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系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诗人杜甫客居夔州时于重阳节登高而作。
“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既是全诗之主句,亦是全诗主旨所在。而“悲秋”之意绪,即因登高时所见闻的秋景而触发,故开头即写登高所见秋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发端两句意象密集,14个字写了6种具有夔峡地域特征的深秋景象。
其中“风急”“天高”4字是贯穿前两联的主要意象。时值寒秋,又立足于高台之上,故益感风之急疾猛烈,所谓“高台多悲风”。“急”字即含有“悲”意。由于“风急”,故扫荡浮云万里,益见秋空之高远明净,故曰“天高”。巴东三峡多猿,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寒秋季节,猿声显得特别凄异,加上疾风的传送,哀转的猿声仿佛被放大了许多倍,故曰“猿啸哀”。这一句写登高仰望和平视时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下一句则全从视觉角度写俯视所见景象。由于天高气爽,云雾散尽,故江中的沙洲和岸边的沙地显得特别清朗明净、洁白无垢。由于“风急”,鸟儿只能在低空盘旋来回。
如果说上句所写景象,透露出一种骚屑峻疾、凛寒悲哀的意绪,那么下句所写景象,则多少具有幽洁明净中略带凄清的色彩。
颔联写登高远视所见,一则写山,一则写水。
时值深秋,三峡两岸的山峦上,层层叠叠的树木经霜后,树叶凋黄,在疾风的吹拂下,纷纷陨落,耳畔似闻一片萧萧的落叶之声。这句所写景象,显然与《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渊源关系,但情调却有显著区别。
《九歌·湘夫人》中的“秋风”,是“袅袅”的轻盈舒徐之风,故所掀起的洞庭之波亦是微波动荡,而“木叶”之“下”也自然是一片两片地往下掉落。整个意境是阔大明净中具轻盈柔美之致,适宜表现湘夫人的柔美情思。而《登高》中的秋风则是急疾猛烈的风,在它的强劲吹送下,千山万壑,丛林高树,木叶尽脱。“无边”2字,既充分展示出境界之阔远,更渲染出在广远的空间中疾风席卷落叶的气势,“萧萧”这一象声的叠字加在“下”字之上,更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从而将“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意蕴渲染到极致。整个情调是阔大悲壮,具有强烈的动荡感,适宜表达诗人“万里悲秋”的意绪。下一句写长江之水东流,“不尽”“滚滚”4字,不仅展现出万里长江自西向东、绵延伸展的广远空间,而且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而上句无边落木萧萧而下的景象,又使人自然联想起在广阔宇宙中生命凋衰的阔大悲凉;万里长江滚滚东流的景象也同样极易唤起对悠悠不尽的历史长河中时间与生命消逝的联想,从而为诗的后幅抒写“悲秋”之情作好了充分的铺垫。这一联与上一联之意象密集正好相反,只写了“落木”与“长江”两个意象,以此为中心,分别用“无边”与“不尽”“萧萧”与“滚滚”“下”与“来”加以尽情渲染,创造出极为阔远悲壮的境界,笔意显得非常疏宕,与上联正形成一密一疏的鲜明对照。
颈联转而抒写登高之情,“万里”“百年”从上联“无边”“不尽”的广远之境中自然引出,故丝毫不显突兀。从叙事的角度看,这一联只不过说了客中登高而悲秋这样一件事。但由于用“万里”“百年”“常”“独”等词语分别加以形容渲染,加上意象之间的互相映衬渗透,遂使读者感到其中包含的感情意绪极其复沓多重,极具抑扬顿挫的情致。上句概括了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悲剧性的处境与心境,下句则紧贴诗题“登高”,突出强调了“悲秋”意蕴中所包含的生命衰飒的悲慨,从而自然转到尾联。
尾联直承“多病”“悲秋”,说自己由于历尽艰难困苦,尝尽愁苦恼恨,白发日繁;又因身体衰病,新近不得不戒了酒,连借酒浇愁的机会也没有了。
诗中所抒写的虽是“悲秋”之意绪,但正如《秋兴八首》的“秋兴”包蕴极为丰富深厚一样,这里所抒的“悲秋”意蕴亦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秋景的感受,而是包含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丰富内涵。因此,所谓“艰难苦恨”也不仅仅是属于诗人一身之境遇,这正是整首诗虽抒悲秋之意,而境界却极高远阔大、雄浑悲壮的内在原因。
(摘编自中州古籍出版社《唐诗选注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