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测评九)

2023-12-29 00:00:00
现代阅读 2023年17期

单元 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下文,完成1~4题。

(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真题)

学会找自己

◎ 陈 方

在一个“焦虑”成为时代流行语的社会里,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也有可能被过度诠释,因为这个社会里的每个群体由于安全感的欠缺往往变得过分敏感。比如从“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的励志标语中读出了所谓的“穷二代”和“富二代”对立,这显然是因为我们过度“敏感”。既然是“励志”,自然要找到励志的模本。这一标语中,“富二代”只是一个参照的对象,只不过在当下情绪复杂的社会里,“富二代”总是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罢了。

人们总有一种“必须向谁看齐”的心理习惯。这种习惯表现在:父母教育孩子时会批评孩子不如谁谁谁优秀;老婆数落老公时会唠叨,说他不如谁谁谁有钱;即便别人不要求你了,自己可能还会在心里嘀咕,谁谁谁本来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职位怎么升得那么快?!

在社会公共生活里,众多因素令人不得不焦虑。如果说公共生活中的焦虑无可避免的话,在我们的私生活里,“必须向谁看齐”的社会心理,是不是又促使自己主动种下焦虑的种子,自己给自己下了套?在“必须向谁看齐”的心理阴影下,孩子们焦虑,因为他知道自己成绩没有别人好,才艺没有别人强;成年人焦虑,因为自己的钱没有别人多,权力没有别人大。总而言之,我们对所谓的成功学没有免疫力,别人的成功才是自己上进的动力。

在所谓励志方面,我们为什么不能强调一下“做最好的自己”,而总是习惯于去和其他群体拼呢?“贫二代”做不了“富二代”,完全可以做“拼二代”,这么说并不是要每个社会成员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应该随波逐流。每个人都应该有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和能力,有观察生活、认知真理的心灵。人在“必须向谁看齐”的心理作用下,独立的批判思考能力、独立的内在精神就会被所谓的成功蛊惑,只顾着一股脑地“看”别人去了,自己的生活反而彻底丢掉了,久而久之,自己的大脑便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我从不认为“私生活”里的这些社会心理纯属“私事”,有的成年人习惯了在这个心理怪圈里打转焦虑然后,他们会把这种“比对”规则传导给下一代,代代焦虑并不利于社会发展。当公共生活中的焦虑还未缓解,私生活中自找麻烦式的焦虑,将进一步降低个人的幸福指数。做一个内心强大、独立的人,才能免受伤害。如果仅仅是因为达不到别人的高度而焦虑,那么,即便公共生活中的焦虑解除了,个体的生活也未必幸福。

从这个角度看,我更希望自己身处的社会,能为个体传达“做最好的自己”的励志习惯,而非“必须向谁看齐”。未来的日子里,每个人必须学会找自己。(来源:《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2日,有改动)

梁开喜

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90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❶ 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人们变得焦虑的原因。

❷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1)既然是“励志”,自然要找到励志的模本。

(2)只不过在当下情绪复杂的社会里,“富二代”总是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罢了。

❸ 李青和赵丹是邻居,也是同班同学。赵丹获得绘画比赛特等奖之后,李青马上报了绘画班;最近赵丹报了数学补习班,李青又跟着报了数学补习班。请运用文中观点,对这一现象作简要分析。

❹ 对上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焦虑的时代里,社会中的每个群体会由于缺乏安全感而过度敏感,这直接导致了所谓的“穷二代”和“富二代”对立。

B.现今盛行的励志教育总是让我们和其他群体去拼,“穷二代”在朝着“富二代”奋斗的过程中,不得不成为“拼二代”。

C.要做到不“随波逐流”,就必须更多地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观察生活,并根据个人需要做出诠释,不被所谓的成功蛊惑。

D.即使公共生活中的焦虑未缓解,也不应在 私生活中为难自己,不因达不到别人的高度而焦虑,才能成为独立而幸福的人。

单元 2

文学类文本阅读下文,完成5~8题。

(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真题)

窗台上的紫罗兰

◎ 文/[新西兰]罗纳德·派恩 ◎ 译/陈亦权

我在读11年级时的那年暑假,去了导盲犬训练中心做志愿者,我负责训练的那条狗叫艾妮。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棒的导盲犬,它不仅非常聪明,而且性格也非常温顺。

大概是在第二周,一位名叫约翰的盲人把艾妮领养走了。我们在约翰先生的家里只训练了两天,约翰先生和艾妮彼此就已经完全适应了。

当我最后一次从约翰先生家离开的时候,约翰送了我一盆他养了多年的紫罗兰,他说,不管开得多美的花,他都无法欣赏到,他希望我能好好养着它,并且能好好欣赏它的美。

我非常高兴,我把它带回家放在了卧室窗台上。不过,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它。第二天,住在我家屋后的菲莉帕太太突然来到我家,她说那盆花对她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她每天都会从我的窗下走过,她总是担忧这盆花会掉落下去,砸中她的脑袋。她希望我把那盆花搬进卧室里。

我告诉菲莉帕太太,我的窗台非常宽厚,而且那个花盆是瓷器的,非常沉,再大的风也不会把它吹下去……可是,菲莉帕太太并不接受我的解释,她只是一遍遍地对我重复说:“可是,万一不知道什么原因它掉落下来了呢?万一当时我正好从下面走过呢?”

“你根本不必为了一些不会发生的事情而担忧!”我说,“我是不会答应你这个无理的要求的!”

菲莉帕太太耸耸肩,一言不发地走了。从那以后,菲莉帕太太再也没有从我窗下的小路走过。她宁可换一条更远的路去绕,也不愿意从我的窗下走过。

暑假结束后,我重新回到了学校。一个周末,当我去图书馆的时候,居然在地铁上遇见了约翰先生和艾妮。艾妮一个劲地冲我叫,我惊喜地冲过去一边向约翰先生问好,一边蹲下来抚摸它。不过我吃惊地发现,它正戴着一只塑料的网格口罩,那是一种犬类专用口罩,戴着它可以呼吸、可以吃东西,且无法伤害到人。

我哈哈地笑着说:“约翰先生,您是忘记了吗?我对您说过,艾妮是不会伤害任何人的,事实上不仅是艾妮,每一条导盲犬都经过特别的训练,它们是不会伤害人的,你完全不必给它们戴口罩。”

“你说得对,艾妮不会伤害人,但是别人并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当别人面对艾妮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害怕。我给艾妮戴上口罩并不是为了防止它去伤害别人,而是为了给别人更多的安全感。”约翰先生笑着说,“很多事情,不能只是考虑自己的感受,还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不是吗?”

我突然说不出话来,因为我想到了菲莉帕太太。是的,我能确定那盆紫罗兰不会掉落下去,但是她会觉得害怕,我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感受,也应该多想想菲莉帕太太的感受。

当天,我回家后就把那盆紫罗兰搬离了窗台,放在了家门口的空地上。我跑到菲莉帕太太家,对她说:“菲莉帕太太,我向您道歉,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没有考虑您的感受。我现在已经把那盆花搬下来了,您以后可以放心从我的窗下过路了!”

“孩子,其实我也应该向你道歉!我也是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还要多想想你的感受才行!”菲莉帕太太笑着说,“所以我不再要求你把那盆花搬走,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出行的路线。”

在那一刻,我和菲莉帕太太同时都笑了,是那种充满友好与理解的笑。

(来源:《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2021年第7期,有改动)

❺ 文章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❻ “笑”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请结合语境,分析“我哈哈地笑着说”中“笑”的含义。

❼ 文章以“窗台上的紫罗兰”为题,有何作用?

❽ 文中的“我”和“菲莉帕太太”,你更欣赏谁?说说你的理由。

单元 3

文言文文本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训俭示康①

◎[北宋]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②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③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④为群牧⑤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⑥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⑦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来源:《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改动)

【注释】

①训:训释,解释。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

②不逊:骄傲,骄纵。

③类:与……相似。

④先公:死去的父亲。

⑤群牧:宋代管理国家马政的机构。

⑥御孙: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⑦枉道:不按正道行事。

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吾不以为病。 病:缺点。

B.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 尤:更加。

C. 人不相非也。 非:不对。

D. 然后敢发书。 书:请柬。

❿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

B.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

C.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 德之共也

D.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是引出作者的观点,说明勤俭持家、厉行节约是自己一贯的作风。

B.文章第二段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从家风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对居高位者随波逐流的做法,也给予了批评。

C.文章第三段引御孙的话并加以解说,将“君子”与“小人”因为“俭”和“侈”所导致的不同结果作了鲜明对比。

D.从这篇家训中,我们不难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败。

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与整合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切入,以确立答案要点。纵观全文,人们之所以焦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心理使然,“必须向谁看齐”的观念让我们习惯了攀比,并在潜意识中将他人的成功当成了自己上进的动力;二是丧失了思考能力、批判意识和独立精神;三是根深蒂固的“比对”规则代代相传,焦虑也随之代代相传,造成了代际之间的恶性传递。

该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时不仅要把握词语的词典意义,更要结合上下文,把握词语的语境意义。我们可以运用扩词法,把相关修饰和限制成分添补进去,对“模本”和“有色眼镜”进行具体而恰当的描述。

该题带入某个社会生活情境,要求学生根据文中观点作简要分析。完整而合理的答案应具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出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寻找现象与观点的对接,完成现象与观点的互证),二是对这种现象作出具体阐释,三是揭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围绕文中的观点展开分析,同时又能由果溯因、由表及里,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度观察和解剖。

A项中“穷二代”与“富二代”的对立并不是社会中的各个群体由于过度敏感而直接产生的,这种所谓的对立是人们从“励志标语中读出”的,在这个意义上讲,A项是个伪命题。B项中“现今盛行的励志教育总是让我们和其他群体去拼”与“穷二代”不得不成为“拼二代”都属于文无据,并且,作者是在正面意义上来定义和主张我们应该做“拼二代”。C项根据原文的表述,人们之所以“随波逐流”,是因为习惯于和其他群体去拼,从而使自己丧失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未能“更多地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观察生活,并根据个人需要做出诠释”。这里实际上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向我们提供了如下信息:艾妮“是世界上最棒的导盲犬”,具有“聪明”和“温顺”的特点。因此,该句能否删去,取决于这样的介绍在全文中是否多余。从结构上讲,如果艾妮不是“聪明”而“温顺”的,后文它“戴着一只塑料的网格口罩”就会显得顺理成章、不足为怪,而不会造成行文上的波澜和“我”心理上的反差,约翰先生的行为和语言也就会成为空穴来风。从主题上讲,如果没有这样的铺垫,没有这样的波澜和反差,“我”的改变,特别是“我”由此引发的思考就缺乏必要的逻辑性,作品所要传递的那一份善意和暖意自然也就得不到彰显了。

不同情境下的“笑”含义不尽相同。此处的“笑”属“我”看到艾妮新形象后的忍俊不禁,这是我们分析理解“笑”时最重要的起点和依据。

大凡涉及“标题的作用”这类题目,应从标题与内容勾连、标题与结构安排、标题与主旨表达、标题与人物塑造等角度去思考。“窗台上的紫罗兰”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也象征着一种美好的情愫,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坦诚、纯洁、圆融的关系。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根据人物个性特点和内在品质,达成事例与看法的一致即可。表达时一般采用“概述+例证”的形式,这样既表达了情感倾向,又能为这种情感倾向提供必要的凭依。

C项中的“非”属名词活用为动词,“非议、责难”的意思。

“谨身”“节用”“远罪”“丰家”都是动宾结构,“谨身节用”和“远罪丰家”均属表示并列关系的短语,并且都指出了“寡欲”之利,故“谨身”“节用”之间不应断开。“俭,德之共也”是一个判断句,意思是“节俭是各种好品德共有的特点”,“俭”与“德之共也”之间应该断开。“俭,德之共也”是对前文中御孙的话的直接引用,关注到了前文,这里就不会弄错了。

该句翻译的重点是“苟”“非”“鄙吝”“盖”“鲜”等词语,这些词语基本都是文言文中的高频词,教材中都能找到源头。值得注意的是,“非”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非议、责难”比较合适。

这篇文章是司马光为儿子司马康写的家训,其目的是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其基本态度一以贯之,所以不能套用我们所习见的议论文写作结构简单机械地附会。实际上,第一段开头作者就通过“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多处引用孔子的话,并非为了引出观点,不过是借孔子的名言来印证和支撑自己的观点而已,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由“应之曰”的“应”(回答,回应)字中体会得到。

参考答案

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测评九)

1.①“必须向谁看齐”的社会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追逐和迷恋成功,总是习惯与别人去比较。②人们忽略了“做最好的自己”。③向他人看齐的“比对”规则代代相传,焦虑也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了一个心理怪圈。

2.(1)“模本”即“模板”(模式、模型、参照的对象),这里指“穷二代”通过奋斗逆袭成功的典型。(2)“有色眼镜”即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成见(看待事物时先入为主的评判标准),这里指社会对“富二代”群体的偏见。

3.示例:这种现象是“必须向谁看齐”的社会心理习惯的反映,李青将赵丹当作了自己成功的模本和比照的对象,才会在赵丹绘画比赛得奖后一味效仿,在她报数学补习班后盲目跟风。李青在与赵丹攀比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忽略了自己的爱好和长处,误解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4. D

5.不能删去。①这句话交代了艾妮的“聪明”与“温顺”,为下文继续写艾妮作铺垫,并增添了行文的波澜。②这句话中艾妮“是世界上最棒的导盲犬”,与后文它“戴着一只塑料的网格口罩”形成对比,有利于突出主题,使“我”由此产生的思考更具合理性与说服力。

6.艾妮的新形象让“我”觉得很滑稽。“我”认为导盲犬不会伤害人,约翰先生给艾妮戴网格口罩的做法纯属多此一举,此处的“笑”也带有调侃的意味。

7.①“窗台上的紫罗兰”是文章的线索,“我”和菲莉帕太太的故事是围绕这盆花展开的。②“窗台上的紫罗兰”是矛盾的焦点,也是“我”与菲莉帕太太从矛盾产生到矛盾解除的见证,这一标题有利于揭示文章“相互理解和包容”的主题。③“窗台上的紫罗兰”还是人物美好心灵与高贵人格的象征。

8.示例1:我更欣赏文中的“我”。①“我”热心公益。“我”在导盲犬训练中心做志愿者,为盲人提供服务。②“我”善于反思。从约翰先生和艾妮处受到启发后,“我”能立刻联想到“窗台上的紫罗兰”对菲莉帕太太的伤害。③“我”勇于改过。在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后,“我”能将紫罗兰搬离窗台并主动向菲莉帕太太道歉。

示例2:我更欣赏菲莉帕太太。①她性格直率。在发现花盆的“威胁”后,她直接来到“我”家,希望把花盆撤下。②她处事理智(冷静、理性)。在自己的要求遭到拒绝后,选择了冷静离开,绕道而行。③她为人大度。在“我”登门道歉时,她接受了“我”的善意同时对“我”先前的行为也表示了理解。

9. C

10. D

11.如果不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

12. A