸福就会与我们同在。
【教师点评】
这是一名厚于积累的学生写的作文。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心安之处是幸福”。接着,指出现代社会里一味向外索求,以致离幸福反而越远的现象。并从孩童、老人、柳博夫·莫尔霍多娃、樊锦诗等人的经历揭示幸福来自内心的知足、精神的守望,使行文走向深刻,可见作者的智慧。结尾,以“芦笛轻轻吹响,去抵抗这个愈加浮躁的社会,幸福就会与我们同在”,照应开头,余味无穷,颇含生命的意绪,也有唯美的追求。
(指导教师:湖南师大附属颐华学校 欧阳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